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Rob Reiner执导的《怦然心动》,是一部关于成长和爱的美国电影.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研究的电影颇多,但没有文章对《怦然心动》进行相关探析.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本文通过对《怦然心动》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电影中的非语言符号的模态三方面的分析,以期帮助观众更好的欣赏该片,深化成长与爱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王娜 《文教资料》2013,(36):74-75
《刮痧》是一部反映华裔家庭在美国的文化碰撞的优秀影片.这部电影描述了由于文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交际失误带来的悲剧性后果.文章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结合电影当中的人文情节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跨文化交际学在文化沟通与理解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时代,中外合拍电影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探究中美合拍动画片《功夫熊猫3》中故事背景、熊猫形象和电影价值观的杂糅现象,从中可以发现,该影片不仅展现了包括熊猫、功夫、吊脚楼、绸带舞等浅层的中国文化符号,也融合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等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功夫熊猫3》为代表的中美合拍影片平衡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价值差异,从而使世界不同区域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4.
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表现于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样式,也往往凝聚为不同的符号象征。美国学者路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名著《菊与刀》(Chrysanthemum And Sword),就是把这两种实物作为符号象征,抓住精神矛盾的尖锐冲突,把日本文化的特点分析得既深刻又形象,非常有魅力。  相似文献   

5.
对中美两国母语教科书中的两篇课文《乌鸦喝水》和《小母鸡种稻子》进行了比较,美国教科书中的乌鸦是实践的、探索的,中国教科书中的乌鸦是思考的、聪明的;美国教科书中的小母鸡坚持公平,中国教科书中的小母鸡乐善好施.不同国家对同一篇课文的不同处理,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教育的民族性和文化性.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文化根据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的分类,属于不同的语境。中国属于高语境国家,而美国属于低语境国家。语境的不同,直接导致两种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沟通、文化导向、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电视剧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形态,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的综合展现,其的内容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直接地反映本国文化,还原分属语境下的社会原貌。美国作为电视剧的输出大国,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向全世界输出着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不同语境的中国受到人们的追捧。对比国产电视剧产量大、精品少的发展现状,这种现象的确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在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来分析高低语境文化下中美医务电视剧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19,(4):85-88
经典著作《西游记》在我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改编动画的"民族化"文化继承和弘扬。本文从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角度出发对其成功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围绕动画电影叙事学中的叙事模式、叙事空间和叙事符号等重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用中外对比的方式,对中国动画电影内部叙事规律结构模式中的特征进行具体研究,探寻民族化动画要素特征,以期为日后中国动画电影的国际化制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导演在进行电影策划时,将自身理解、社会文化以及人文文化赋予其中,再经过艺术加工,向广大观众传递积极、先进的文化.电影《阿甘正传》和《当幸福来敲门》是两部美国经典电影,因其积极向上的精神理念在世界上广为传播.这两部电影都完美地诠释了美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基于此,主要从个人奋斗、独立性、尊重他人等方面分析了这两部影片所体现的美国个人主义,以期能够帮助人们深刻理解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程敏  郭花蕊 《海外英语》2013,(5X):143-145
文化意象是翻译中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对象。文化意象的传递,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在翻译中的碰撞、转换、交流和接受。美国梦工厂制作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运用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该文旨在通过原声电影《功夫熊猫2》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传递与再现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在西方的输出及接受。  相似文献   

10.
动画电影的火爆是近年贺岁档电影市场最为抢眼的现象之一。占据总量1/10的中外六部动画电影集中上映,《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以1.25亿票房击败进口动画大片,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新高。这些体现了国产动画电影产业的上升趋势。动画电影还应该为孩子们提供具有丰富文化取向的动画片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脍炙人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讲述了主人公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功,回朝后辞官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勇敢的形象。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把《木兰辞》搬上银幕,制作了大型动画片《木兰》。虽然该影片取材于古老的东方故事,但却被赋予了浓烈的美国色彩。本文对《木兰辞》和电影《木兰》中木兰的形象,从军动机,婚姻观等进行对比,分析了两者所展现的中美文化的不同,希望通过该文能加强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美国迪斯尼版《花木兰》上映后在美国和中国的反响大不相同,是由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不同。中关两国文化价值观念在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取向、活动类型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美国版《花木兰》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木兰诗》在两种文化体系中产生的解读结果正好在同一题材上体现了中关文化中价值取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迪斯尼拍摄的《花木兰》是以中国形象为背景的美国动画片,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民俗文化。然而,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中到处充斥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严重背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试析这部作品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动画文化是人们根据动画本身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同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严生一定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动画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动画文化:美国的动画文化传播了一种个人和自由主义精神;日本的动画文化向世界介绍了亚洲的神秘和本国的武士道精神;我国的动画文化传递着一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从传媒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探讨美、日、中三国动画文化对于我国未成年人认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技术全球化的衍生品,文化全球化以文化传播为媒介,体现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互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间的发展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在碰撞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挪用、吸收、融合有益成分。"文化转换"(transculturation)正是体现出不同文化融合和趋同的现象。《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是两部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美国制造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元素和美国精神。文章试图从人物、情节和场景三方面分析影片中涉及文化转换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symbolic meanings in Tan's The Joy Luck Club from the following two parts:symbolic meanings of food and symbolic meaning of water.By employing symbolism,Tan extend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mages into cultural ones,in which the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are symbolized and allegorized,and the novel holds more symbolic meanings with deeper cultural implication.The happy ending of this novel illustrates that the ancient China and the young American eventually reach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女勇士》对“花木兰”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和重构进行对比分析.迪斯尼借用中国民间传说,将本土文化的原材料进行市场和价值观层面的双重“改造”,从而使“他者”文化遭遇了身份改写.与之相比,在华裔作品中。”花木兰”形象虽然同样被作者重构,但它们呈现的是华裔作家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所作的文化协调和整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女勇士》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女勇士》中,作者对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改写,并用异域的文化土壤对其进行建构;有意利用文化“误读”策略,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跨文化的移植和变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花木兰原型截然不同的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女性形象。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文化中变异的表现、变异的必然及其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比电影《Mulan I》和中国古代民歌《木兰辞》的主题、形象、文化等方面,可以看出二者在价值观、商业文化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导致了美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必须对中西方文化发展境遇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千百年来花木兰作为经典的中国意象被多种艺术形式演绎传承。全球化商业浪潮下,1998年美国迪斯尼率先将充满西方人“东方想象”的动画电影《花木兰》搬上银幕全球推广,2009年由中国制造演绎的真人史诗电影《花木兰》上映。光影之间,文化主权之争暗流汹涌。两部电影有着同质的营销诉求与异质的艺术构想。比较二者的异同,将为我们在商业化运作下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题材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