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举”、“抬”二词是表示“托物使之向上”的同义词。先秦至东汉。只有“举”在常用词范围。时始见,东汉至宋元的用例都很少,没有进入常用词范围。宋元时期与“举”的竞争始见端倪。明清时期,对象分工明显,出现的文献界域划分,“抬”适用范围很广,但是尚未进入常用词范围。现代汉语中“举”、补。都成为常用词。“括”自东汉“抬”、“举”“抬”分布互  相似文献   

2.
山西盂县方言的动词“抬”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可以表示普通话“抬、端、做、说、干、学、写、收拾、安顿、养育”等多种动作意义,相当于普通话的“弄”,但比“弄”的表义更宽泛,“抬”的意义已经泛化。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考察,孟县方言的动词“抬”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应是自成系统、具有排他性的特征词。  相似文献   

3.
<正>在一些景区内,滑竿(两人抬的一种轿子)是常见的交通工具,为的是方便一些游客上山。抬轿的人被人们称为轿夫。近段时间,轿夫这个原本远离大众视野的职业两次被推上网络“热搜”。先是一名年轻博主因为坐轿上山遭遇网络暴力,一些网友谴责他:“大家都生而为人,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人的尊严?”后有女子雇轿夫抬狗上山,再次引发风波,相较此前,这次更让一些网友不爽:“怎么能让人为狗服务?”“人的尊严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4.
抬西瓜     
[病例]小猴子们要从离家300米远的地方抬一个大西瓜回来。已知这个西瓜需要2只小猴子一起抬,那么,现在由3只小猴子轮换着抬,平均每只小猴子抬西瓜走了多少米?  相似文献   

5.
徐宁 《现代语文》2007,(7):127-128
抬工文化是广泛存在于我国山区丘陵地带、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作为其外在表现的抬工号子是较强的体力劳动与民间歌谣的有机结合,是音乐美与劳动美的和谐统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却一直处于空白。本文将以四川省仁寿县抬工号子为例,详细介绍探析别的劳动号子中没有而抬工号子独有的“另类”号子,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文化,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近年来史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即:如何更新史学。一、史学的内省中国史学从十年的“历史沉思”中走了过来,在新时期中得到了复苏,经过“焕发青春”的一段奋进以后,面对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大千世界的跑道上显得步履艰难,与追求着自己目的的现代人的活动拉长了距离,人们逐渐感到了史学的老化”与“危机”。  相似文献   

7.
“历史”和“史学”,今天已是常用词之一,但这两个词的出现,却要比史学本身的产生晚得多。我国史学,至迟在殷商“有册有典”以后便产生了,而“历史”和“史学”这两个词,最早却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时期,只有“史”字,主要用于指掌管记事的史官。汉代有“史记”一词,先是用于指先秦史官所记而成的史书,东汉桓帝以后,遂成为司马迁所写史书之专名.这种情况,正是当时史在王宫、史书绝少、史学极不发达的必然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数量特多,史学空前兴盛,“史”、“史  相似文献   

8.
抬水记     
原来的作文 今天,教室停水了,丁老师说:"今天晨练改成提水。" 我和马之骐一起抬一大桶水,这桶水可真够重的,我们只好把水倒掉一点来浇花儿,然后又继续抬,抬的时候手好酸!我一直弯着腰把水抬上去,真累啊!当时我很用力,咬着牙坚持走着,每一步都感觉有一座大山压着我,每走几步都要休息一下,好累啊!到了教室我感觉腰酸背痛好难受!  相似文献   

9.
中专语文教学内容中,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品质过程。根据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窗》一课的教学实践,从文中使用的“抬”字入手,针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及目的引申,得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的启迪与渗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史籍产生极早,但“历史”和“史学”这两个词儿的出现,却要比史籍本身的产生晚得多。“历史”先秦时期,只有“史”字,主要指掌管记事的史官。汉代有“史记”一词,先是用于指先秦史官所记的史书,东汉桓帝以后,才成为司马迁所写史书的专名。这种情况,应是当时史在王官、史书绝少、史学不发达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数量猛增,史学空前兴盛,“史”、“史记”这些旧有的简单名词术语,已反映不了客观实际,于是,“历代史”、“历史”、“史学”这些崭新的词儿,便应时而生。据《魏书高昌国传》载,北魏孝明帝正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于世人叙之甚多的有关曾国藩由“理学”——“经世”——“洋务”的演变史事不想再涉猎其间,不敢再妄加赘述;现仅拣世人叙之甚少的有关曾国藩重视史学、重视“史学鉴戒”作用的史事,作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学术中,史家从很早以来就享有崇高的地位。历史上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史学,都把史学作为资治的龟镜,治乱的药石,即重视“以史为鉴。”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史的文化,史学是历代王朝医治战争创伤的“甘草剂”和恢复发展生产的灵丹妙药;史学是统治阶级安邦定国的日用大全和统治经验的百科全书;史学是最高统治集团管理方法的必修课和制胜强敌的教科书;史学又是热心于功名利禄的读书士子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的敲门砖;史学还是历代统治者作为现实借鉴和施政方针的主要依据;等等,等等。一言以蔽之:当唯物史观在我国确立之前,依据古代人们的认识高度,认为史学的最大作用就是“鉴戒”,因而十分重视“以史为鉴”。因此,历史上许多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从前代得失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屡见不鲜。史书上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表明了新起的商朝是以夏代的兴亡作为一面镜子的!所谓“不可不鉴于有夏,  相似文献   

12.
抬化肥     
那天晚上,爸爸打电话回来,说工作要到很晚,一时不能回家。可他没早点打电话,天都黑了,河岸那边有几袋化肥还没抬回家呢!妈妈原先打算等爸爸回来一起去抬,可现在,她也只好让我这个小劳力"上阵"了。  相似文献   

13.
“史法”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适对“史法”的议论,既反映了南宋浙东史学的特色,又是古代史学批评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分析了对适“史法论”的缘起、内涵、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揭示其在史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录”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的重要概念 ,最早见于两汉文献 ,指司马迁史学的特点之一 :即史文之“直” ,史事之“核” ,史义之“不虚美 ,不隐恶”。北朝学者进而指出 :史官的职责“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以为监戒也” ,目的是“彰善瘅恶 ,以树风声” ,那些专职记事的 ,则“徒闻后世 ,无益当时”。到了唐代 ,“彰善显恶”的“实录史学”成了普遍接受的观念 ,“实录”也成了中国史学传统中的核心术语和概念。“作者性”和“当世性”是“实录史学”的核心。它的首要意涵 ,不在于“过去”的“记录” ,也不在于对“过去”的学术研究 ,而在于一种“当世”精神 ,一种能令其在“当世”呈现“彰善显恶”之意义的精神。然而近代史学对此却多持贬义 ,以为史官之笔 ,不当有主观之评断涉入。传统史学的“实录” ,同时兼赅“真实”与“现实” ,近代史学则重视对“过去”的学术研究取向 ,强调的是“过去的真相”而非“现在的真相”。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在近代史学中被遮蔽了。近代史学与传统史学是两套不同的史学世界 ,回归传统史学是当今需要的大方向 ,强调“当世”意涵的“实录”在史学或编史学 (historiography)中被彰显出来的要义 ,应当正视  相似文献   

15.
抬玻璃     
两个人假装抬着一块玻璃,向迎面走来的人走去,你就可以注意到很多人会赶快绕过去,不敢从你们中间穿过。注意事项:两人配合得要好,表现出抬玻璃时小心翼翼的样子。难以预料的后果:胆子大、相信自己眼睛的人可能会从你们中间大摇大摆地穿过去,糗大了!抬玻璃  相似文献   

16.
“历史”和“史学”,今天已是常用词之一,但这两个词的出现,却要比史学本身的产生晚得多.我国史学,至迟在殷商“有册有典”以后便产生了,而“历史”和“史学”这两个词,最早却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只有“史”字,主要用于指掌管记事的史官.汉代有“史记”一词,先是用于指先秦史官所记而成的史书,东汉桓帝以后,遂成为司马迁所写史书之专名.这种情况,正是当时史在王宫、史  相似文献   

17.
时政热点必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关注的角度和重点是不相同的。一般说来,政治界人士更多地关注时政大事对政治的影响,经济界人士主要关注时政大事对经济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历史研究者、历史教育工作者、历史爱好者以及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者等则往往是从历史的角度(亦即从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角度)去关注时政热点。这种关注可称之为时政热点的“历史观照”或“史学观照”。  相似文献   

18.
"抬"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共同语中还是在内蒙古方言中,动词"抬"都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笔者从语用语义的角度,着重探究了动词"抬"在汉语共同语中的使用情况,词汇意义及"括"在内蒙古方言中的特殊情况,从而概括出"抬"的泛义性、多样性、意义弱化、口语色彩浓重力图寻求内蒙古方言中的"抬"与共同语之间的关系及互相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从中国史学三十发展阶段谈它与作为“万理之统”的“道”的关系,说明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结合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古老传统,而科学性与人性的统一,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区别。因此.作认为:中国当代史学只有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传统史学“纪史以实”和“载道明理”的优良传统,才能显示其中国特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某校二年级语文期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题:4、写出带点词的反义词。(2)小马低下头。学生答卷有三种:高、抬、举。有的老师认为:题目要求写“低”的反义词,毫无疑问,“高”是对的,其他则都是错的。有一位老师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认为“高”不对。只有“抬”或“举”才对。理由是,词语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