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对实务型法律服务人才需求的增加,法律硕士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法律硕士是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专业学位.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虽处在同一层次上,但各有侧重:前者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后者是培养学术型、专业型高级法律人才.实践基地作为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的法律本科教育被定位成通才教育,加之知识层次、社会阅历等因素,本科毕业生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法学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学术训练,在实践能力上也存在欠缺之处。因此,培养大量高层次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的任务便压在法律硕士教育的身上。法律硕士JM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法律职业人才。本文针对法律硕士教育的这一特点,对法律硕士教育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建设方面的现状和发展作一探索,以期对培养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有所裨益。一、培养模式法律硕士教…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地方院校法律硕士点的日益增多,作为高端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法律硕士将日益增多.对地方院校法律硕士培养单位而言,如何改革传统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培养成了法律硕士培养之重点.而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需要构建包括实践教学课程(环节)、实践教学师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等类型化的法律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如此方能培养出法律知识系统、实践能力出色、适合地方社会经济需求的高端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4.
法律硕士教育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硕士(JM)教育是一种以法律职业为背景的法律专业教育,是一种以实践为方向的学位教育,它是以培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的的。我国的法律硕士教育制度是在借鉴西方JD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我国国内实践的时间不长,传统的教学内容、方式显然已经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积极调整现有的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使法律硕士真正成为社会实践领域全面的、应用型法律实干家。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对法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社会需求剧增。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法学院的J.D学位为借鉴,我国开始了法律硕士的培养工作。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人才定位也十分准确,就是高层次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但是,法律硕士是法学学位的一个新形式,到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法律教育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高素质法律人才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缺陷,法律硕士教育作为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的新途径在这几年蓬勃发展。本文针对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性质,结合部分高校的教学方式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持续推进的法治中国建设和不断深入落实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我国法律硕士教育明确了培养目标。当前法律硕士的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法治中国建设对法律人才需求的视角对法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审视和反思,提出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建立法律职业的目标导向,以司法实践能力的提高破解"三脱节"现象,塑造法律职业人格等优化策略,以构建既可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又能突出个体专长,并且适应职业取向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法律硕士项目推行至今已有20余年,其设立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实务型、高层次”的法律人才。民族地区高校在办学时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不断创新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夯实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条件,培养出法律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出色、适合地方社会法治需求的专业化、类型化的卓越法律硕士人才。  相似文献   

9.
洪萍  颜三忠 《亚太教育》2019,(10):50-52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明确了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这意味着合格的法律硕士必须具有职业实践能力。提升法律硕士职业实践能力必须依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必须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外、校内两种,其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重中之重。然而不少高校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遇到不少困难,影响着法律硕士的培养质量。利用政府政策指引,高校与地方法律实务部门共建、共管、共享,共同开发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级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我国的高级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要规范司法考试制度,将司法考试与法律硕士入学考试融为一体,使法律硕士制度真正成为高级法律人才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有效制度,也就是"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获取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司法考试(法律硕士入学考试) 法律职业素质培养(法律硕士教育)"的三段式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重视英语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各种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加强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缩小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针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特定的生源、教育背景,应建立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管理、教学创新方面不断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双导师制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审慎提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与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法律专业人才,意义重大。虽然培养单位在相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亟待深入研究,但是,双导师制作为已被培养单位及法律硕士研究生认可的一项制度,应逐步完善,不断推广。  相似文献   

14.
模拟法庭实训课的组织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能够服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为此,在法律硕士培养过程中,实习和实训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专业实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以浙江师范大学广告学专业实习为例,通过对实习现状的分析,剖析目前应用性专业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目前应用型专业实习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提高专业实习的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教育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实用风气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整个社会和所有大学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学联系社会需求、实习加强能力培养、专业互通长短优势、考虑个人自身特点是由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素。  相似文献   

17.
法律硕士专业硕士是应用型专业,为此它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现行法律硕士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能力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法律硕士培养机制过于封闭.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坚持开放式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8.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是因应时代需要而设置的,其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法律人才。其设置既有深刻的法理基础,又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法律职业要求司法者不仅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当的社会知识和人生阅历,只有这样,法治的权威才能够建立起来。在中国法学教育历史上,对类似法律硕士的教育模式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了法律硕士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复合型法律人才供不应求,外语院校培养该类人才有广阔的前景,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定位是"法律 英语"还是"英语 法律"?是否只需要关注应用型课程的设置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的培养模式是双学位、法律硕士,法学硕士还是同时发展?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与其他法律院校有何区别?仅仅是增加英语课程吗?这些有关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问题,也是外语院校中的法律院系发展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法律硕士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法律实务人才,但是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未得到充分落实,法律硕士人才培养和法律职业没有出现良好的联系和互动。我国法律硕士人才培养,在招生环节、过程管理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法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把握目标、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应该是未来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主导方向。探索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规范学生日常管理等,是确保法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