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所谓公民意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观念教育,是指在教育中要将公民逐步培养成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以及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现代公民,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道德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2.
薛青 《教育》2012,(34):42-43
在实施公民教育过程中,班级作为一所学校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公民教育的最佳形式和最基本的单位。为此,在班级文化的创建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来进行规划和操作。步入学校的第一课公民意识应该包括: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法律意识、监督意识、参与意识、道德意识及创造意识,这些意识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然而这些意识培养对于中小学的基层组织单位——班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班级文化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创设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的建立不仅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人的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的生成。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了公民的主体与权利意识、法律与责任意识、公共与私人道德意识等方面。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公民教育的实施中,学校德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应该融合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把培养学生个体良好的公民意识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进步,法治意识也是每个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全面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对维护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重要科目,应当引起全社会教育力量的重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德和法治的理论科目,对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探究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工作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其中公民意识的最基本素质就是社会责任感,而社会责任感则是由理想、道德、法律来支撑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公民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独立民主精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已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民与公民教育入手,总结归纳了美国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培养途径,重在解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面临的现状和遇到的难题,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公民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主要包括民主意识、国家意识、世界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主体意识、生态意识等。而在中学阶段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尤为关键。本刊针对如何培养公民意识组织过多篇文章。张老师一文旨在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着力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有分析,有重点,有途径。我们也真诚欢迎各位老师,积极投稿,发表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常常被忽略的话题,但不可否认,公民意识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建设现代化国家包括许多方面,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重要标志就是国民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  相似文献   

9.
许梦娟  李进 《考试周刊》2011,(51):218-218
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常常被忽略的话题,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它是一个核心问题。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国民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信仰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因此培养小学生树立合格的公民意识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更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民》课中的法制教育,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做到三个并举:一是注重学生的层次性,实行启蒙教育、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并举,如对双差生、一般学生、优秀学生要区别对待;二是注重渐进性,实行瞬间教育、经常教育和系统教育并举,注意把握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这一基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课堂系统教育中既抓住学生中间发生  相似文献   

11.
简析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育实行新的好公民、好学生、好子女的“新三好”考核标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精神和物质生活共同的思想基础,是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淡薄的成因,探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第四章班级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本章,要着重认识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掌握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和方法,会做优等生、中间生和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掌握处理偶发事件的艺术和方法。一、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一)思想品德教育的涵义。思想品德教育又称为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思想观点教育指培养学生具有对一切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指培养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政治…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工作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爱国意识和公民意识.其中公民意识的最基本素质就是社会责任感,而社会责任感则是由理想、道德、法律来支撑的.  相似文献   

14.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公民身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几个层面的认同。近一段时间,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对目前的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访问与分析,感到一些忧虑……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积极要求上进,求知欲强,富有创造力,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但是由于西方化思潮的侵蚀、影响和公民教育的弱化导致青少年学生公民意识缺失和淡化。  相似文献   

15.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以公民教育为核心,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关键要素。学科活动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基本载体,构建活动课堂是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构建"体验型"活动课堂,引领学生价值,实现政治认同,培育有立场、有理想的政治公民;构建"议辩型"活动课堂,启迪学生思维,树立理性精神,培育有思想、有理智的理性公民;构建"综合型"活动课堂,塑造学生品格,培养法治意识,培育有自尊、守规则的法治公民;构建"实践型"活动课堂,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公共参与,培育有担当、有情怀的责任公民。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明确指出初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中学生获得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提升与培养,因此,在初中的教育教学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逐渐地将中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品质意识等方面的思想加以培养发展完善,使中学生能够从《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中获得关于思想品德方面的进步与成熟。本文从《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出发来谈谈其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的关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探析。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公民意识"。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按照培养合格优秀公民的目的,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承载的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培养的理论,以适合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条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与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将先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意识不够强烈等问题展开分析,再 详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融入途径,旨在促进初 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 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9.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等方面。对即将踏上社会的职校学生来说,公民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结合笔者的实践与体会,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一切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要培养合格的公民,首先就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意义重大,必须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公民文化、改善公民教育、培植社会土壤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