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方教育理论界,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被看作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然而赫尔巴特的思想是不是就意味着传统?杜威的思想是不是都是全新的呢?杜威是以批判赫尔巴特的姿态出现的,那么他们的思想是不是都是对立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哪些异同之处?应如何看待?他们在历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本文试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三个层面剖析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分析这些问题,对我们把握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人们将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学思想看作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对立面。如果摒弃这种思维方式.就会发现两人的教学思想也存在着相似相通之处。从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兴趣”出发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点,可以加深对教育规律的基本认识,理性地对待两位教育家教学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其对学生兴趣的重视、对学生主动性、经验和交际的重视来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但不能简单地称为教师中心论,而且更接近学生中心论.他关于教学阶段的论述不但表明了兴趣具有好坏高下之分,而且具有重大的教育教学功能.撇开先入为主的各种看法,从赫尔巴特与杜威的原著来看,二者的教育思想,共识多于分歧.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视野下的传统教育学派与现代教育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与学派的角度释义者认为,所谓现代教育,就是指与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相对的,以美国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为代表的教育理念及教育系统。前者作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和模式对社会实践的影响主要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期,后者直到现在。由此也就有传统教育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区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把教学过程分为了五个步骤:第一步是预备,即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旧概念,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第二步是提示,即讲授新的教材。第三步是联想,即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建立相互联系。第四步是总结,得出结论。第五步…  相似文献   

5.
由于理论上的误解,人们过分夸大了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之间的隔阂。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兴趣与经验的角度探讨了两位教育家各自的观点,指出了在兴趣与经验问题上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表现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自杜威以来,教育理论界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反叛和复归,归根结底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理论以新旧“三中心”为焦点的对弈。通过全面地分析对比,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理论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他们在理论上的相似和相通、优势互补,都成为两者融合的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名称始于杜威,传统教育是指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体框架的教育体系。杜威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称之为传统教育,而把他自己主张的教育称为现代教育。现代教育萌芽于上个世纪初,一个多世纪以来,又有了很大的转变和发展。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之争及现代教育的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世界教育史上存在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二大教育流派,二的划分并不只是从时间上来进行的,它们在多方面存在差别。“W超级市场”主要指西方近代以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而“现代教育”则指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尤其是进步主义教育流派。弄清“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主要分歧有助于我们探寻现代教育的新走向,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媛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4):75-76,82
关于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问题,教学史上两个影响广泛且深远的学派——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持的观点几乎完全对立。传统教育派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现代教育派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大学生、教师都是大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不过其主体性各有不同的表现,其中,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主体,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主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0.
兴趣学说是探讨儿童兴趣及其与教育教学密切关系理论,它是西方近现代以心理学为取向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学说,一百年前就已流行于欧美乃至东方。就其形成过程而言,初见于18世纪的卢梭,创建于19世纪的赫尔巴特,发展于20世纪的杜威,不仅具有广深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而且在教育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呢?教育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看法各有不同。杜威把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看作是传统的教学思想;有人把赫尔巴特和后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思想视为传统的教学思想;有人把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当作传统的教学思想;有人把凡是与“进步教育”中的教学思想相对立的思想称之为传统的教学思想。究竟什么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呢?要弄清楚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传统教育和传统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理论界,赫尔巴特与杜威分别被视为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在教育发展史上都起过里程碑式的作用。学术界特别重视对二人教育思想的研究,但在对二人师生观的比较研究中,多注重对二人师生观分歧的论述,而对其共通之处的研究相对不足。赫尔巴特与杜威在教育目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虽体现出不同的师生观,但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肯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都重视学生个性、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都认为尊重和爱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所有这些,对于我们认识和构建新型师生观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赫尔巴特通常被看成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其课程思想特征一般被概括为"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这种概括实际上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原旨的误解,其根源在于将赫尔巴特本人的课程思想与赫尔巴特学派的课程思想以及传统课程思想混为一谈。通过分析比较三者的异同,可以发现:赫尔巴特学派课程思想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原旨的背离;杜威课程思想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的复归与超越;赫尔巴特课程思想与传统课程思想并非等同,他的某些具体课程主张超出了传统课程思想的藩篱,具有现代课程思想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这两个相对的概念.他把当时正在美国盛行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思想称为"传统教育"或"保守主义教育",而把自己创立的实用主义教育称为"现代教育"或"进步主义教育".从此,"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作为两种教育思想与两个教育流  相似文献   

15.
一教育主体与客体问题主要涉及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是教育学的重大课题。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过激烈争论,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即以赫尔巴特思想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思想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说”。这两种观点或思想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因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教育界对赫尔巴特和杜威在儿童兴趣观上的争议,将儿童兴趣观放在两位伟人各自理论体系中加以考察,发现杜威的兴趣观在以下三方面超越了赫尔巴特:在兴趣与教育目的关系上,杜威的"教育内在目的论"把兴趣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超越了赫尔巴特将兴趣视为实现最高教育目的"德行"的手段;在兴趣与课程关系上,杜威的经验课程比赫尔巴特的分科课程更易与儿童过去经验相衔接;在兴趣与教学关系上,赫尔巴特仅仅将兴趣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的工具,而杜威的活动教学法强调儿童从自己熟悉的活动开始,在发展兴趣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从而使儿童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杜威曾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来中国讲学,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将杜威看作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创始人,认为杜威以儿童、经验和活动为教育教学中心的"新"三中心思想,打破了近代以来赫尔巴特所确立的教师、教材和课堂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的"旧"三中心思想,视杜威的教育思想为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分水岭.杜威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即使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后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研究杜威,借鉴杜威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儿童教育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学习的一门基本的功课.  相似文献   

18.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由来和历史划分 传统教育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提出来的。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宣称自己的教育主张为“进步教育”,而把在欧美一些国家盛行的,以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称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一词的由来。从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教育目的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赫尔巴特和杜威是"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当然代表,都有自己的教育目的观,二者在教育史上都发挥着"里程碑"式的作用.文章对他们的教育目的观进行比较,找出有关教育目的的一些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赫尔巴特和杜威,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两种相互对立的教育思想的代表,其实,在道德教育目的方面,他们都强调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们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德育改革具有以下启示:多方面兴趣的培养是形成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努力营造学校"社套化"、生活教育化环境,将道德教育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