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中国化的幼儿师范教育,是陈鹤琴先生在长期师范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中国的幼师教育不应因袭我国陈腐的教育传统,不应照搬欧美各国的教育模式.而应是一种立足于自己的实验研究,适应中国社会、中国教育现在与未来的需要,培养中国人自己的优秀师资的师范教育;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能对世界教育思想产生影响"的师范教育.这是陈先生的师范教育经验的总结.一、幼儿师范教育的意义与目的陈先生之所以十分重视中国化的幼儿师范教育事业,和他对幼师教育在整个教育中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制度.我国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很多问题的根源都在教育,而导致大学生素质差、中国没有领军型的高科技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则应归结为中国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盛行.当前,通识教育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关注通识教育,是由于它凸现了现实社会中大学人才培养的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3.
大学一词最早在汉语和英文两种语言中完全不同的涵义,正与中国和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教育理念相印证:中国的传统教育重视道德教育,追求社会的至善境界;西方的教育重视科学教育,追求物质的发展.现代中国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建设、国计民生、国力水平都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中国教育思想的改革,得益于中国与西方两种教育思想的融合与实践,是中国与西方两种教育思想、两种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和谐是发展之本,而教育又是和谐发展的根本.结合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未来中国的教育一定要在强调科学的同时,更加重视道德教育,尤其要充分体现出"中""和"文化的精髓.从而保持当今社会的大好局面,并对当今社会有所改进并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论陶行知的“艺友制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教育思想,产生于中国教育现代化初期师资极度匮乏之时,是对传统师范教育观念的一种根本性推翻,是一种本土化的中国师范教育改革探索,它有自身的理论基础.艺友制教育强调"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培养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对当今教师教育教育改革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更应该把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纳入教学中。这样不仅扩充了语文知识面,更符合语文作为母语的一面。一、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解读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教育教学是传递文化、弘扬文化的一种形式,所以由此可以得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中国古典文化体系、中国社会历史顺利传递的一种形式。2.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美国名著教育方式之争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20世纪早期开始的名著教育归纳出了两种经典名著阅读模式.一种是永恒主义提出的现代式的,注重批评性、大众化的普遍阅读.另一种是新保守主义提出的保守性的,注重原典的本原性、精英性阅读.这两种模式的争论包含了古今之争,传统与现代等文化史中的核心矛盾.对这一历史性论争的理解有助于观照当代中国教育中的经典阅读现象,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转换及其问题.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经济发展和教育需求等因素驱动下,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中国产生了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职院校.经过试点、扩大办学规模和教育教学改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逐步清晰,即高职教育"中国模式".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视野看,中国高职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又是一种动态发展模式,育人功能是其最大特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走区域化、国际化、终身化发展道路是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其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乡村教育为什么值得注意? (一) 中国是著名的农业国.据最普通的估计,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之百分之八十五,这就是说,全国有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住在乡村里,所以乡村教育是远东一种伟大之现象.凡关心世界问题的人们,决不至忽略这种的大问题——无论办得好不好,中国的乡村教育关系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民.  相似文献   

9.
家庭的教育功能是家庭的众多功能中的一种,家庭学校教育是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自由、开放的新型教育运动,是指以家庭为基础而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教育多元化的一种趋势.文章首先介绍了家庭学校的内涵,然后在简要介绍美国家庭学校兴起的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可能对中国教育产生的影响,并针对家庭学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庞宏陆 《天中学刊》2005,20(5):88-89
新中国的体育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学校体育教育,一种是竞技体育教育.两种体系并存推动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但也有弊端.今后我国体育教育,应走一条学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教育相结合,培养运动员与培养学生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一种传授人的经验知识、改善人的生存手段、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明确人的生存目的的自我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教育都有科学、社会和人文三种知识学科门类,但由于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色,如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强调的是道德和审美,以人文教育为主,而对科学教育不够重视.西方现代教育则以科学教育为主,导致道德教育衰落.现代中国的教育理应本着人学生存论的理念,做到西方教育模式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补.  相似文献   

12.
教育模式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教育模式具有层次性、独特性、多样性、中介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等方面的特点.教育模式生成的机制有两种,一是历史自然形成的教育模式,二是人为设计创建的教育模式.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是教育模式创新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华东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凤凰网的一篇相关报道中,提到华东师范大学前校长刘佛年教授说过的一段话:"我从旧中国的教育看到新中国的教育,经历过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教育无非是两种.一种是讲授式,教师以高水平、启发式的讲解,让学生容易接受.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夸美纽斯和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方法论.在实践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失败后,陶行知意识到,任何一种教育有其生活基础,教育改革并不是一种教育与另一种教育之间的对抗,而是一种生活向另一种生活的转型.要改变一种教育,其实就是要改变这种教育所赖下生存的生活基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困难,根本上是因为应试教育有其生活基础,即以跳过现在的生活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其实质是应试的生活在左右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借鉴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重建教育改革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当下中国法学教育的两项根本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处当代中国,法学教育者要有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要大气,把法学教育同当代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和平崛起联系在一起.这是使命感,也是忧患意识.我认为,法学教育面临两项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厘清教育理念,而中国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承载物--汉字之中.通过对汉字"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字中包含着暴力的因素,几千年来一直影响和困扰着中国教育,即使是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那里也不能避免.同时也使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相比,在教育观念上远远落后于人,大师的难产成为一种历史的宿命.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一直是重教育的大国 在中国的历史上,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比较完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包括有着楷模意义的教育实践,其实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周公、孔子那里,就已经出现.直至今日,中国也还是世界各国中最重教育的国家之一,尽管当下的一些教育体制已经扭曲,但在国人心中,教育仍然是每个家庭中的头等大事.钱穆说,"中国教育,实亦可谓是一种宗教事业."这并不是夸大之词.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并没有创立起一个有全民影响力的宗教,直到魏晋南北朝后,才有佛教从印度传入,而在世俗生活中,扮演教化人心之职责的,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第二次大战的结束,开始了一种新的殖民方式--后殖民.各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不再是血淋淋的暴力与强权,而是通过文化霸权与文化渗透的方式,对弱势文化的一种缄默化过程.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也经历着这种"灵魂的侵蚀",尤其在教育领域,回顾中国近百年教育研究历史和教育实践,中国教育对"他者文化"的推崇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教育研究的原创性.  相似文献   

19.
一、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舞蹈教育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界兴起素质教育时,人们的视线不约而同地聚焦到艺术教育上,舞蹈教育也在此时进入校园,有的甚至成为必修课.虽然人们都知道,素质教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舞蹈教育也只是艺术教育中的一种,然而,包括舞蹈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确是素质教育重要的内容,这已是无可争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无论作为从事职业性教育的工作者,还是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从广义上讲,我们都将由一位被教育的接受者会变成一位传授的教育者.这是人成长中的一个必然,也是人的一种使命.然而,时间是依然不停地向前转动着,随着时间的转动,中国当代教育的思想与方法是在前进,还是滞后?在这个新旧更替的过渡时期,中国当代教育将何去何从?中国未来教育又将以何面目、方式去遵循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中国教育思想能否适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本篇文章从社会、艺术的视角去解读,并就艺术教育中的教与学谈谈看法,进而引发对中国当代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