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一种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设。本文拟以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这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能很好的发掘原始宗教中的生态智慧,这对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丈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批判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科学发展观文明价值的体现,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其关犍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生态发展模式、建立绿色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文明,旨在消除工业文明的异化,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爱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关注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也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经过洗练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型.人类社会只能在二者互动中求得进步.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导致的生态危机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威胁,呼唤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到来。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演化历程,体现着唯物史观、辩证自然观和新文明观三重意蕴,彰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两重维度,通过劳动达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角度论述了共产主义的特征,要求实现人民的生态权益。马克思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反思了工业革命,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揭示了资本增殖和生态危机的关联,要求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空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文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纯朴生态文明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并对传统文化产生影响和冲击。在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内的落茸社区是传统的藏族村落,其地理位置和传统文化使得社区居民沿袭很多传统的生态文明观,长期和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演进中旅游业的发展给社区传统生态观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其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及依存空间均发生了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对于天人关系的探索,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价值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构建以传统游牧技术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范式,有助于推动草原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特别是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性进行分析,促进体育文化的自身良性发展,最终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自然发展,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价值追求是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模式.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民性价值追求的理论渊源,传统中华文化生态智慧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人民性价值追求提供了文化底蕴.历届党的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人民性价值追求提供理论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早期扎根基层围绕生态建设的实践和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人民性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深入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价值追求来源,对于坚定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研究丽江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人文资源开发。认为以丽江旅游为契机,加强丽江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人文资源结构的整合,构建丽江地区人与自然的生态体育和谐旅游模式,是加快丽江旅游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是整合人在自然旅游发展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乡村生态文明观的生成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其理论意蕴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逻辑主线;让美好的乡村生态环境给人民带来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人本旨归;加快顶层设计,构筑乡村生态制度约束的实践向度;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价值转向。习近平乡村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农业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既是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也是实现乡村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消费,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离不开文明消费。文明消费是一种有利于人类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好运作,有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视阈中的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一种新潮流,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本性需要。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载体。丹江口库区应依托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广泛普及生态环保教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而实现库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筑的发展应该以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为背景,居住发展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天人合一,生态美学应该以自然美为核心,并关注审美过程中自然带给人的精神收益。探寻以人居环境理念指导城市规划,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公平是研究和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生态公平既包含人与人的关系,更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将生态公平纳入社会公平体系中,会进一步丰富当代社会公平原则的建构。将生态公平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也会帮助我们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归根结底就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导向,处理好建设、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福州是指日可望的。  相似文献   

17.
生态问题,归结到底是人的问题。在传统的生态文化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以人为本”,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观念对立,强化着人类存在的反生态本质,从而导致生态的反向发展;二、“物我共生”,主张“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消灭主体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所以,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与伦理问题。自然,两种不同的生态文化伦理,必然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后果,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18.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异化。和谐社会应当包括人与自然以及生态主义视野下的人与人的和谐,建设生态政治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生态政治不仅着眼于目前生态问题的解决,更是实现发展可续和生态公正的政治保障机制。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政府以及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是目前建设生态政治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各有意义,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要求实现人格的生态化整体转型.从心理人格和道德人格的角度来看,人格的生态化意味着这些非生态人格要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型过程中获得生态内涵;从法权人格的角度来看,人格的生态化意味着法权人格应该在越来越普遍的意义上成为生态环境的权利主体,且使这个权利主体同时担当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人格生态化同时包含心理人格、道德人格和法权人格的生态化,是人格的整体的、历史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马克思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的现实,在对西方传统自然观反思的基础上,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循环经济以及对未来社会生态环境的设想,形成了科学的生态思想。该思想对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