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完成一定阶段学校教育后,所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既满足当前就业需要.又能满足今后继续发展需要的能力。所谓中职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简单来说是中职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中职生应该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将来走人社会才能很快掌握层出不穷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对教育而言,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一定阶段学校教育后,所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品格,应既可满足当前的职业需求,又能满足今后继续发展需要的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基础工具课程、人文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对教育而言,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一定阶段学校教育后,所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品格,应既可满足当前的职业需求,又能满足今后继续发展需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有5层含义: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放在首位,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在人力资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自身的发展、经济自身的发展和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可持续发展3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坚持生命教育观、和谐教育观、主体教育观、生态价值观、多元主义教育观,从而担负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1):F0002-F0002,F0003
一、人的全面发展——发展观 人的发展需要正是职业教育产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直接动因。因此。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并通过自身需要的满足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应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和长放性发展。促进人的持续学习的能力、持续生活的能力和持续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工业明和人类自身繁衍所引发的生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之能力的发展”,它强调应把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在通过对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引起发展观念革命性变化,否定了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观,确立了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要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新发展观,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有关的说法是很多的,其中,有两种说法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一:38届联合国大会高级专家委员会所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出现的关于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它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过去,人们的行为自觉不自针违背了一些自然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现在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的一切活动必须服从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0.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发展战略的共同选择;当然,这也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位”。而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养成,则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此,探讨可持续发展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二者的关系,摸索如何通过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去培养适合当今社会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发展的愿望和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依托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三个层次。在职业能力结构层次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的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发展的愿望和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依托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三个层次。在职业能力结构层次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的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张智 《新课程研究》2007,(9):47-47,49
当前,人与地的关系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是人地关系矛盾的表现,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寻求的答案。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对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有了新的警觉和思考之后作出的全新选择。这是一项全民战略、全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绿色营销是在国际社会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产生的现代企业营销观念。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绿色营销是可持续发展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反映。可持续发展是绿色营销的理论基础,绿色营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绿色营销只有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增长为发展目标的传统发展观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需要为代价换取的发展,这种发展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经济活动中,人们关心的只是经济效益,其结果是导致当今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要做到从今往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的自我发展为发展的根本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宗旨。  相似文献   

16.
正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提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根据这一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眼前的就业谋生问题,还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做长远打算。"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完成一定阶段学校教育过后,所达到的知识、技能、素质,应既可满足  相似文献   

17.
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高校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可持续发展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研究课题,高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它一方面通过培养各类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可以说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发展状况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近年来,高校都在致力探索如何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即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学校转变教育观念,进行教学改革,摆脱急功近利的短视眼光和短期行为,树立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更加突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要求,使受…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终身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把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并列为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动力,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与传统的发展观根本不同的是,从注重物质生产的发展到注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和谐发展,突出了人的素质全面的发展。只有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带动全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的终身教育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议,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在人类即将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社会的迅速…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发展的崭新思路。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发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损害。这里包含着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问题,其实质是当代人如何对待大自然。换言之,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说到底是一个当代人如何对待自然环境,如何使用自然资源的问题。进一步说,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发展必须有利于保持基本生态过程和保护生命维持系统,发展过程中开发自然资源不能超过环境所允许的限度,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人学角度看,满足基本需要、限制恶性发展、谋求社会公正等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与人的利益有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内蕴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目标之中,提升需求层次、更新利益观念和加强能力建设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条件,人力资源开发、人文环境建设和公众参与等是失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