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但更要关注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找到学生学习新知建构过程的支撑点很重要.数学的学习就像上楼房,一层是旧知,二层是新知,怎么建构一条阶梯上楼是关键。所以我认为数学新知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怎样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的过程比数学本身的知识结构更重要。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水到渠成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学生经历这样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充分地掌握了规律。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导的作用,不能按以往教学中的“经验传递”进行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解放思想,敢于让学生去探索新知,自己思维找到答案.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  相似文献   

3.
开放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玲 《青海教育》2006,(11):44-45
学生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构建新知的过程。数学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开放式教学中自主探索,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探索规律来获得新知。  相似文献   

4.
数学新知识的有效掌握,有赖于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探索。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出问题,选择方法,探索寻找,并进行表达、交流和修正,才能有效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因而,新知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的提高.并且要关注学生在整个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我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觉得课堂教学的模式需要灵活多样.并且要收放自如。通过创设学生乐于发现新知、探索新知的兴趣化课堂教学情境.来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的.  相似文献   

6.
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让学生探索数学知识,是当前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方面。但鉴于小学数学特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小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探索过程中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学生探索数学知识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为探索新知识做铺垫。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究竟需要哪些旧知,学生心中往往是无数的。因此,教学时要组织复习,为探索新知做铺垫。复习的内容应该是为学习新知所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例如要学生探索和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需要哪些基础知识,教师要认真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把除数化为整数以后要使商不变,被除  相似文献   

7.
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生活背景、认知储备、经验积累、技能水平等诸多因素,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进行新一轮的体验与反思,从而实现新知学习的主动建构。一、猜想中体验学习把猜想活动有机地融入在新知学习中,着力点不是考虑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科知识传授转变为了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和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数学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找准新知生长点,把研究的问题依托于生活  相似文献   

9.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依然是传统的、静态的一次性操作方式,这显然与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要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当前数学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在数学的新知课教学中最好能够让接受性学习与发散性学习并重,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本文拟对数学新知课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加以关注,并从情境预设、问题设计、练习设计等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要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可见。新课标突破了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局限。更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下面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当前数学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在数学的新知课教学中最好能够让接受性学习与发散性学习并重,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本文拟对数学新知课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加以关注,并从情境预设、问题设计、练习设计等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韩卫东 《山东教育》2003,(11):28-29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曾反复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探索、发现知识,从而学会创新学习呢?下面谨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为例,谈一下粗浅看法。一、创设猜测情…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翅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和创新探索新知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足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探索,请各位同行赐教。  相似文献   

17.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更是不断追求新见解、新突破的探索之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训练,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或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和检查,指导他们学会理性地再思考,进行知识的再创造,从而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历程,努力成为一个见解深刻、敢于创新、思想丰富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18.
谈应红 《教师》2013,(19):106-10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通过数学日记不仅可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感兴趣之处。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进一步了解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评语中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进一步肯定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19.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综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我觉得对学生进行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要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学习。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应关注于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形成探索知识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自己去探究无穷的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