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关于地方新上本科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认真探索与思考。必须明确国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明确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提高改革的自觉性,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应该使本校的改革发展与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相适应;从服务范围定位、学科发展定位、层次发展定位等方面实施科学定位;要结合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条件实际,着力打造本校的地方特色;要重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问题;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强化本科意识,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中。要着眼于三个方面:办学类型定位着眼于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眼于应用、服务面向定位着眼于地方。同时.要体现四种意识:本科意识、生本意识、科学发展意识、特色意识。  相似文献   

3.
转型发展是当下高教领域改革的重点,深化对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认识,分析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引导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走出“高大上”的定位、“职业院校”的身份和“重理工轻人文”的学科专业误区,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定位,培养服务地方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破除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明晰应用型办学定位,优化专业对接产业链,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夯实办学基础、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应有策略.  相似文献   

4.
200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进中央原主席许嘉璐先生在甘肃庆阳考察调研期间,重点围绕西部新升本院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质量、特色、实践、应用研究、服务地方等问题发表了富有创造性的重要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升本地方院校建设发展的理论,对于实现地方院校的准确定位、科学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地方普通高校改革的主旋律。本文在全面分析转型发展时期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促使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开启转型之路,这是时代之需,同时也是自身发展之需。如何实现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既需要明晰理念、分析内涵,也需要在实践中通过重新定位转型目标、拓宽高校继续教育职能、改革机制体制、形成品牌特色等路径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范进军教授的专著《地方高师改革发展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版 )是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产物。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 ,也带来了高师院校的办学观念、办学体制等一系列有待改革的新课题。高师院校的办学目标如何定位、发展思路和模式如何确立 ,这一系列的问题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范进军教授从一个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度 ,在自己 2 0多年实践的基础上 ,对地方高师院校的改革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一 注重系统与针对的兼融该著作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思路、内部管…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转型发展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武夷学院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文化传承和彰显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促进了学校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转型发展需求分析与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的和谐发展需要先给地方高等学校定位,使地方高等学校从政府定位向市场定位转变;其次,地方高等学校的战略要从“自我中心论”向“他方中心论”转变;最后,地方高等学校的作用需要从“追求、发展和传播知识”向“敏感、积极应对市场反应”转变。这样才能构建和谐发展的地方高等学校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云南大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辉煌的过去与充满挑战的未来之间 ,云南大学作为一所个性鲜明的地方综合大学 ,在世纪之交理智地选择了“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生存与发展定位 ,并持之以恒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地方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分析和讨论,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人们对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状况的认识和判断。通过对《人民教育》的文本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基础教育改革随年代变化呈逐步上升趋势,但同时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改革案例占了六成以上;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为发展驱动;地市、县区级地方改革是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的主体;教育改革的内容以为教师发展、教学和行政管理改革为主;行政单方推进是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式,社会参与的比重非常小。建议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改革的关注,构建地方基础改革的共同体模式,同时处理好改革意愿、改革行为和改革绩效之间的关系,鼓励发展驱动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技能人才,客观上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成功是评判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着重从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切身体会,对成功教学做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互相依赖、相互制约,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越来越明显。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问题是地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构建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伙伴关系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需要,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与地方高校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贡献率的需要。论文提出可以通过决策互询构建伙伴关系,通过联合育人奠定伙伴关系,通过科研合作促进伙伴关系,通过文化互助提升伙伴关系,通过转型发展稳固伙伴关系等路径构建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4.
办好地方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德州学院为例,论述了地方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基础教育是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发展地方高等院校,对促进当地经济、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当地经济、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又为地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必须进行专业的调整和观念的更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起支持作用。高等教育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技术输出,服务当地经济建设;通过管理理念与经验输出,服务当地经济与企业管理;通过参与当地教育改革,服务于当地教育发展;通过人才输出,直接参与当地经济建设;通过培训,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地方本科院校要承担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就必须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形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怀化学院从2007年开始进行"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理论探索,2009年全面实施"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在教学思想观念更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实施、实践教学新体系建立、课程考试改革探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实践和"双师型"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了一条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地方师院“多元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基础课程改革的进行,地方师院急需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元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其合理的专业结构、创新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灵活的课程结构以及全面的实践教学方式,能有效解决高等师范院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大量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强化职业教育市(地)统筹管理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是新形势下确保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而强化市 (地 )级政府的统筹作用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市 (地 )统筹的依据是职业教育的地方性服务目标和市 (地 )行政功能的特殊性定位 ;市 (地 )职教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形成市 (地 )区位优势和提高地区人力资本积累 ;市 (地 )职教管理体制改革应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统筹协调为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19.
青岛基础教育在课程改革中迅速发展,取得很多骄人的成绩。但在课程改革常态化的时刻,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值得深入考量。以"低谷隆起"推进学校均衡化,以项目拉动实现教改常态化,以张扬个性塑造创造性的本土名师,都是实现基础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路径。遵循教育规律,实现创新发展,是打造适应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品牌所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60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就是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创新的进程。中国教育的继续发展离不开教育体制的改革,如果囿于现有体制,那么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之路必然艰难。但是可以从地方入手,以地方教育立法为主进行教育体制的创新改革,地方可以先行从教育资源的成本分摊机制、教育资源的分配享用机制、教育资源的组织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立法和机制创新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