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刘德茂 《考试周刊》2014,(92):117-117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出在体育与健康备课中贯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五个设定,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教学组织中,把创新精神通过适宜的教学组织发挥出来,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是当今世界美术教育界十分重视的问题。近年欧美发达国家许多学校把“综合创造力”课程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之中,其主要目的之一,是训练大脑,开发智力,加快创造人材的培养。而造就大批有创造才能的人材,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包括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家庭作业,也就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形式,而更应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高三数学复习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例题教学是高三数学复习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是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对巩固学生数学基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三数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知识容量大,因此,精选例题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怎样寓创新教育于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关键在于教师要抓住计算机语言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和学生的潜力,遵循创新教育的原则,精心设计和教学过程,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把“过程和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来,是新课程教学观的一大亮点,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语文学习的总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把三个维度作为新课程完整的结构目标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创新标志。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找准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显得愈来愈重要。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求同思维",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材统一、教学单一、答案唯一,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这是抑制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根据教材特点,寻找结合点,适时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呼唤学生的创造本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学生的创造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姜艳 《考试周刊》2013,(56):114-114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已把"创新意识"作为对人才的要求摆在重要的地位,英语学科教学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终极目标。如何利用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谈谈看法。一、营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环境1.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人的个性、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要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就要破除教学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  相似文献   

10.
<正>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创新,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自然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任务之一。本文将主要介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本文将首先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意义进行简单的介绍。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意  相似文献   

11.
王伟 《中国教师》2010,(Z1):259-259
<正>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是由若干子系统互相协同的宏观系统,数学教学作为子系统之一,无疑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初中的教学新课程标准已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列为数学教学课程的目标之一。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大胆设想、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师哲 《中学生物学》2001,17(3):20-21
作为素质教育核心内容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教学是老师把课讲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把现存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欧美国家的教学重视启发学生思考,提出疑问,探求答案。中国教学之于国外,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这已成为课堂教学最大弊端。要彻底纠正这个弊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给学生留些“空白”。即教师讲课时不能太满、太透、太细、太实,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打破僵破的思维梏桎,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应挖掘教材内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启发、发展学生的潜在智慧,让创新教育充满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并强调“这个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我国目前进行的第二次课程改革也把“创新”作为核心理念加以强调,在《纲要》的培养目标里就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然而,由于我国长期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使得创新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困难重重。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韩国一位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5.
文盲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的精萃。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都把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三个不同地区的文言文教学却同异相见。一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大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盲文的能力列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此外还有其他诸如“接受我国文化遗产”“学习表达技巧”等目的。香港于1991年实施的《中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将语文教学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但根据《纲要》对一般中学生规定的应该达到的阅读水平来看。文盲文教学要求有三条:  相似文献   

16.
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更足我国教育适应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学校教育从何处入手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是令众多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的事情,也是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情况下,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认真面对并积极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积累,觉得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应选择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既要注重开发学生发展的空间,教会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时代呼唤创造教育 早在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80年代以来,日本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通行证”之一。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的使所有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①近年…  相似文献   

18.
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9.
郑焕莹 《考试周刊》2011,(26):188-188
《新课程标准》中把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理念之一。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创新意识的先导是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更需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我们当今的教育,也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