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公民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从口号走向全民实质参与的前提。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意识教育水平还很薄弱,政府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存在问题、社会生态意识不强、公民生态意识的教育不够。在这些方面政府、学校、社会应该为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水平做出相应的工作,同时也对公民自我教育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公民生态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态文明的进程.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普遍淡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较低.我们必须注重家庭对公民生态意识教育的启蒙作用,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公民文化,是为了稳定民主制度的一种心理分析理论。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关系到国家未米的发展。而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完善的、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在教育目标上,要以塑造适应民主政治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指向。住教育内容上,要注意系统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有盲目追求西方工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经济发展未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存在"大量消费"现象,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以及生态帝国主义造成的不良影响等几方面。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可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树立"合理消费"新理念,提高大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公民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反对生态帝国主义、积极进行国际生态环境合作这四条路径探索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公民道德教育是以公民社会道德要求为取向的教育形态,是我国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鉴于公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理性化的价值生态,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在方法择取上,以“道德灌输”为承载的理性化教育形式,在塑造公民意识与公民道德人格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公民社会个体的主体性与心性价值世界的多样性,又使理性化教育有一定的局限,而情感化教育可以弥补理性化教育形式的缺陷并对公民意识与公民道德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在理性化教育与情感化教育的关系之间形成合理张力。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公民意识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实现。因此,要通过隐性教育方法、渗透教育方法和人性化教育的方法,把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家庭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构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家庭关系,切实改进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生态安全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有自然的因素 ,更有人为的因素。我国人口素质不高导致了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发生。因此 ,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十分重要 ,中学地理课应该把国家生态安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在提高未来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态教育是提高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从幼儿阶段开始实施生态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促进幼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幼儿园环境创设结合生态教育背景,能提高幼儿环保意识,提升幼儿环保能力。文章对生态教育背景下幼儿园环境创设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生态环境治理力度逐步加大,局部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尚未持续好转,生态赤字继续扩大。在当前资源开发教育不够、生态伦理意识不强及生态伦理教育合力形成不够等问题下,应从加强宣传教育、明确生态责任、坚持崇俭戒奢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是衡量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统筹大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构建小学启蒙公民意识教育的认知、中学深化公民意识教育的分类和大学提升公民意识教育的成果这一循序渐进、系统化、可持续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具有强烈爱国意识、基本法律常识、积极主体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1.
生态型政府是当代政府为自觉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治理范式转变和创新.当前我国生态型政府的构建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从执政理念、法律法规、体制机制、职能转换、评价体系、治理模式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新生态管理体制,增强生态管理职能,健全政府考核体系,优化政府治理模式,推进公民生态教育,是构建生态型政府的必然选择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教育已从传统公共行政向公共治理发展,但我国公民参与教育公共治理还需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社会组织培育、公共参与意识等方面作出努力.为此,应合理定位治理主体角色;用法律法规作保障,促进教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明确公民权责观,提高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方法论的角度去思考公民道德教育,目的是体现教育价值的有效性。公民道德教育是以公民社会道德要求为取向的教育形态,它体现了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在方法择取上,多是以“道德灌输”为承载的理性化教育形式,这在塑造公民意识与公民道德人格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公民个体的主体性与心性价值世界的多样性,又使理性化教育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情感化教育正是弥补了理性化教育形式的缺陷,并对公民意识与公民道德人格塑造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在理性化教育与情感化教育的关系之间形成合理张力。  相似文献   

14.
没有公民的公共精神,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公共精神的基本特点是公共性、公众性、时代性与继承性、民族性和普遍性等。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人公共精神还有相当的欠缺。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公民的公共精神应该特别强调正义意识、规则意识、生态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要注重公民角色认同、内心自觉、保护公权和发展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比较薄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通过大学生"两课"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等途径,塑造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现代意义的公民教育就是灌输、倡导、普及人们原本没有的公民意识,并使之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观念。促使人们养成对自身主体身份的正确认识,从而塑造公民的政治态度,使之能准确地把握自己同国家、社会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公民意识是一系列的具体观念、意识的集合。其中主要包括:独立平等意识、权利和权力意识、义务观(责任感)、法治观念、参与意识、理性精神。在我国现阶段,面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塑造其公民人格,并使其成为合格的公民。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加强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民教育起源于西方社会治理实践,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整体改变而产生流变.公民教育在古典城邦治理中体现为公民德性教育,在神学统治时代社会治理中体现为宗教信仰教育,近代西方社会形态转变中确立了公民教育法治主义传统,在现当代社会治理中走向繁荣.公民教育切合西方社会治理注重法治精神、规则意识和多元治理的特点,在制度约制和规则教化两方面为社会治理提供支撑.公民教育在西方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为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好的镜鉴.我们要学习借鉴西方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成果,但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公民的主要渠道,可以成为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高中阶段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个人、社会发展和祖国未来的重大课题.公民意识的内涵较为丰富,在教学中应注重利用课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中的参与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世界意识等.历史教学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优势条件,历史教学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已到了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地步,在有的地区其严重程度甚至令人触目惊心。“保护环境,教育为本”,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是当前发展生产、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建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与城市公民相比具有特殊性,在教育方式、途径上有不同的要求。建议通过建立“农民环保协会”、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境实践体验活动等途径加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20.
“参与式治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参与式治理,是指与政策有利害关系的公民个人、组织和政府一起参与公共决策、分配资源、合作治理的过程.参与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是参与式民主在治理中的运用.参与式治理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和推广,改善了当地的政治生态,提升了公民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者通过对参与式治理的全面考察,认为参与式治理对中国的"治道变革"和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参与式治理作为一个"决策框架",有利于政府自身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助于重塑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有助于培育公民社会,塑造"良好公民";参与式治理从地方和基层入手的实践本质也给出了我们治理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