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牛润科 《下一代》2013,(6):25-25
现在望子望女成龙成凤,几乎成了当今父母追求的全部,他们一边拼命地给孩子们挣钱攒钱,一边又要绞尽脑汁地拼命为孩子们选名校和重点班,另一边还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给孩子们四处联系各种课外补习班和辅导班,成天忙得就像个拼命三郎似的,都顾不上喘口气。可又有哪位家长想过,在恨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同时,等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们走出校  相似文献   

2.
熊必环 《宁夏教育》2006,(11):69-69
现代父母大概都会有一个感觉:“教养孩子的花费好高!”父母各自在事业领域冲刺,为的就是要多攒点钱给孩子!因此“,你知不知道我为你花了多少钱?“”我这么拼命工作赚钱是为了谁?”等话语,常常就脱口而出以希望孩子能因此了解父母的功劳,努力去做个好孩子。可是,你是否曾经想过,  相似文献   

3.
当大家拿到这期刊物的时候,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老师都会带着孩子们搞活动,父母也会给孩子买礼物、带着孩子外出游玩。那么,如果给孩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为自己安排活动选择自己过“六一”的方式,他们会怎么想呢?我们对北京万寿寺小学和其他学校的部分孩子进行了调查和询问,孩子们的想法可能有的出乎大人的意料。因此,老师或是父母,在这个儿童节来临的时候,不妨问问孩子们,听听他们的愿望,也许,孩子们会由此过一个不同以往的给他们留下很深印象的节日。  相似文献   

4.
"零花钱"顾名思义就是给你零用的,你可以买吃的、玩的、用的,随你高兴,真羡慕有"零花钱"的孩子。但要想将零花钱使用得更有意义,就会收获一份心灵上的享受。但是,现在的孩子们,父母给的血汗钱孩子怎么用,用哪去了?恐怕思考过的学生不多,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有不良的消费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艰苦朴素的精神、节约的意识,盲目从众、攀比成风、浪费严重。你可以将零花钱积攒起来在父亲节、母亲节给他们买个小礼物,牢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么,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使用零花钱呢?  相似文献   

5.
这二位父母含辛茹苦.为使儿女能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一切围绕着孩子不停地运转,而当一双儿女如愿以偿.众人称他们有福气时,他们却伤透了心,哀叹“悔不该当初啊”。为什么当初父母那么爱孩子,为孩子能成才耗尽了心血,而子女长大了却不懂得爱父母呢?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想过没有,我们该怎样做孩子? 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周老师早!""你早!"……清晨的阳光特别明媚,我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入园的孩子,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孩子们在快乐地进行着晨间游戏。"周老师,我有个疑惑要问你!"双胞胎雯雯欣欣的妈妈带着孩子们走过来。"什么事呀?你说。""昨晚我一边给孩子们铺床睡觉,一边和她们爸爸在  相似文献   

7.
二第二年圣诞节前,猴妈妈想,再也不能弄什么圣诞树了,去年的祸闯得太大了,还是老老实实地给每个孩子一份礼物。圣诞节给什么礼物好呢?猴妈妈拿不定主意,转眼一想,还是去问问人们过圣诞节时大都给孩子送什么礼物。于是,猴妈妈又来到小镇,一打听,发现小孩子们最喜欢的礼物是巧克力。哈哈,孩子们还从来没吃过巧克力,滋味肯定好,又实  相似文献   

8.
读懂母亲     
很多孩子总是对父母有很多误会,孩子们总是气父母的小气、唠叨、严厉。可是有几个孩子能站在公平的角度上去看待他们的父母呢?  相似文献   

9.
看着孩子迈入中学的大门,父母从心里高兴,孩子终于长大了。可面对长大的孩子,您是否想过:他还会像地去一样听话吗?会和您手牵手出去吗?会在您怀里撒娇吗?不,他们已进入到一个“半成年、半儿童”的特殊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自我意识更强,而且在心灵深处会产生叛逆。面对这一切,您做好准备了吗?任小艾的一些建议会带给您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为学生鼓掌     
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给妈妈洗脚.孩子们的经历大致相同.唯有一个学生说,当他端着水走到母亲面前时.母亲问:做什么?他说:洗脚.母亲说:你这么大了还要我给你洗脚?我累了.他说:不是,是给您洗脚.全班哄堂大笑.其实,父母、老师很多时候都没意识到孩子懂事了,长大了,以致忽略了他们的进步,不但不能及时地给他们掌声与赞扬,反而会说出不合时宜的话,伤害了孩子.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走路     
《高中生之友》2011,(3):47-47
父母就像天使,张开翅膀保护孩子是他们的天性。即使到了飞不动的时候,他们也会拼命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但是,所有被父母呵护的孩子都会长大,都需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到全新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天空。孩子会远远地在父母的注视下,慢慢成长,变得有力量。最终能够回报给父母同样的爱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五一长假结束了,孩子们又回到了我身边,放假前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假期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把感受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我知道农村孩子回家都免不了要干活的,有意识地强调一下,是想让他们用心地去感受。  相似文献   

13.
王贞虎 《初中生》2013,(5):14-16
我们常常走进一个作文的误区,似乎只有安静地坐在教室或房间里"刻苦地"写出来的才算,除此,都不叫作文。我们一边在拼命催孩子"还不去写作文",而一边又老爱听他们讲些身边充满着童真、童趣、童思的事。然而说了就说了,并没有重视它,结果许多五光十色的材料,都"一江春水"付于东流。因此,我们应当多鼓励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说,对说得好的地方给予表扬、肯定。即使没说好的,也不要武断地加以阻止。当然,应逐步提高他们说的质量,尽量少出现"这个"与"那个",  相似文献   

14.
赵玉玲 《山东教育》2012,(27):18-20
从1982年7月至今,我陪孩子们已经过了30个六一儿童节,纵观30个六一,在倡导"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把节日还给孩子"的今天,六一应该给予孩子什么?幼儿园应为孩子们做什么?如何让孩子成为节日主人?如何让孩子们过一个快乐的六一?带着这样的思考,让我们先来共同回顾一下在30年的长河中,六一走过了怎样的路程。在这30年中我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演节目"——孩子演,大人看,大部分孩子没事干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每到六一前夕,各个班级就要挑选一部分孩子表演节目,带领孩子排练节目也就成了老师的主要工作,没被挑选上的孩子由保育老师看管着,成了稍有失落又无所事事的"自由人",只要磕不着碰不着,没有人去关注他们的需求,他们实际上被边缘化了。而在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有时会感到不解:为什么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却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为什么他们认为孩子还太小,而孩子们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这些父母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难道孩子们真的不需要我们“保护”吗?在我们眼里他们还没长大呢。父母对孩子具有一定的过度保护的趋同,常常是出于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做事情,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认为孩子不够成熟等原因。可是,在很多情况下,  相似文献   

16.
合格     
有个搞心理学研究的人去美国访问,他以“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为题问一些孩子。孩子们有的说长大了想干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有的说我长大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朋友又启发他们说:“你们长大了想做怎样的人呢?”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更多的人说“做个合格的孩子”。美国孩子所说的“做一个合格的孩子”.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原则。合格似乎是一个“最低”的标准,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张小宁 《学子》2003,(2):6-7
你是如何使用父母的“银子”的?感受如何?你想过赚钱的事吗?你有过“收入”的经历吗?怎样做才算是个成熟的“校园消费者”呢? 各抒己见张玲(大三学生)我已经花了父母22年的”银子”,至今为止,我还没有赚过1分钱。以前,需要花钱的时候便找父母要,父母大多数都会给的,他们知道我并不乱花钱。渐渐长大了,感到跟父母要钱,尤其是要不是用于学习的钱,比如给同学买生日礼物等,就觉得有些费劲儿,有些麻烦,有些不自由,同时也感到父母赚钱的艰辛与不易。可我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又能怎样  相似文献   

18.
正朋友的孩子参加了小学组织的"道歉日"活动。老师要求孩子们把想对爸爸妈妈说的道歉,写在一封信上,而后专门组织了一个"道歉信"展览,家长可以去参观。朋友兴冲冲地去看了,最后心情沉重地回来。因为她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孩子都在为没能考高分而向父母道歉。"道歉日"的本义,是想让孩子们能够主动为各  相似文献   

19.
正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并尽己所能为孩子谋求"幸福"。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给了孩子幸福;有的家长以为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为其投资未来就是在给了孩子幸福;有的家长则以为留下万贯家财是给了孩子最大的幸福。但每每问起当今的父母:"你的孩子幸福吗?"父母又似乎很矛盾地说:"现在的孩子们吃的穿的玩的,都是我们小时候没见过的,但他们的童年似乎缺少了心理上的幸福感。"谁偷走了孩子的幸福?抛开各种社会因素,笔者认为,父母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孩子缺少幸福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流年 《生活教育》2012,(19):28-29
做过父母的都知道想让孩子听话是多困难的一件事。孩子们经常把父母说的话当耳旁风,或者干脆不听。这自然会让父母很生气,于是这种情形常常很快升级,成为亲子间的冲突。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孩子不愿听父母的话?我个人就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直接去问了一些6到13岁之间的孩子,问他们为什么不愿听父母的,他们的回答很诚实。1.以前已经说过同样的话了孩子们喜欢抱怨的就是成年人总是一遍遍重复同样的话。因此父母一开口,孩子们就知道他们要说啥了,这可是件令人厌倦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们能预计到大人们将要说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