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说:“士为知已者死”。“士”大约相当于今日之读书人,即读书人愿意为真正了解理解自己而情谊深切的人做事,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由此可见,一是读书人非常重视情谊,二是知己之作用何其大也。于是,我想,作为校长,领导的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读书人群体,如果能使自己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知己”,还愁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不出来吗?  相似文献   

2.
乔也 《成才之路》2011,(13):3-I0001
过去,人们都称读书人为书生。在那些文化不发达的年代里,读书尚是一件比较高雅,且成本代价比较高昂的事情,因此,读书几乎只是少数贵族或有钱人的专利。当然,随着开科取士的推行,也有一些贫寒之士进入读书人行列。不管怎么说,读书人只是少数。于是乎,书生在普通人的眼中便成了特殊的人群。由于书生在行为举止上、接人待物方式上都  相似文献   

3.
正张岱《夜航船》序中结尾的小故事,我想拿来作本文的开头:从前,有一个和尚,与一位读书人,同宿于夜行的航船中。读书人高谈阔论,和尚非常敬畏慑服,睡觉时,也将脚蜷缩起来,害怕碰到读书人。然而,和尚听出读书人的话里有破绽,就问他:请问这位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答:是两个人。和尚追问:那么尧舜呢,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中的"负心汉"一般都是读书人。究其原因,实是封建社会男性的一种人格缺陷,而读书人——特别是科举成功、做了官的读书人更是彰显了这种缺陷。此外,婚姻观念的落后,男性主导社会的现实,也增加了这种悲剧产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了读书人在“谋道”与“谋食”之间的“此意徘徊”,也可以说,“谋道”与“谋食”的问题贯穿于我国古代读书人历史性格形成之中,也正是在“谋道”与“谋食”的相互扭结、缠扯甚至冲突、分裂之下,我国古代读书人艰难地作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6.
话说读书人     
中国的读书人究竟有多少,笔者手头没有现成资料。若以获大专以上学历或“助理”以上职称为标准,这个数字绝不会少。如果我们的读书人每人每年拿出100元(每月不足10元)来购买“读书人的书”,抛开“集团购书”不计,我国“严肃书店”的年营业额会相当可观。出书、卖书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属商业行为,仅以现今时兴的“十点利”计算,我国的出版机构和“严肃书店”,单靠做“读书人的书”的买卖,解决温饱是不会成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玩知丧志     
中国除了人多,就是书多。于是,读书人也多。像孔子式的韦编三绝者亦多,像杜甫式的读书破万卷者亦多,但中国并没有因为拥有多如牛毛的勤奋的读书人而进步。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在城乡间的社会流动并不仅仅是一个从村镇到小城市再到大城市,甚至走出国门的过程。其还有一个读书人入城之后有意或无奈"回乡"的过程。他们回乡的动因一方面源自于在城市中社会向上流动不易,同时也来自于清末民初小城市和村镇为其开辟的社会流动的空间。以昆山一地为个案,以其1912—1925年的学堂和教职员状况为考察中心,我们来讨论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城乡间社会流动中"回乡"的趋势及这种趋势对于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边读边写     
人生下来,一睁开眼睛就读,但有的人直到闭上眼睛告别人世时,也不曾写过什么 如果他不是读书人,情有可原,如果不幸他是个读书人,那就死有余辜。  相似文献   

10.
黄鸿彬 《新教师》2019,(12):78-79
书桌,是读书人的必备之物。能拥有一张书桌,应该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笔者虽不敢以读书人自居,却对读书孜孜以求,每天少不了以书为伴,努力做个有学问的人。因而也对书桌有深切的关注,希望每个人都能有张书桌。家里能有书桌的话,至少可说明读书在人的心目中有足够的地位,说明家庭对读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设立科目进行考试.从读书人中选拔“学而优”者授予官职.为国家所用。从选拔官吏的目的来说,它是一种政治制度,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政治需要。当然.因其与读书紧密相连.考试内容指导着读书人学习的方向.对教育而言便是无形的指挥棒。故也可说是一种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2.
陈平原 《教师》2014,(11):1-1
正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内圣外王,做官是正途。只有做官,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才可能实现,故读书人很少满足于单纯的"清议"。民国以来,一方面是仕途不大顺利(科举制度已被废除),一方面是西方政治思想的输入,不少读书人不再以做官为唯一出路,而是发展其文化批判性格(近乎"清议")。当官的固然看不起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看不起当官的,起码表面上形成了两种读书人间的对峙。清流们将政治视为肮脏的勾当,将学者文人的  相似文献   

13.
在封建社会,以升官、仕途为唯一读书目的的读书人,能告诫人们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实在难能可贵。我以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大力提倡的,是广大读书人应该效仿的。当然这里的读“圣贤书”泛指一切学习活动,因为这句话反映了读书、做学问的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而这种态度、境界和追求是超越名利的,是不图回报的,也正是现在读书人少有的。  相似文献   

14.
娄氏兄弟是《儒林外史》第八至十三回里出现的人物。吴敬梓塑造娄氏兄弟的形象,是为那些科举考试中所谓的怀才不遇者画像,并对读书人因科举不第而生出怀才不遇的心态进行嘲谑和调侃。写娄氏兄弟与写周进、范进、严监生以及马二先生一样,都是为了烛照科举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精神与心态。吴敬梓是在通过他们反复告诫读书人:不能让举业功名迷了心窍,读书人应当生活得不失尊严,读书人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应该去做。  相似文献   

15.
<正>有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天资不算聪慧,却十分勤奋。某天夜里,当他正在反复背诵一篇文章的时候,屋外来了一个小偷儿,这偷儿躲在屋檐下,想要等到年轻的读书人熄灯就寝后,就溜进屋内偷东西。可是小偷儿等了很久,就是不见熄灯,屋内的读书声不断,年轻的读书人一直背诵着同一篇文章,却依旧结结巴巴。小偷儿在屋檐下等了一个多时辰,等到脚酸眼花头也昏,心中火冒三丈,终于忍不住跳进屋内,对着年轻的读书人大骂:"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我听你念了三遍就能背下来的文章,你背了一个多时辰还背不下来吗?"说完,当着读书人的面,流畅地将文章背诵一遍,然后扬  相似文献   

16.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的是读书人寒窗苦读,一旦取得功名,天下皆知。金榜题名也被誉为人生四大幸事之一。对于读书人来说,成为天子门生,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其中的状元是金  相似文献   

17.
书与人生     
古时的科举,就很好地把读书和做人融为一体了。可惜,东西久了就是容易变味,这科举也如此。读书人不再用心去读,而足用欲望去读,这样,读书与做人就分开了,读书人这三个字也就变窄了。  相似文献   

18.
三种读书人     
大凡读书人有三种,一为苦读者,二为闲读者,三为乐读者.一般说来,能成大器的读书人,多为苦读而成,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闻  相似文献   

19.
谢冕 《教师博览》2010,(2):43-43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郜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20.
谢冕 《课外阅读》2009,(20):23-23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不幸,阅读能力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