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爱因斯坦常说:“如果你想知道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不要听他们所说的,要看他们所做的。”对于科学研究,大部分人看到的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在科学论文中,理性沿着一条康庄大道前进,从黑暗走向光明,没有一丁点错误,没有混乱,只有完美的推理。然而,当人们更仔细地察看“科学家所做的”,就会惊讶地发现科学家研究其实包括两个方面——有个俏皮的作者把它称做“白天的科学”和“夜晚的科学”。“白天的科学”使用的论证过程像齿轮一样啮合,在光亮和荣耀中向前发展。相反,“夜晚的科学”盲目地游荡。“夜晚的科学”像一家制造可能性的作坊,…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的行为与科学的精神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科学家行为模式的变化,科学家的行为更加需要有准则,这种准则就是“科学的精神气质”。 一、科学家行为模式的变化 如果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这一角度去看,科学的发展历史有二个大的阶段。 人类的最初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自发的自由活动,当时还没有产生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人们都有求知的欲望和探究事物理性的好奇心,因此在有闲暇的时间以后,数学、艺术和技艺也就产生了。因此,可以说,人类最初的这种活动是一种无约束的,它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相似文献   

3.
自从“走近科学家”栏目开办以来,该栏目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科学家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追求真理的高尚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了广大读者,也更激发了读者们想走近科学家们的强烈愿望。今年2月,北京市丁香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探望采访了我国著名光学专家、“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爷爷、气象科学领域的宗师叶笃正爷爷, 聆听了两位科学家爷爷的亲切教诲。正如“走近科学家”栏目开办之初设想的那样:我们希望这个栏目能在广大读者心中传递热爱科学、追求科学、无私奉献、执著追求的精神火种,今天,在下面的文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科学是系统的实证的知识,主要是追求纯粹知识的自由研究活动。科学家这一术语,是英国哲学家威廉·惠威尔于1834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成立大会上首先提出来的。它最初指以经验为根据寻找自然规律的人,即从事实验科学工作的人,一般指自然科学和社会领域中各类专门研究者。它已成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本文中的科学是专指自然科学,本文的科学家专指自然科学家。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头脑     
本文选自《科学概论》,有改动。科学论著.从大范围看.属科学说明文。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说了科学时代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性和必要条件。全文以“为什么要养成科学的头脑”和“怎样养成科学的头脑”两个关系密切的问题上下连贯起来;后面又尽可能从多方面把问题予以拓展,使论述更全面。作者任鸿隽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去年十月,科技日报为庆祝创刊十周年而举办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科学与艺术研讨展示会”。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聚会在“奥林匹斯”山上,进行科学与艺术的对话。这次展示会在国内引起了一个不小的冲击波。科学家和艺术家们纷纷撰文发表自己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看法。 “奥林匹斯山上的聚会”的冲击波不仅深深地影响着科学界和艺术界,而且它发出的“科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头脑     
本选自《科学概论》,有改动。科学论,从大范围看,属科学说明。本比较全面地论说了科学时代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性和必要条件。全以“为什么要养成科学的头脑”和“怎样养成科学的头脑”两个关系的密切的问题把上下连贯起来;后面又尽可能从多方面把问题予以拓展,使论述更全面。作任鸿隽为我国名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8.
科学并非严肃神圣遥不可及的,科学也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其实——从玛雅文化说到了素质教育前几天,和几个稍年长的朋友谈论现在看些什么电视节目时,几个朋友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看《发现》和《天下》频道。又据说看这两档节目的“始作俑者”是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理性美的内在特征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理性美的特征不同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它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其内涵在于“内在性”、“理智性”和“逻辑性”。科学理性美的构成要素包括和谐、统一、简洁、逻辑严密和对称等。在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科学理性美上能起到推动、启迪和科学预断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1.百慕大“死亡三角”在众多科学骗局中,“百慕大”传说是影响最大且流传最广的一例,但它的起因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个美国飞行员的传说而已。1980年,美、澳科学家考察队联合发表了声明,声明中称:“百慕大没有任何超越自然的地方。”但流言仍遍布天下,直到16年后,尚有“科学家”自称“揭开”了“百慕大之谜”。  相似文献   

11.
需要巨大资金投入和众多科学家参与的大科研项目是一种大的科研工程,把其称为“大科学”是一种误区,大科学应该是宇宙大自然整体整合存在运动演化之道——大道理。中国古代有四大科学:周易大科学、中医中药大科学、汉语言文字大科学、中国哲学大科学。中国哲学思维与西方哲学思维不同,中国是以宇宙大自然为中心,人从属于自然,而西方则以“自我”为中心去考察自然,让大自然从属于“自我”。老子的“三生万物”和庄子的“逾七为化”,是对宇宙大自然整体整合运动演化普遍规律的揭示,是西方任何科学的定律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科学事业大发展需要学习“田忌赛马”的智慧,走出西方“大科学”概念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每届诺贝尔奖揭晓前,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都会抢先于前颁发。搞笑诺贝尔奖的策划者都是美国一流学府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负责人亚伯拉罕.同时是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史》的主编.该刊被称为科学界中的“疯狂”杂志.且“也许是世上唯一不草科学家自己会看.就连他们的亲友也会看的科学杂志。里面刊载的有趣研究.是从逾万本严肃乏味的科学和医学杂志中挑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爷爷戒酒     
首段“酒是我的命,你是我的命根子”用语极有分寸,既引出“嗜酒”的文字,又为后面“戒酒”伏笔。  相似文献   

14.
石中英  梁卿 《教育学报》2005,1(1):51-57
从当代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本分析了20世纪不同版本历史、语和物理教材中的科学化,认为其存在以下有待完善的地方:在科学观方面,应该进一步强调科学问题、科学假设作为科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刻阐明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的思想;在科学价值观方面,应该充分阐明科学的负面价值与内在价值;在科学发展观方面,应当修正“科学成就史观”和“个人英雄史观”,确立“问题史观”,突出科学问题、科学论争与科学家共同体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科学家的形象表征方面,应该注意表现科学家从事科学工作更为重要的一些专业性品质。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著名科技史专家乔治·萨顿曾说:“大多数的人,而且我也遗憾地说还有不少科学家,都只是通过科学的物质成就来理解科学,都不去思考科学的精神。”他指出,科学对人类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为人类带来了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即物质上的便利,这只是它的副产品,科学最宝贵的价值是科学的精神。在现实中,我们之所以重视科学,只是因为它能促进经济发展;之所以重视科学教育,仅仅是由于它能使学生顺利通过囿于科学知识的理科考试。难度巨大的统考,尤其是理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于自然之美都深有感受。这种美有些方面为自然和自然科学所共有。“科学家不是因为有用才研究自然的。他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若是自然不美,知识就不值得去求,生活就不值得去过了……” 科学理论的辩护要从它的美学价值上去寻找,科学方法的辩护要借助它的美学价值去获得。所以我们看到指引科学家的动机从一开始就是美学冲动的显现。  相似文献   

17.
硕士生科学道德素质状况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硕士生科学道德素质状况与影响因素杨增能王平宋子良科学活动的特点要求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正直、谦逊、无私的品格,对科学事业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不遵从起码的“科学伦理”原则,“科学是不可能存在的”。美国社会学家伯纳德·巴伯说:“新科...  相似文献   

18.
“科学共同体”是“共同体”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共同体”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当今科技异化的现实背景下,科学共同体已日益与伦理相联系,具有伦理的特性和功能。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科学共同体是一种伦理实体,其伦理性的品质特征是伦理精神,它既包括又超越于作为其成员的科学家个体的道德精神,实现了“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即个体与共体的统一。坚持科学共同体的伦理性对解决当前的科技异化问题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科学运行机制的分析,从两方面揭示了科学中的奖励系统的本质:一方面,对于科学建制来说,科学奖励是科学建制正常运行的“动力”或“能源”,在科学建制中主要是通过科学奖励这种非正式控制的形式对其成员的行为进行控制,使他们自觉地遵循科学建制中的社会规范;另一方面,对于科学家个人来说,科学奖励是对科学家才能和成就的社会承认,只有获得这种承认,科学家才能在科学界享有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马太效应”是科学社会学中的一个范畴。它是指获得奖励、荣誉的科学家往往比无名科学家更易获得新成果。用公式表示就是:贡献成就荣誉,奖励。“马太效应”的产生,既有其社会学根源:即成果、贡献造成了科研社会条件等的优势积累,使其向著名科学家集中;而且有认识论根源:即科学认识的确立为真理,被科学共同体接受,承认这一过程中,往往要产生马太效应。本文试图从真理的接受,承认这一科学形成论中,发现马太效应产生的机制并提出发挥真正效应,减少其负效应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