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为二战后出现的一种绘画流派,抽象表现主义对美国艺术乃至整个西方艺术在20世纪的发展产生了难以忽视的影响。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中流砥柱以及美国20世纪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杰克逊·波洛克以其独特的美学观点与创作手法在西方艺术史上留下了极富个人特色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基弗是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是关于德国历史的,是为了记忆的艺术。作者K.H在他的《当代艺术》一书中对德国新表现主义及其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本文节译了有关新表现主义艺术的基弗部分。  相似文献   

3.
菲谢尔作为当今美国画坛上最重要的新表现主义画家之一,被视为美国的道德说教者.他致力于艺术与文化、道德的探索,他的绘画以性为线索和表现对象,聚焦美国中产阶级的享乐生活情景即私密空间,揭示现代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虚伪性、危害性.他借朴实的写实绘画技巧、具有隐喻含义的裸体形象和隐藏着不稳定因素的画面气氛,力图达到警醒美国人灵魂的企图.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在德国、意大利以及美国等国家一群年轻的艺术家,由于对后期极端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不满,他们采用传统的架上绘画,继承表现主义之衣钵,回溯到现代与现代主义之前的艺术寻找灵感,创作出有别于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使绘画呈现出空前丰富的多彩局面。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主要的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及作品的分析,概括新表现主义绘画总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表现主义艺术是20世纪初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艺术思潮,体现为表现主义流派在绘画、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各个文艺领域的发展。表现主义美学则是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时期出现的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和科林伍德。表现主义艺术(即表现主义流派的艺术)与表现主义美学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共通性,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但二者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相似文献   

6.
杨晶 《考试周刊》2010,(30):52-53
一、对新具象主义绘画的了解认识 在当代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艺术全球化危机呼声高涨的情形下,各国都提出绘画艺术要"民族化"、"区域化",以此来"全球化"。这就不得不迫使艺术家们在传统上找契合点,上世纪80年代后西方所谓“新绘画”发展迅速,如意大利的超前卫绘画;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绘画、新野兽绘画;法国的新自由形象绘画;英国的新精神绘画;美国的新意象、新浪潮、新象征,新具象、新表现,涂鸦艺术、庞克艺术、叙事显象、图案与装饰、具象表现主义,等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初期,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出现,给世界艺术造成了很大影响,并成为当代绘画复兴潮流的重要开端。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乔治?巴塞利兹,以“倒置的形象”强调了其作品的独特形式与个性。从巴塞利兹的作品我们领略了艺术家追求自由表现、自由联想,强调感情率直、天真的人格魅力,这种发掘原始精神性图像的意义,正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不断探索与展示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8.
表现主义艺术是西方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从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入手,通过与传统绘画艺术比较,可以概括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进一步分析表现主义艺术的出现对传统美学带来的挑战,并能够从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的角度来诠释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现象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冰 《文教资料》2009,(24):23-24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更是表现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本文从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段两个方面浅析奥尼尔戏剧的表现主义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创作方法上,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广泛地采用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也包括现实主义在内的艺术手法。特别是,为了使戏剧富有创意,威廉斯常采用表现主义手法,对舞台设计作精心细致的安排,巧妙地运用音乐、灯光、色彩、服装等戏剧手段来增强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从表面上看,丰子恺“中国美术优胜论”的提出,只是基于世界范围内艺术发展的“表现主义”趋向(中国化)的客观事实。然而这种“客观性”基础乃是丰氏本人架构起来的。在他的艺术思想中,印象派以后西洋美术的演进趋势,一方面是科学主义的凸显,另一面同时也是作者主体意识不断强化的过程,即所谓朝着“表现的艺术”迈进的过程。这使他敏感地意识到了科学对艺术的入侵。正由于此,出于对艺术独立地位的维护,他刻意“遗忘”了印象派以后西洋美术的科学主义特性,而竭力张扬了它的“表现主义”倾向,并将这种“表现主义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在理论的层面沟通起来。丰子恺“中国美术优胜论”的提出,实际上负有一种遏止科学实用精神、维护艺术独立地位的使命,并且和当时中国“立人”的时代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2.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兴起于西方的重要艺术思潮,对当时及后来的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单从表现主义艺术这一方面来理解表现主义是不够的。表现主义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现代西方艺术的表现主义;其二则是西方现代美学的表现主义,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但又不完全相同与对应。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艺术对本源意识的追思,贯穿于各种流派之中,以抽象表现主义与色域绘画为代表来阐明其对本源美学的回归意向,具有学术价值;抽象表现主义与色域绘画在对艺术本源的境界追求上,走向了自觉,而这也正是艺术的真正开端。  相似文献   

14.
科林伍德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在他的理论创作生涯中,《艺术哲学新论》和《艺术原理》集中反映了他的美学思想。《艺术哲学新论》所代表的是他前期的美学思想,在这部美学理论著作中,科林伍德详细阐述了艺术哲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强调了艺术与科学、宗教、历史、哲学间的关系,从情感、实践、理论等层面向我们论述关于艺术概念的观点,并且提出研究艺术的基本思维方式——想象,这为西方艺术哲学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科林伍德在西方被认为是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继承者,并且许多人把克罗齐与科林伍德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称其为"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5.
尚·丁格利,20世纪瑞士后现代艺术家,以独特的动力装置作品震撼欧美各大现代美术馆,一生曾多次受包括纽约现代艺术馆在内的多家有影响力的美术馆邀请为其创作,最终使达达主义以独立的艺术风格跻身世界艺术史,然而他本人却拒绝承认属于达达主义者。正因如此,国内研究达达主义艺术的学者总是将目光集中于马塞尔.杜尚,而忽略对丁格利艺术理念的研究,而事实上,正是丁格利的作品以更加清晰、全面的艺术理念体现了达达主义  相似文献   

16.
从艺术思想渊源的角度解读,况周颐的词学思想在继承传统学术哲学的宇宙大化思想中确立了他的词体体性观,从儒道互补和达穷调和的传统艺术人格角度规范了词人之襟抱与性情,以传统诗教、写心及自然等艺术思想丰富了他的词作艺术观。浓厚的传统艺术思想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在况周熙词学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17.
周谷城的艺术创作理论在六十年代被朱光潜等学认为是克罗齐表现主义艺术理论乃至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中国翻版,这是一种不确切的论断,周谷塬艺术创作理论是他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论艺术创作理论,他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原理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进行改造的尝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背景、主题思想、意境营造等三个角度对美籍越裔导演包东尼的成名作《恋恋三季》进行解读。认为,影片在描绘西方思潮对越南社会的冲击的同时,也表现了越南下层人民的民族精神,和他们富有诗意和希望的人生,是一部意境优美的艺术佳作。  相似文献   

19.
教师要摆脱成人的审美标准,尊重与欣赏每个幼儿的美术作品,从他们的美术作品中观察幼儿的内心世界,解读幼儿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充分引导幼儿将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进行创造性呈现,最终构建以幼儿为主体、符合幼儿审美价值的受教育环境。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增设艺术背景、添加辅助材料、加强视觉效果、构架立体形象等多种形式,鼓励幼儿将美术作品进行情趣化、情境化、立体化的呈现。  相似文献   

20.
Children's art work has often been the subject of study by researchers seeking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role of art making in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rarely are children's own explanations of their art making used to inform these studies.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art making are important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art education, because their artistic experiences and motivations determine how they will engage in and respond to art making activities. This study used ethnographic methods to learn about the art making that took place over the course of one year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art room, an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students'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art‐making activity. Data were analysed using a socio‐cultural framework. By asking children why they made art and exploring children's own explanations of their art making, this study reveals some of the important intentions that children bring to their artistic activity, and some of the ways that children make meaning through art m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