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 ,读者的地位一直受到忽视 ,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 ,文论家们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接受美学学派为了考察读者的审美过程和审美感受 ,先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读者范型。读者反应批评大师沃夫冈·伊泽尔在研究了这些理论的优、缺点之后 ,推出了“隐含读者”这个概念。他认为 ,“隐含读者”存在于文本的先结构和读者阅读时的具体化活动中。本篇文章首先比较了“隐含读者”与其它读者类型 ,然后探讨了该概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元解读的“界”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何为“多元解读” 文学解读从其本质属性上来讲,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是主体间性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双向活动的一种解读反应过程。文学解读的这种本质属性,确定了读者在解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说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并非单方面的对象性解释,而是读者与文本的沟通,是读者经验与文本结构的探究与再创造,它表明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3.
以作者为中心和文本决定一切的文学理论抹杀读者的作用,忽视读者的创造性和主观性,然而在对文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活动.文本中的空白结构以及不确定性等召唤读者进行能动参与.理解的历史性,造成了"作者死亡"和"读者重生"的局面,也为读者的主体性发挥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隐含读者与隐含作者和谐一致,一个代替作者说话,一个从读者出发,作者赋予了读者全部的阅读涵义;隐含读者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自我"和理想的读者形象,它完全接受隐含作者的意识形态,而现实读者最成功的阅读就是能成为文本中的隐含读者。  相似文献   

5.
读者不仅是文学接受活动的中心,而且作为历史性存在他也是对文学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的一支重要力量。文学接受中读者的二度创造是通过四种主要形态得以实现。从对这四种形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学接受中读者的二度创造对整个文学活动具有积极而巨大的建构作用。所以,欲论及作家文学创造推陈出新的根源,从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二度创造入手应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学诠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文学批评对文本理解和意义追寻的行动乃是造成诠释学领域作者、文本和读者间关系变动不居的原因所在.所发生的从传统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变,实则是文本意义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流变过程.当代法国思想家利科的诠释学思想,则为文学批评基于文本与存在的关联走向读者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个务实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7.
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情感的存在方式问题 ,始终是审美阅读理论难以把握的难点。从现象学角度对这两方面作出存在论的描述 ,以期为审美过程的体验和诗性把握提供理论上的说明。审美阅读绝不仅是理解、提取作品意义的一个环节 ,而是文学本身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是处身于文学活动(创作和接受)中的、一种精神的和物质的、心理的和物理的综合存在物,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开启虚拟文学世界;文学文本是处于创作维度的文学作品与接受维度的文学作品之间、并联结两者的一种语言事实性的、物理中介物。本文结合英加登的现象学文论和在二十世纪形成的文本理论,解析了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以上区分与关联。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运用叙事学的一些理论,从《雅歌》中的被叙述者入手去探究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文本对隐含读者的态度的要求。尽管分析的结果是存在着两种隐含读者,但是他们却可以通过“爱”而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自从于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兴起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接受美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强调阅读过程中读者的中心地位以及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论文旨在概述伊瑟尔接受美学观中的隐含读者观点和文本召唤结构中的文本空白论。文本空白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普遍的,是文学作品取得读者认可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小说叙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小说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小说译文应当实现目的语文本隐含译者和“源语文本隐含作者、隐含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隐含读者的等同,从而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同样的叙事美学效果。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往往会导致译文与原文在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上的偏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深入分析了文学语篇的多重结构和动态交际过程,该过程涉及作者、隐合作者、叙述者、角色、读者、隐含读者、听述者等。根据文学语篇的这种特有交流特征,作者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3.
伴随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突显而来的是各种读者概念的出现。本文主要分析西方接受反应文论中有代表性的读者概念,它们是里法德尔的“超级读者”,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费什的“有知识的读者”和艾柯的“标准读者”,指出这些读者概念在理论上的成就以及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I discuss how taking a particular literary theory— the implied reader—serves to offer a focus for the teacher's initial reading of a text and provides a formative assessment tool. Iser's Implied Reader theory is discussed, after which a picture book, Where the Forest Meets the Sea by Jeannie Baker, is analys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An account of a series of reading events with Year 4 children then follows. An analysis of these readings highlights where the pupils were able to take up the invitation offered by the text and where there were difficulties. Finally,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subject knowledg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王倩 《天中学刊》2012,27(5):39-42
篇章的可接受性与创作者的文本建构密切相关,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可接受性文本建构主要表现在诗歌文本"召唤结构"的设置和对"隐含的读者"的预设。召唤结构体现在语音语调层、意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隐含的读者主要是指失意者群体和相思者群体。  相似文献   

16.
宋安妮 《海外英语》2012,(5):155-157
In literary translation,creative treason or translation deviations will surely be a shadow in company with each translated work.A translator is both the reader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producer of the target text.Applying much on Reception Theory,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the issue of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wo aspects:one is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as reader and the other is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as producer.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using graphic novels with pre-service teachers in a young adult literature course. Drawing on critical response papers two students composed after reading Pride of Baghdad, a graphic novel by Brian K. Vaughan and Niko Henricho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when readers possess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needed to approximate the role of the implied reader—that is, the imaginary audience for whom authors envision themselves writing—they are capable of engaging with graphic novels in ways that readers who lack experience with the form, or who question its literary merit, are not.  相似文献   

18.
接受反应文论认为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取决于读者的能动性阅读和接受。本文运用文学接受史中的典型例子阐述了读者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意义,指出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作活动和文学接受活动是在作家和读者的头脑、意识中生成虚拟文学世界的过程。文章对文学创作世界和文学接受世界各自的生成过程、特征以及文学创作世界与文学接受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现象学描述, 并对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予以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