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消费主义倾向指标"的方式对珠三角高职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表明: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已逐渐渗透到珠三角高职院校中来,近一半的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具有消费主义倾向;消费主义的定义性特征在样本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所设计的消费主义倾向指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学生的校别、性别与生源地等个人特征对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场域理论是布尔迪厄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场域"的视角看,消费主义给高等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学术资本的贬值、学术声誉的损害,再到教学传统的破坏,不一而足。同时,它给不同类型的高校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相同的,地方高校受到的影响最大。高校应从坚守道德自律、唤醒文化自觉、加强通识教育等三方面着手,以超越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随着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消费主义的虚假性、符号化、生存危机等表象也给高校带来滋生和蔓延的危险,给大学生的认同造成一定的困惑。大学生呈现出消费主义倾向,如盲目从众、奢侈炫耀、多元个性以及非理性,并引发大学生建构自我的"生态断裂"、"价值冲突"和"底线危机"。危机蕴藏生机,承认消费主义存在的合理性,才能突破各种挑战和问题,重塑大学生形象,解决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4.
消费主义思潮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主叉作为一种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满足的文化意识形态,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从高校的整体发展、教师和学生个体三个方面分析了消费主义对高校的发展观念以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即破除消费主义高校发展观、改变同质化教学过程和教育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消除"读书无用论".  相似文献   

5.
周明圣 《文教资料》2011,(4):194-196
有效开发和利用高校优质课程资源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为此,绵阳师范学院展开了积极探索,主要的措施有:以选修课程为纽带,实现教师特长与学生兴趣的"共赢式"发展;以精品课程为龙头,实现课程质量的"阶梯式"推进;以电脑网络为平台,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互动式"共享;以优秀师生为表率,实现师生素质的"连带式"提高。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逐渐加深,其负面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根据传播学的"议程设置"和"使用与满足"理论,针对目前大学生沉迷网络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完全必要的。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媒介的基本知识;通过专题讨论和技能训练,寓媒介素养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参与实践和举办竞赛,实现对媒介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7.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由来已久,目前仍然是指导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之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对于指导高校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改革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内涵、专业设置过细,边界明显、学生选课自由度小,选修课程质量总体偏低、课程建设与评估未能做到"以学生为本"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尚未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  相似文献   

8.
学生消费主义最早诞生于美国70年代的高等教育领域,并且迅速对全球的高等教育变革带来深刻影响,高等教育改革的学生消费主义倾向成为教育变革的时代主题。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学生消费主义对传统高等教育的侵蚀导致学术力量的衰减,甚至存在偏离教育宗旨的危险。因此,有不少学者开始提出学生消费主义不可取的言论而刻意回避学生消费主义的优点。从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消费主义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那么,学生消费主义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学生消费主义对高等教育变革的影响?这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9.
当前,许多高校外语专业的二外课程中都有日语,如何提高这门课的学习效果值得探讨。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专业学生二外学习有积极影响。提高二外日语学习效果的教学对策是:1.选择一套好的教材。2.加强师生互动。3.适当导入日本文化知识。4.不断提高学生"说"的能力。5.引导学生总结学过的知识。6.多做相关的练习。  相似文献   

10.
消费主义对教育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行,最终催生了教育变革的消费主义倾向.以至于,消费主义常被用来描述近年来教育变革发生的重大变化,教育的质量由顾客来定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消费主义强大的影响力面前,教育变革面临以学生为本或以真理为本的困惑,面临经济合理性与教育自身逻辑相冲突的考验,面临课程适应学生或学生适应课程的困惑,以及强化学生的是非观或成败观的困惑.走出消费主义的误区,教育变革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1.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十个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关键在教师。当然,还须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与体会,着重探讨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十个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自组织的视角中,高校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开放系统,它包括课程管理系统、课程生成系统、课程实施系统和课程评价系统等四个子系统。高校课程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信息、能量的开放和交流,使得高校课程系统呈现出从低到高、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状态。在高校课程系统发展变化中,社会政治力量、生产力水平、社会意识、科学发展等外部环境因素对其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整体课程的建构,与学校整体的教育人员,课程方案,学习对象,学习时间和课程发展等因素密切关联。其行动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学校整体课程研究;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学校整体课程设计;学校整体课程实施;学校整体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4.
高校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在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等三方面存在不足,应从强化课程服务、完善课程质量监控、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改进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美国高校把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念融合在课程设置之中,确立学校课程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目标,构建培养学生文化基础与实践能力并重的课程模式,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课程设计,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美国高校课程设置理念与策略对我们的启示: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使课程设置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实践课程的分量,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U———S合作伙伴关系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源,是大学和中小学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展现自身社会功能的重要方式。这种合作改变了大学和中小学的存在状态。大学在U———S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职能。为此,大学要主动转换角色,介入到中小学的改革与发展中,以研究者姿态帮助中小学解决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面向基础教育主动调整自身的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要通过项目合作,整合大学和中小学的力量,实现两者间的合作,生成新型的教师知识,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探析——历史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基于"民族国家统整运动"和"发展工业社会运动"两股力量之下的社会本位的专业课程观。其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社会本位的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或认知心理学、结构功能社会学,突出地表现为社会本位。这种观念下的课程,只能是一种不见"人"的课程。走向生命主体,将是大学课程观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8.
临沂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区域性高校,多年来不断进行办学思想和理论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实施创新课程建设是目前学校实现新一轮跨越的"一号工程"。实施创新课程建设有其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创新课程建设突出了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国际化四个鲜明的特点。实施创新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以课程要素建设为基础,颠覆性改革授课模式,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体系,灵活变换考试考核方式。惟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高校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改革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继红 《高教论坛》2005,(3):141-144
在针对我国高校传统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大学典型syllabus和课程纲要示例,对我国高校传统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课程授课计划)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强调在课程教学进度计划的改革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议革新高校传统的课程教学进度计划,从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走向课程纲要,将对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要求融会在课程纲要之中。  相似文献   

20.
One of the more persuasive arguments for school sector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is the role of the senior school curriculum, which is stratified, socially selective, and has an important bearing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addition, the stratified curriculum may also contribute to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 by directing students from higher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to the most beneficial aspects of the curriculum. This paper finds that course taken has strong effects on university entrance performance and participation, but its effects are largely independent of school sector and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Only about 10% of the effect of attending an independent school on tertiary entrance performance can be attributed to course type (net of other factors) and about 14% of the effect of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This suggests that curriculum stratification plays only a minor role in mediating the influences of school sector and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