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川渝口头禅文化是非常丰富、鲜活的,相当要好的朋友见面的一些打招呼惯用语,要是出现在北方,基本上意味着打架斗殴,但为什么川渝大地如此流行,它的源头是什么,来自孔孟之乡的笔者思考了2年多,试图主要使用扎根理论陈述范式、历史分析法和新制度经济学之制度框架探究此问题,以解川渝口头禅文化独特之源、别种之解和极致之情。  相似文献   

2.
川渝口头禅与本地的非正式制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嵌现象,形成了对社会发展的一个双重作用,甚至影响本地域的正式制度变迁,故而,我们对川渝口头禅文化提出自己的个性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川渝口头禅与本地的非正式制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嵌现象,形成了对社会发展的一个双重作用,甚至影响本地域的正式制度变迁,故而,我们对川渝口头禅文化提出自己的个性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川渝口头禅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渊源,无论是史前文化假说还是先秦时代之后的断想,都不能逃脱四大论调,即码头文化论或社会风气论、产业工人论、地理决定论和实用主义论。  相似文献   

5.
川渝口头禅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渊源,无论是史前文化假说还是先秦时代之后的断想,都不能逃脱四大论调,即码头文化论或社会风气论、产业工人论、地理决定论和实用主义论。  相似文献   

6.
川渝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摸索。发展川渝文化产业,两地要加强沟通,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其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实现文化生产力的规模效益。川渝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将拓展文化市场竞争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另外,川渝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联合发展,还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7.
川渝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摸索。发展川渝文化产业,两地要加强沟通,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其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实现文化生产力的规模效益。川渝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将拓展文化市场竞争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另外,川渝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联合发展,还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8.
川渝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个体性的文化系统,兼具地域之灵气和文化的独立性。姜文的《让子弹飞》并非一部充满浓郁四川地域色彩的电影,却意外地与川渝文化精神契合,体现了一种文化涵养的耐心和文化扩张的野心。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基于原创文学脚本,既坚持作者性,又高扬商业智慧的类型电影操作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合作是历史的必然。从文化地理学角度上看,区域文化是文化的空间分类,是文化在空间地域中以特定人群为载体的凝聚和固定。加强区域文化合作,必要而且必然。合作实现互补,合作推动发展。区域文化只有在区域间互动与互补基础上才更具生机和活力。巴蜀同根,川渝同源。川渝两地如何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加强地域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增强区域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点的文化链、文化圈、文化带,使区域内的文化要素尽快实现对接,并尽快融入全球化,使区域文化发展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届"川渝文化合作论坛"无疑做了有益的尝试,也是打破区域分割、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川渝区域文化合作空间的重要举措。本刊长期致力于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使其成为本刊的一大特色。本期编发的6篇论坛交流学术论文,分别从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川渝文化合作的逻辑关联、巴蜀文化的流变、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及文化产业的联合发展等角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思考,对于川渝文化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无助益。藉此,也希望能在较大范围推动区域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电子传媒时代,电视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川渝两地都很重视本地的文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就。但是,电视文化的发展,精品不多、原创乏力,在国内、国际缺乏竞争力。川渝两地电视文化应该开掘各自的特色,发挥双方的优势,加强合作、交流,创造互惠共赢的新局面。川渝两地电视文化合作、交流具有良好的基础。川渝两地在电视理论研究、电视剧创作、节目设计制作与传播以及电视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已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的格局,同时,也拥有互利合作、互助交流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研究川渝电视剧的发展对策,在矛盾分析法视角下,通过川渝电视剧的发展来分析川渝电视剧的主要衰落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拓展川渝电视剧题材,丰富川渝文化理念;改善川渝电视剧制作粗糙的技术硬伤;加强营销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口头禅是教师在教学中反复高频运用的习惯性语言,即在每句话或隔几句话便会出现的用语。口头禅出现的频率之高超乎想象,对教学的危害不可小觑。本文拟从口头禅的定义、产生原因、危害及相关解决措施四个方面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13.
职场中,有些口头禅会让你讨人嫌,而你,可能还并未觉察…… 口头禅之“没劲透了” 同事外号“王菲”,那姿态,一个字——酷!“王菲”的口头禅也酷——“没劲透了”。  相似文献   

14.
“朽木不可雕”是中小学教师批评学生的口头禅,尤指学生学习态度不端、基础薄弱,又不理解教师良苦用心,我行我素,甚至破罐子破摔之情形。教师每出此言时,痛心疾首,义正词严,似乎真理在握,恨铁不成钢。但反思这一流传千古、似乎崇高悲壮的口头禅,折射出许多耐人寻味、值得推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江罗 《小学生导读》2013,(10):16-16
有些同学一不小心就冒出了口头禅,如:“我靠”、“去死吧”、“他妈的”等等,如果不及时改掉口头禅,特别是那些难听的口头禅,肯定对自己有不良影响。那么,如何改掉口头禅呢?  相似文献   

16.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接触、交流与融会的过程。巴文化与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两者相互最高的文化认同,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巴与蜀的互补结构及其差异性发展,是巴蜀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川渝文化合作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凌乙 《语文学习》2010,(5):29-29
“怎么说呢”如今似乎成了南北通行的口头禅。 我与外界的交往很少,上述观感是从电视上获得的。电视采访,被采访者常有夹杂着这句口头禅答问的,出于运动员之口者尤为多见。是体育圈内影响到圈外呢,还是外面社会的用语进入体育圈。那可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18.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由分立发展到合一发展、互补互融的长过程。巴文化与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两者相互最高的文化认同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巴与蜀的互补结构及其差异性发展是巴蜀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川渝文化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别小看了简单的几句口头禅,家长通过关心孩子的口头禅,朋友之间重视口头禅都能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心理问题。一些口头禅对健康不利第一类,是诸如“没劲透了”、“郁闷”这些会传染给他人消极情绪的口头禅。例如“郁闷”一词,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不抛弃这些口头禅,会让你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第二类,“我不行”、“我太笨了”,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口头禅,这一类口头禅不断强化对自己的否定评价,会导致人们产生自卑感。第三类,“随便”、“凑合吧”,这类口头禅看上去要求不高,但隐含着一种消极的情绪,显得…  相似文献   

20.
新书评介     
《重庆师专学报》2006,5(6):F0003-F0003
《川渝方言影视剧发展简史》 本书是重庆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批准号:2001-XWE-02)之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