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基于CCL语料分析,从对比视角,考察了"上-N时"与"上个-N时"的时量词选择制约性,并对其做出认知语义阐释。研究发现:(1)"上-N时"与"上个-N时"构式对时量词有较强的语义选择制约。(2)"上-N时"与"上个-N时"构式在句中有不同的句法功能且"上个-N时"具有更强的句法制约。(3)"上-N时"与"上个-N时"向时间域投射时具有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在单句中,"V过"中的"过"有表示过去的"已然"的绝对时制功能;在复句非谓语位置上,"V过"中的"过"有表"异时"的相对时制功能。"过"在一定条件下可用或不用,与"过"相对应的英语时制标记即动词的"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即非限定小句"V+ed"则不能省略。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而汉语的"过"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3.
在单句中,"V过"中的"过"有表示过去的"已然"的绝对时制功能;在复句非谓语位置上,"V过"中的"过"有表"异时"的相对时制功能。"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或不用,与"过"相对应的英语时制标记即动词的"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或者非限定小句"V+ed"则不能省略。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而汉语的"过"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4.
日语动词的"ル"形和"夕"形,不只表示"时",也表示"体".特别是在复句中,有时"夕"形不单纯表示"时"的"过去",还表示在某时间"体"的"已然"(说话时某事已经实现).在日语复句中,从句的"ル"形和"夕"形的使用,是以主句的"时"为基础来决定的.关于"时"和"体"的研究,近来受到日语界的广泛关注.在日语教学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拟就日语复句中的"时"和"体"的几个问题,做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5.
杨书平 《文教资料》2007,(33):56-57,9
"时"字前面的谓语动词为感官动词的一类时间复句"a时,b"在汉语近现代阶段发生了微妙变化。以感官动词"看"为例,这种变化主要指近代汉语中"看时"后面的分句表示"看"的结果的一类句子中的"看时"到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被"一看"所代替。  相似文献   

6.
陈军 《教育》2022,(15):4-7
"时习"一词,出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杨伯峻先生对"时习"的译注是值得信任的.他说,"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是"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杨伯峻把朱熹的注解和王肃的《论语注》作了比较,说,王肃按周秦语言解"时",而朱熹则是...  相似文献   

7.
作为副词的"蛮"和"满"有些相近,本文先分别介绍"蛮"和"满"的历史演变,再介绍"蛮"和"满"作为副词时的差异性:都作为程度副词时理论和实际的不一致性以及"满"作为程度副词时的不可替换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日语句群中的语法范畴"时"的表现和作用的分析,研究日语句群中"时"的统一性,指出一个句群中"时"是一致的,"时"是一个句群和另一个句群的分界线。文章还对日语动词之外的形容词、形容动词的"时"在句群中的表现进行了研究。通过各种分析和论述,将"时"这个语法范畴概念的应用范围从句法层面提升到语篇层面,为日语句群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空白"是语文教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只要课堂"空白"留得恰当,我们不仅不用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而且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会在这个自主领悟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本文从课文导入时"布白"、课堂提问时"引白"、情境创设时"补白"、诗歌评析时"留白"、体会感情时"填白"和课文结束时"布白"六方面入手,探讨了"空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0.
"高效"与"生本"是同胞兄弟,先有"生本",才有"高效"。语文课堂应该着眼于学生实际,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会等待。本文从"‘等待’在学生吟诵朗读时"、"‘等待’在学生苦思冥想时"、"‘等待’在学生唇枪舌剑时"、"‘等待’在学生练笔评析时"四方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悟。  相似文献   

11.
几部大型语文辞书中关于"时"的"时常"义,引倒的最早书证不够恰当.应选用"陆田之中时有鼠,水田之中时有鱼"一句作"时"的"时常"义书证.在选择引例时,应当把握内容的准确性,且书证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上"作为动量词的用法。"上"作为动量词时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上",它有表示长时量,相当于"一番、一场"和表示短时量两种意义。在意义为"一番、一场"时,"一上"多出现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而表示短时量,相当于"一下"的意义时,经常出现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日语"バ"条件句为研究对象,将其用法分为假定条件和"一般·事实"条件两大类,并借助日本最新小说及《中日对译语料库》,考察其汉译倾向。研究发现,表示"一般·事实"条件的用法是"バ"条件句的主流用法。在翻译成中文时,无标形式居多;表示逻辑关系时,其汉译形式为"只要""才";表示假定关系时,汉译形式为"如果""的话""一旦""时";表示连贯关系时,汉译形式为"就"。  相似文献   

14.
仇宾  刘玉 《中小学电教》2007,(12):75-77
一、引言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反应速度很快,不仅处理应变事件的速度快,而且语言伶俐,思维敏捷。通常用"反应时"来体现人体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时"是指从接受刺激到开始做出反应的时间。"反应时"取决于三个要素:反应潜伏时、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其中反应潜伏时主要受  相似文献   

15.
一、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从艾宾浩斯研究遗忘规律并制定遗忘曲线开始,长时记忆一直是记忆心理学研究的课题。长时记忆的特点是,学习项目经过适量的复习之后,就能长久地保存在大脑之中,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从长时记忆的"仓库"中将所储存的学习项目提取出来。如果发生了遗忘,并不是该项目已在"仓库"中消失,而是"提取"发生了困难,如果经过适当的提醒或启发,该项目还是能"提取"出来的。长时记忆"仓库"容量巨大,几乎没有限制,从不会"满仓"。人可以活到老,学到老,绝不用担。O"库满为患"。当代认知心理学在传统的长时记忆研究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陈跃 《现代语文》2010,(5):32-33
本文就一般疑问句里"在"分别作动词、介词、副词时,答句中"在"的词性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根据句法的性质和词性的特点,"在"在一般疑问句里作动词时,答句与问句是一致的,"在"均为动词;"在"在一般疑问句里作介词时,答句与问句出现不一致的情形,"在"除了为介词外,还有作动词的可能;"在"在一般疑问句里作副词时,基本情况同"在"作介词时差不多。  相似文献   

17.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18.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讲"仍然需要重视。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掌握分寸火候,有的放矢。"讲"在品词析句时;"讲"在多元解读有误时;"讲"在体验不到时;"讲"在对话不明时。  相似文献   

19.
反身代词"自己"表强调时,一般表示"某一动作行为是某人亲自而不是别人发出"。本文通过对大量语料的考察,发现反身代词"自己"表强调时,有几种延伸意义,并将其归为两大类:指代"生命体"时的强调;指代"非生命体"时的强调。其中,第一类又分三种情况。另外发现,反身代词"自己"的强调用法会存在两种意义的同时交叉出现,不应把反身代词"自己"的强调用法绝对为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当代商业招幌语言,其在信息传达方面有鲜明特点,如:"编码"时以效用为首要考虑因素;"发送"时常作自夸性描述;"传递"时尽量扩大信息的可感知度;"接收"时保证产品特点与顾客需要高度契合;迎合顾客"解码"时的消费心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