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在当今物欲横流、实利主义风行的社会,作为传统学科,《古代文学》遭遇极大挑战与困境。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适应当前形势与职业需求,是《古代文学》等人文类课程需要重视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古代文学》课程在课堂教学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
主要探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并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性质,尝试从融合文学史与作品选、注重新闻专业本色、重视多媒体教学三方面予以改革,以期有裨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3.
以某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课时安排、教材选用、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需要开设相关专业选修课,教材选用要求难度适中,教学形式要讲授式和研究式相结合,学习方法要教与学结合,考核方式要凸显综合能力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主要是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需要设计的,在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很难适应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本文从新闻专业的特定需要出发,提出了对面向新闻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课进行课程改革的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周政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117-119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是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新开课。尽管开设此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但尚无一部可行的通用教材,亦无可供参阅的教学资料。本文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课的内容设置应本着该课程的体系框架和学生实际,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开设的课程、应有的学习目的、学习规划以及论文写作作为主要讲授内容,并运用比较的方法讲述同类课程的内部差异,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6.
罗俊华 《江苏高教》2005,(5):155-155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大学语文是全日制高校和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一门人文工具基础学科。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但可加大人文性的比重。我们采用大学语文新型通用教材《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尽管其中贯穿着一种“高等”语文的新理念、新设计,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考试命题,都应充分体现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的性质,注意与中文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以及写作、文学概论等课程相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地位举足轻重,然其学科的导论课程迄今并不完善。《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导论不应是一般的内容概述或知识简介,而应该对学生学习本专业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指导作用,其设置目的应注重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地位、作用、前景、影响、知识架构及学习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梁必彪 《培训与研究》2013,(11):118-120
中国传统文化热导致中国高校普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比一般的专业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应处于专业基础课的地位;其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充分考虑该专业学生较为丰富扎实的文史知识背景;教学上应该采用视频、网络、文化考察、乡土调查报告等方式和手段,以取得更为形象深刻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汉语知识和文学知识方面的专业,是高职院校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高职院校开设的汉语言文学涉及的知识面广,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重点一般以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为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不够重视,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认识不够。教师主要围绕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是先秦至近代的文学,按文学史的发展分为为四段,即:先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元文学;明清及近代文学。这门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各个阶段作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文学史发展的系统讲授,使学生初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和重要的文学现象,获得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在本论文中,笔者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自己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通过自己的探究去体悟,从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是西北民族大学面向汉语言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思政的时代呼吁下,《中国文学》要积极发挥课程优势,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界限,积极推进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结合学术界在课程使命、价值引导、教师提升、人才培养、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立足《中国文学》的教学实际,探索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中...  相似文献   

12.
徐岚 《中国成人教育》2007,19(8):146-147
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高校不少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而这门课程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思想品德培育方面,相较于其他课程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就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该课程存在着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层次性没有体现出来、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思想引领作用弱化、课堂教学没有突出核心价值引领三个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引导汉语专业学生思想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完善良好的人格的重任,拟从强化背景知识和思想文化的讲解、巩固和强化新的思想性教学、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合理运用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旨在通过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教学来实现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  相似文献   

14.
<正>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文教育专业中,《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必修课。这一门课程对语文教学现象、方法以及规律进行了研究。开设这门必修课的目的是要求语文教师具备语文教育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但从全国各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来看,中学语文教学法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一方面,教学法课程直接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未来的职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学是高师成教汉语言文学专业骨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必修的基础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成人古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参与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参与教学成果的检验等多种尝试,并结合教学实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情况,指出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与局限性,进而提出翻译教学应与相关文科专业合作发展,才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以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的成立为契机,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基础,点明翻译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对英语专业学生大有裨益,更可为其它专业学生输送更全面的知识,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7.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与广泛的适应性,文秘、新闻、公共关系等多个相关专业都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在转型与改革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但专业学生仍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创新改革教学计划、创新融合教学内容、开展多维合作式及开发探究式课堂教学,全面优化课程教学工作,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杨树郁,1962年出生,黑龙江宁安人,汉族,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教授。1983年7月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曾在黑河教育学院、黑河学院任教;2007年起作为特殊专家聘入我校。长期从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多年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曾开设有“诗经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思维与修辞研究”、“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人物鉴评”等专业专题研究课程。先后承担(或参与)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五”计划课题重点课题《从认知性分析到艺术性鉴赏》、《在古代文学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十余项。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质量和教师教学的质量,通过对淮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学生对古代文学教学的评价和期望.这对促进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具有参考意义和价值,为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类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文艺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有关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我们通过对文学的审美特质、文学的社会属性、文学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与批评的一般规律的讲授,使同学们掌握较为丰富的文学理论知识,培养文学审美能力。但由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开设在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课程之前,这就给需要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和相当的文学史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此门课程,带来了难度。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特别注意学习方法,下面将这门课的学习、复习、期末考试的有关问题提示给大家,并将各章节的重点做简要概述,同时列出一些综合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