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法学成为了社会显学。在此背景下的法律硕士专业招生历年火爆,法律硕士专业汇聚了大量优秀的学子,但是由于教育理念的模糊,致使法律硕士专业教育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明确法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实解决现存问题,才能保持法律硕士专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及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硕士学位是为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尽管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但是两者的教育层次相同。那种认为法律硕士不如法学硕士,甚至不如法学学士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更好地发展此种形式的硕士生教育,必须解决宣传、招生、培养及毕业等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1996年开展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法律硕士作为我国高等法律教育体系中的新生事物取得了长足发展.法律硕士教育的开展,一方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高层次法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给我国法学教育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法律硕士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教育与培养方式具有区别于传统法学教育的特点,法律硕士教育的影响将渐行渐深.  相似文献   

4.
法律硕士教育已成为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保证与提高法律硕士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法律人才培养和法治现代化建设事业。然而,这一“热”现象却仍然存在“冷”问题。为此,本文结合法律硕士培养的实践经验,从法律硕士和法律硕士教育的本质着眼和思考,认为教育的过程性仍是法律硕士教育的核心、要求和期待,并对过程性作了制度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法律硕士项目推行至今已有20余年,其设立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实务型、高层次”的法律人才。民族地区高校在办学时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不断创新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夯实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条件,培养出法律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出色、适合地方社会法治需求的专业化、类型化的卓越法律硕士人才。  相似文献   

6.
朱春霞 《高教论坛》2006,(5):158-160,198
作为高层次的复合型、实践型法律人才的法律硕士培养,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的新型法律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从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际出发,结合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指出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应当朝着复合型、综合化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7.
持续推进的法治中国建设和不断深入落实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我国法律硕士教育明确了培养目标。当前法律硕士的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法治中国建设对法律人才需求的视角对法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审视和反思,提出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建立法律职业的目标导向,以司法实践能力的提高破解"三脱节"现象,塑造法律职业人格等优化策略,以构建既可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又能突出个体专长,并且适应职业取向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多年的努力和建设过程中 ,湘潭大学紧密围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征和基本要求来着手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试点工作 ,并总结出了一套套思路与做法 ,即总结培养实务型高级人才的实践经验 ,为培养法律硕士打下良好基础 ;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 ,举全校之力来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加强组织、严格管理 ,为确保法律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加强学科建设 ,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确保法律硕士的培养质量。此外 ,作者认为法律硕士生教育的试点工作是一项极为深远的重大改革 ,对于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来进行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是因应时代需要而设置的,其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法律人才。其设置既有深刻的法理基础,又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法律职业要求司法者不仅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当的社会知识和人生阅历,只有这样,法治的权威才能够建立起来。在中国法学教育历史上,对类似法律硕士的教育模式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了法律硕士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顶天、立地”是清华大学法学院为法律硕士人才设定的培养目标。“顶天”强调学生应拥有国际化的视野与高远的法治理想;“立地”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爱国情怀。以这一理念为基础,在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中,清华大学突出了四个方面的加强:即加强国际视野开拓、加强专业素质积淀、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自律敬业引导。  相似文献   

11.
法律硕士专业硕士是应用型专业,为此它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现行法律硕士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能力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法律硕士培养机制过于封闭.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坚持开放式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地方院校法律硕士点的日益增多,作为高端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法律硕士将日益增多.对地方院校法律硕士培养单位而言,如何改革传统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培养成了法律硕士培养之重点.而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需要构建包括实践教学课程(环节)、实践教学师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等类型化的法律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如此方能培养出法律知识系统、实践能力出色、适合地方社会经济需求的高端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社会对法律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在借鉴美国J.D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法律硕士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法律硕士(非法学)取得了长足进步。2009年我国建立了全新的法律硕士(法学)教育类型,我国法律硕士教育开始走向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并列的时代。但是由于法律硕士(法学)出现时间晚,人们对它的认识有限,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因而需要从课程设置、师资结构、育人模式等多方面予以完善,从而保障法律硕士(法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认为法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从“法律人才”转变为“法治人才”是法律硕士教育对法治建设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阐述了法治人才的内涵,即指德才兼备,驾驭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具备国际法治视野,掌握具体法治知识和技能,从事法治系统各个环节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论述了培养法治人才的必要性,指出了人才培养路径,认为法律硕士生的培养单位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强化法律职业伦理的培育,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以及加强法治思维的培养,同时设置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5.
石红 《陕西教育》2009,(1):124-125,106
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的养成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而民主和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柱.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民主法治现状,以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为根本目标.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出发点,明确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的正确认识,培育民主精神、规则意识,确立法律至上观念.  相似文献   

16.
认为开展法商融合教育既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实施法治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有助于解决法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法商融合教育起步较晚,缺乏顶层设计,流于形式,“两张皮”问题突出。提出应当通过全面开展实践性教学、引入双导师制、发展法律e化教育等方式来积极推进以法律硕士为载体的法商融合教育,面向企业需求,提升和丰富法律硕士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宋玲 《华章》2012,(34)
随着法律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及其制度设计和培养方式间的矛盾造成当下法律硕士面临着来自学业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给其学业成就和生涯发展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详细分析了法律硕士的压力来源,同时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提出了塑造心理弹性的三级教育网络,通过分层教育、辅导和咨询提升法律硕士提升抗压能力,具备应对激烈竞争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8.
对复合型法律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属于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法律硕士教育是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法律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在培养法律硕士研究生职业技能素质、激发法律硕士研究生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Juris Master(J.M)中文名称法律硕士,以该学位为基础的法律硕士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与上实际九十年代中期引入我国.它与美国J.D(Juris Doctor)教育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许多亟待完善的方面.笔者通过对两种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期对中国的法律硕士教育改革起到一些参考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而没有健全的法治心理和法治思维方式,没有“依法办事“的法治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无法实现.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能力需要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指引下,整合社会法治力量,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通过参与法律实践逐渐养成法治思维习惯和法治能力,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