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杜鹃 《海外英语》2011,(11):232-233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一部短篇小说,没落贵族艾米莉小姐作为美国南方旧制度、旧观念的象征人物,其悲惨的一生给读者的心灵带来巨大震撼,该文通过文本细读,探讨小说中时序颠倒的叙事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感受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探寻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的主题思想是:美国旧南方的蓄奴制最终要走向衰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历史进程具有不容逆转的必然性。康普生的家境衰败就是蓄奴制旧南方衰亡的缩影。福克纳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是:多角度、意识流和象征。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的悲剧是由旧南方的传统、父权主义、清教主义和人性的多重矛盾和冲突造成的。福克纳在文中采用隐喻、象征及歌特式艺术表现手法,暗示着旧南方正在衰败及美国内战后南方人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北方现代文明的崛起和入侵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南方衰败的事实;另一方面,他们深深依恋着旧南方的传统、价值和信念。这篇短篇小说也流露出福克纳对旧南方的复杂感情:对旧南方社会罪恶的憎恨和深深的乡恋情结。  相似文献   

4.
象征散文是以暗示的手法,用某种具象表现与之相似的抽象的精神品质的一种散文。可以用动物、植物和器具物件为象征物,也可以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社会环境营造艺术空间和构筑梦境的方法来表现象征义。  相似文献   

5.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南方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与美国的南方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反映美国南方的社会和生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的一个著名短篇,在写作手法上可与其长篇相媲美.文章通过对作品中时间的解读来探寻福克纳对旧南方历史及其传统的依依不舍的情怀:一方面,他认识到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另一方面,他忍不住沉浸在伊甸园式的旧南方的幻想中,忍不住向后看,编织旧南方的美丽神话.  相似文献   

6.
刘晓霞 《考试》2011,(1):19-21
鉴赏古典诗词的艺术形象,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可从以下几点去考虑:1.是现实中某种品格、品质、精神的象征。一般的咏物诗常借助这种形象,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而这些形象就成了某种品格、品质、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不同人物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内战后美国南方守旧文化心态与北方工业文明的矛盾与冲突。福克纳作为南方人,一方面缅怀南方的文明,另一方面又批判南方文明中非人道的旧制度,他希望通过去除南方文化里落后与消极的因素,来重建一个新的南方社会。玫瑰是爱情与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而福克纳却要为旧南方传统的化身艾米丽献上一朵玫瑰,这朵玫瑰不仅是献给艾米丽的,也是献给他缅怀的旧南方故土的,表现了福克纳对旧南方传统深深的眷恋。  相似文献   

8.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不同人物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内战后美国南方守旧文化心态与北方工业文明的矛盾与冲突。福克纳作为南方人,一方面缅怀南方的文明,另一方面又批判南方文明中非人道的旧制度,他希望通过去除南方文化里落后与消极的因素,来重建一个新的南方社会。玫瑰是爱情与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而福克纳却要为旧南方传统的化身艾米丽献上一朵玫瑰,这朵玫瑰不仅是献给艾米丽的,也是献给他缅怀的旧南方故土的,表现了福克纳对旧南方传统深深的眷恋。  相似文献   

9.
<正>象征,是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  相似文献   

10.
吴震同学问:“《白杨礼赞》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揭示中心意思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其心理基础是象征联想。作者往往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把两种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其中一种事物为象征体,表达出与另一种事物有关的某种意思,也就是象征义。如本文就是以白杨为象征体,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文章紧紧抓住了象征体——黄土高原的白杨和本体——根据地抗日军民在本质上的某些共同之处。白杨,在西北“极普通”而“不被  相似文献   

11.
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看成是儿童数学学习的开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5~6岁儿童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过程等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学前儿童对数的顺序关系、数的基数特点、序数特点以及数的抽象含义等内容能有较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Duo Liu 《Reading and writing》2017,30(8):1813-1834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information on the memorization of Chinese subordinate and coordinative compound words using the memory conjunction error paradigm. During the Study Phase, Hong K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either judge the word class (Exp. 1, N = 25) or the orthographic structure (Exp. 2, N = 26) of a set of Chinese compound words (Old words). During the Test Phase, the particip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half of the Old words that they had previously seen during the Study Phase and a set of New words, which shared or did not share morphemes with the Old words, and were ask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y had seen these words in the Study Phase. Half of the New words shared the same compounding structure with the Old words (either subordinate or coordinative) and the other half did not. The participants made more memory errors when both the Old words and the New words were coordinative compounds compared to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Old words and the New words were subordinate compounds or where the structures of the Old words and the New words were incongruent. The involvement of the processing of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information during word memorization was supported by the finding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compounding structures were discussed and a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layer in the mental lexicon was proposed to interpret the results.  相似文献   

13.
英语是印欧语系中西日曼语的一支。现代英语是分析性的语言,而古英语却是高度综合性的语言,与其它的印欧语相比,现代英语的词尾屈折变化最少。本拟就英语词尾屈折变化的发展过程作一探源,并以名词、动词为例,比较了现代英语同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现代珠词尾屈折变化特点,旨在揭示语言由综合到分析、由词形的多变化到无变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广韵》异读字是确定上古异读字的重要依据,在上古音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论证了依据《广韵》异读字确定上古异读字收字的原则、制约上古异读字收字方案的因素和确定上古异读的方法。认为那些体现上古音的音韵内容、音类特征和语音规律的《广韵》异读,应该推源到上古,并确定其上古音韵地位;《广韵》中还有一批中古时期乃至宋代新产生的异读,不反映上古音的音韵内容和音类特征,不能作为上推上古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以来,学界对<古文尚书>的真实性多有怀疑,清人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判定<古文尚书>为"伪古文".然而,近年来,有些学者对"伪书"、"辨伪"态度有所改变,认为<古文尚书>并非伪书,<尚书古文疏证>所定之案是一个错误结论.前人的讨论,涉及多个方面,然鲜少语言学的角度.本文以<胤征>为例,探讨<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通过文献调查,发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猛火"、"天戒"、"常宪"五个词语,都不见于先秦文献,而见于东汉或西晋等的典籍.虽不能就此判断<胤征>为伪书,但可以推断<胤征>的最后成书可能在东汉魏晋时期.另外,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说,也不能够认为<胤征>所反映的都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6.
分析老孙头的性格特征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老孙头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其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同时老孙头不失为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相似文献   

17.
明代初期的乐府诗创作,既受元末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乐府诗派"的影响,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从乐府诗的类别而言,明初乐府诗的创作趋势,主要是集中在"古乐府"、宫词类乐府、旧题乐府三个方面,并因此而形成了三股创作潮流。明初的"古乐府",主要是指"杨维桢式"的古乐府诗,其中既包含着旧题乐府,更多的则是一些"自创新题"的新题"古乐府"。因"宫词事件"而兴盛于皇族的大型连章体《宫词》,成为了明初乐府诗创作中的一道奇观。从复古的角度进行旧题乐府的创作,并使之具有即事性、讽喻性等特点,是明初乐府诗创作的又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18.
《老人》是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米兰达"系列小说中的一部。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描述了女主人公米兰达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本文选取在这三个部分中米兰达所参与的及物性过程作为分析材料,并通过对语料中"前景化"的及物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米兰达从无知,迷惘到坚定的成长过程及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为"米兰达"这一文学角色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意合形合现象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现代汉英语言形式的对比分析上,必须进一步拓宽。研究表明,古汉语的注疏、句读和语法研究就是对汉语意合现象的探讨;古英语在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古希腊语、拉丁语等影响下形成,形合现象自然成为古英语研究的重心,因而古英语的词语、句法以及语言研究都是围绕形合特征展开。意合和形合在汉英语言中有着渊源历史,其突出地位不可替代。古代汉英语言中的意合形合探讨有助于这一课题的深入,对汉英语言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新作《古炉》,通过狗尿苔这个叙事者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曾经过往的"文革"历史,是暴力和血腥的历史记忆;一个是情感想象的诗意人生。《古炉》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忆,揭示出非常历史状态下人性的毁坏和变态;另一方面又通过狗尿苔和蚕婆等人的诗意生存给予现代人性重建以力量。现实与想象的交相辉映,也使贾平凹的"文革"叙事并未落入到已有的叙事窠臼中,反而更好地承载了作者对历史、人性以及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