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既是当时广为传诵的文学作品,又是可以被之管弦的乐歌。从音乐和文学的角度来看,《大雅》与《小雅》都有各自的实用功能。《大雅》用于大飨,是周王举行一些仪式时使用的各种乐歌,同时作为乐教范本,被较多地征引;《小雅》主要是贵族举行仪式时使用的乐歌.不但被广泛地征引,同时也在各种场合被人们赋诵。  相似文献   

2.
曹丕的《典论·论文》被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专家给予很高的评价,但研究中人们在《典论》的写作时间、《论文》的内容与主旨等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对于这些问题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张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向被人们所忽视,尤其在论及七言诗的最早起源时,张衡的《四愁诗》一向由于其第一句中的一个“兮”字,无缘于最早的七言诗称号,而被称为骚体诗,本文就张衡的《四愁诗》与屈原《离骚》作出对比,指出两者之间的同异。给出《四愁诗》在诗歌史上的一个恰当的地位,肯定它的极高成就,并且就张衡所处社会环境和张衡自身的性格、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四愁诗》中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构想的"地穴"故事展现了真"火"与假"影"的对立关系,这一古老的隐喻也反映在知识与教育的互动关系之中。人文知识在人文意蕴失落后沦为政治训练术,知识在意识形态和话语霸权作用下被等同于教科书,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文化殖民中被片面地表现为西方现代知识,其中政治训练术、教科书和西方现代知识在相应的语境中都可以视为地穴墙壁上的"影子",人们往往效法影子,而忽视最本真的知识。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石中英用批判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这些问题的表征与对策,展现出理性视角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封建体制的捍卫者、抛弃者和反抗者形象。捍卫封建体制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被封建体制抛弃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封建体制的反抗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本文就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这年月的人们似乎喜欢偏激的字眼.有位叫汪中求的人写了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前些日子,在火车上见一年轻人手拿本名叫《性格决定婚姻》的书正滋滋有味地读着。有一次去外校听课,教室侧面墙壁上贴着醒目的几个大字:“性格决定命运”。某著名中学在招生宣传册中也写道“性格决定命运”。很是令人惊讶,为什么人们偏偏喜欢“决定”这个词汇?  相似文献   

7.
《邶风》、《鄘风》和《卫风》三地风诗在《诗经》中被分为三个部分,在名称上被分别冠以单独的称谓,但是实际上都是写卫国之事.邶、鄘、卫三地地处中原,其地理位置无论古今都十分重要,考察这三地的风诗犹如商周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不同侧面让我们了解了中原地区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和文明程度,因而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诗经》的音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的音乐性是一个早已被人们熟知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诗歌音乐性的文化溯源,当时人们的审美时尚──音乐的和谐等方面探讨《诗经》的音乐性,并从《诗经》的语言形式、章法结构,汉语自身的特点对音乐性进行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9.
机器之惑     
涛立 《中文自修》2009,(12):36-37
现在电影圈的人们经常无奈地劝别人不要梦想做演员了,演员是最没前途的职业,因为银幕上的真人演员正在逐渐被机器人所代替。这样的自嘲不是空穴来风,《终结者》和《变形金刚》中的世界被毁灭了无数次;  相似文献   

10.
唐代史家刘知幾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史学批评史上享有盛誉。书中运用浓墨重彩对汉代史家班固所著《汉书》赞赏有加,因此他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班马优略论"这一千古聚讼纷纭的论战中,"扬班抑马"的代表人物。同时也对《汉书》提出了猛烈批评,特别是在体例问题上;可是对《汉书》的批评也是值得商榷的。长久以来,这一现象未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评述刘知幾对于《汉书》在体例上的批评,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其史学思想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广东教育》2006,(11):54-55
事件:近来,在国学复兴运动闹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全El制私塾“盂母堂”出现了。盂母堂是上海松江区的一栋外观雅致的独栋别墅。屋内全套红木家具。墙壁饰以孔子画像.学童诵读孔盂,书声朗朗,《论语》《孟子》等经书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目前在盂母堂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孩子共12位,最大的12岁,最小的4岁。这却遭到教育部的否定.被指分别违反了办学许可的有关规定、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2.
一、时间的放逐与回归 人的自由,本质上是与人的放逐同体共生的,人类因欲自由而遭放逐,被迫的放逐使其获得了有限的自由,而彻底自由则意味着彻底的放逐。白先勇的《寂寞十七岁》、《纽约客》、《台北人》和《孽子》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笼罩在命运这双无形的双手下,遭受着时间、地域、情感三方面的放逐。在时间无情的流逝中寻找过去的青春与荣耀(《青春》中的老画家);在异国他乡沉沦、挣扎,想融入到异国却被狠狠地抛出圈外(《芝加哥之死》中的吴汉魂);情感与传统相悖,想追寻真实的自我,却被命运拒绝在幸福的门外,处于情感饥渴的人们要么奋力推开命运大门却坠入绝望或死亡的深渊(《玉卿嫂》中的玉卿嫂),要么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中寻求安全感,心灵却得不到安慰,在孤寂的感情沙漠中自己温暖自己(《寂寞十七岁》中的杨云峰)。感情放逐中以长篇小说《孽子》最为突出,开篇就用“放逐”开始叙述一群青春鸟的无家可归,他们被父亲们放逐,唯一理由——同性恋。  相似文献   

13.
作为欧洲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鲁宾逊漂流记》典型地反映了欧洲哲学中二元对立的传统认识结构。随着后殖民时代的到来和欧洲哲学的转向,《鲁宾逊漂流记》自然就成为人们解构的一个靶子。《福》、《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和《摩西登高》这三部小说对《鲁宾逊漂流记》分别进行了重写,立意于在模仿中实现颠覆。  相似文献   

14.
方方的中篇小说《奔跑的火光》(原载《收获》2001年第5期)第一章写主人公英芝坐在牢房里的观感:“墙壁上污迹斑斓,一层覆盖着一层。”这里的“斑斓’用错了,应改为“斑驳”。  相似文献   

15.
初读余秋雨的作品,觉得他的话题太沉重。可是很快,我就被他的执着与坦诚所打动。随即,在学习高中第三册课文时,又和同学们一块重新研读了他的《道士塔》;不久,又在初中新教材上看到了他的《信客》,在高中新教材上看到他的《都江堰》;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时,在复习材料中,毫不费力地就又找到了他的《远征》《永恒的坐标》《石筑的易经》《书海茫茫》《夜雨诗意》等。我惊奇地发现,文化文学界人士已经在引领青少年,让他们通过余秋雨的作品来回视中国的历史,回看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三国中的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人生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以"奸绝"著称。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普及,这种认识"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认识《短歌行》中真正的曹操造成了障碍。光凭借注释,很难矫正人们根深蒂固的认识,所以需要补充《三国志》、《资治通鉴》中曹操的相关材料。还原曹操,是理解《短歌行》的前提。(一)《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曹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脍炙人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讲述了主人公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功,回朝后辞官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勇敢的形象。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把《木兰辞》搬上银幕,制作了大型动画片《木兰》。虽然该影片取材于古老的东方故事,但却被赋予了浓烈的美国色彩。本文对《木兰辞》和电影《木兰》中木兰的形象,从军动机,婚姻观等进行对比,分析了两者所展现的中美文化的不同,希望通过该文能加强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篇被人遗忘在角落的《玉君》,一篇被人们过度阐释的《伤逝》;两者之间无论在关注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出路的主题方面,还是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以及限制叙事角度的选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可比空间。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艳情小说"的评价,大多吞吞吐吐。在不少历来的"禁书"实际上已流向社会的情况下,小说评论界如果继续"欲说还休"恐怕是不行的。我们应当力争给这些艳情小说以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全面地理解这些作品,而不至于对这些作品产生神秘感或完全被作品中的某些不健康的内容所迷惑。比较研究艳情小说的代表作《浪史》《肉蒲团》,对这一问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立娟 《考试周刊》2012,(40):28-28
我国古代诗词有一个独具的特点,就是"用以歌,用以唱",具有音乐美感,读起来优美动听,朗朗上口。有些古诗词还被今人谱以曲,配以乐,为古诗文增添了优美的乐调,如王维的七绝诗《阳关三叠》,李商隐的七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柳永的《雨霖铃》等,是绝美的古诗今唱、古词今歌,使古诗今乐完美地结合,既缩小了古今时空的距离,又客观上促进了文、情、境、乐的和谐统一,使人们在纵情高歌、尽兴欣赏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和继承了古文化。这一切无不得益于古诗词自身优美的韵律、平仄声律,使之读起来铿锵有力,进而吸引了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