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信仰危机,作者通过分析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透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提出重新构建道德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性的展开,现代风险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不可规避的时代境遇,中国已步入了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到来及风险的反思性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置于普遍的反思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危机。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环节。在当代中国,要规避和化解风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震荡背景下信仰缺失的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震荡背景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引发的价值观矛盾,西方国家信仰危机的影响,以及封建迷信思想和非法邪教组织的迷惑等,必然会导致个体显性价值观的矛盾、迷惘和隐性民族文化心理的冲突、失衡,进而形成信仰缺失.信仰缺失不但会使人心理失衡、行为失范,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只有依据新的历史条件适时进行信仰重建,才能为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基础和有力的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4.
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有:道德理想目标的丧失和道德失范,道德情感的麻木、困惑、缺失,道德生活动力的欠缺或扭曲和道德人格分裂等。道德信仰危机的社会根源包括德行与幸福的严重背离,社会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及其所引起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与人们道德信仰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道德信仰政治化的后果等。扭转道德信仰危机的措施包括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建立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一致社会制度.正确对待个人自我利益追求与道德信仰的关系,加强科学的人生观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探究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使得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价值理念日益多元,但人们的心理越来越焦虑,关系越来越紧张,看待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张狂,导致社会信仰越来越迷茫,对此,我们只有深入探究产生的原因,才能化解我们民族目前这场空前的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6.
柴海瑞 《课外阅读》2011,(10):383-384
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转型期是矛盾的多发期。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为了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就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分析研究。当前,应当清醒地看到,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少,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置这一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将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此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凸显原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经济基础是社会矛盾得以生成、加剧或化解的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阶层结构亦即社会力量对比结构,而一定的社会阶层结构又决定着一定的利益结构;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矛盾得以化解的可能空间。物质利益是社会矛盾直接、具体的原因。社会矛盾数量的多少及强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利益结构的公正与否,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利益结构不公正程度的高低。非物质利益因素对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甚至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转型期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于社会矛盾的成因具有一种加剧、放大、挤压的效应,从而使得大量的社会矛盾呈现出多样化演化的情形。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结构运动,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转型期,都会在其经济、政治、文化及人们的思想等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持续进行的社会转型,冲击着人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认同与信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成熟,因此,转型期对大学生的冲击与影响更大、意义更深远。在社会转型期注重对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培育研究,是培育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社会管理的提出及其重要性的确认以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作为宏大背景。转型期乡域社会心理呈现出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增强、经济心理更趋活跃、相对剥夺感加剧、消费矛盾心理凸显及反权威等特征。在转型的过程中,原有乡域社会相对平衡的结构被打破,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功能处于新的协调过程中,社会秩序呈现部分失调状态。现阶段乡域的社会管理,应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为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生产力欠发达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不能满足具有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无发展的增长。新旧体制交替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制度根源:新体制加剧了旧矛盾,体制不完善形成了新矛盾。世界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外部根源: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经济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文化也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11.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使社会不公平问题加剧,各个阶层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消除各阶层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如果不加控制,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必须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节,通过建立良性的社会分层结构来促进各阶层之间互惠互利、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是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但是部分学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产生这种危机的环境因素。本文对此展开分析,以便寻找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各个国家由于历史的或现实的原因,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与科学逻辑背道而驰的信仰或者称之为迷信,本文通过对西方社会种种迷信现象的概括,旨在帮助人们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更加的顺畅,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界对转型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与特点;二是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用;三是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含义及表现;四是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成因与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社会也处在巨大的转型期之中,有些社会矛盾开始凸显,为了能更好的由目前的转型期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文章从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的突出表象入手,对目前社会矛盾的成因进行了总体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信仰危机·信仰对象·信仰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危机是一种精神现象 ,是社会变革在观念层面茫然状况的反映 ,也是个人生命价值追寻中的迷失。信仰危机发生相关的有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信仰对象的统摄性 (权威性 )削弱或丧失 ,二是信仰方式扭曲或倒错。在与信仰对象超越性有关的“总的假设”论证中 ,明确研究定位是首要的 ,即必须明确信仰不是认识 ,所以不应当、也不可能在认识论中解决信仰和信仰危机问题。引起信仰方式扭曲或倒错的主要原因是 :信仰方式与信仰对象、信仰观念、社会基本制度的不契合。反省已有信仰方式的缺陷 ,及时进行调整修补 ,减少盲目性和绝对化 ,是舒缓和解决信仰危机的一个有效路径 ,同时亦有助于信仰主体及信仰观念的提升 ,对社会信仰重建具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的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的根源,是处理好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的关键。转型期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的根源,从国内看,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是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产生的原生根源,而经济、政治体制和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构成了矛盾存在的次生根源;从国际上看,加入WTO将在近期内引发一些新的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心理的重构期,容易产生社会心理失衡问题。本文论述了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民心理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对多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和谐软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方略,有助于社会成员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重视信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了解信仰危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有效地克服信仰危机,正确理解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及其重要内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支柱,对个体发挥着约束、激励及精神支持的作用。而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信仰危机问题有一定的恶化,通过深入剖析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拟从社会层面强化舆论宣传、学校增强思政理论教育的实效性等方面来重塑大学生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