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现阶段教育主要矛盾的断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见诸文本和领导讲话的一般表述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职业技术教育》2006,(24):18-21
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 什么是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近年来见诸文本的一般表述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河北省教育厅助理巡视员翟海魂博士对此提出质疑.他提出,由此推论,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就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缓解教育矛盾,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成为解决教育矛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专门体现在经济方面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是结构性供需失衡,根源在于"有效供给"不足,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前提和理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上的供求不平衡转化为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性质由总量性规模性转化为结构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方,而在供给方。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社会发展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公平与发展的相对均衡问题,需要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教师,这是师范院校不可推托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5.
张枝实 《成人教育》2019,39(5):44-48
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老年教育的问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也日益凸显,在供给侧出现较大的结构性矛盾。基于此,通过对老年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老年开放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定位,并提出了通过开放体系、开放视野、开放实践形成老年开放教育新常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分析认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传统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议我国逐步建立普通学校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互相衔接、并行发展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使教育供给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近年来见诸文本和领导讲话的一般表述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个判断的基础是:数量稀少的“名校”、“好校”与希望就读的“干军万马”冲突明显。由此推论,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就可以满足社会需求,而缓解教育矛盾,特别是满足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接受优质高中普通教育的愿望,成了解决教育矛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于是在很多地方,优质教育资源成为重点高中的代名词,主要标志就是高考升学率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演变为多建重点高中,提高升学率,特别是增加升…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的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制度供给是建构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的主要环节,它涵盖了教育公平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及实施机制的供给。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制度供给不足,供给滞后,供给机制存在缺陷,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制度结构体系的完整,妨碍了教育活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要保证教育公平制度的供给及实现阶段教育公平目标,必须采取国家强制供给、价值体系认同和政策实施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性任务,离不开对其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和有效解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既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所决定,表现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水平不充分的矛盾;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表现为宏观视域下党要培育的时代新人的应然要求与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实然状况之间的矛盾、微观视角下教育对象思想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疏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应当扣准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与思想需求的焦点,既要引导教育对象在思想观念层面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的水平和觉悟,也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供给,在促进矛盾双方的积极互动中实现矛盾的良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种稀缺性资源,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的不断提高,教育的需求膨胀与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供给曲线的移动以及相关的博弈论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存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达成供给与需求的博弈平衡。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学改革要适应信息时代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巨大、举世瞩目。但是,当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民群众对扩大受教育机会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强烈愿望,与教育实际供给能力不足,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构成现阶段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2.
教育有效供给与教育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与教育有效供给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对形成教育有效供给的障碍,并探讨了教育体制及其对教育有效供给形式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关键,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供给侧背景下,教师教育面临教师教育难以适应教育新发展、教师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教育机构培训质量欠缺等困境。基于此,提出教师教育集中供给侧制度和结构两方面改革,创新协同式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和实施教师教育回流制度进行教师教育供给侧制度性改革,全面实施教师教育全程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计划与实际需求相适应两方面进行教师教育结构性改革,共同促进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认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供给结构、供给制度不适应我国社会需求结构转换升级的需要是导致供需错配、结构失调等问题的根源所在。一是在教育机会供给上,研究生教育机会供给滞后于需求,引发“供给不足”与“需求无应”矛盾;二是在教育产品供给上,研究生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导致“一职难觅”与“一才难求”并存;三是在教育制度供给上,研究生教育制度供给滞后于需求,存在“体制遗留”和“误用工具”问题。指出要推进研究生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需抓住教育供给方式转变、教育供需衔接调整、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三个着力点,通过改善结构、制度层面的有效供给,破解局部研究生教育结构失衡、供需错配的困局,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5.
供给与需求这一矛盾统一体一直是刺激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因。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乡村基础教育基本实现了“有学上”的外延式发展。进入新阶段,乡村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已经逐步转向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乡村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作为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能充分考虑乡村人民群众的需求,供给适切的乡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提升乡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效率和供给能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为此,乡村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考虑人民群众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软实力与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诉求,通过逐步转向“上好学”的内涵式发展、兼顾国家统筹与分地区“量体裁衣”等方式,将乡村基础教育服务供给推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田恒平 《培训与研究》2007,24(10):82-84
教育的供求矛盾是教育运行的主要矛盾,矛盾在博弈中走向市场均衡。新时期教育供求矛盾表现为三大特点:教育供给从机会走向选择;教育需求从数量走向质量;供求矛盾从单一走向多重。矛盾产生的制度原因即有内在的规则,也有外在的规范,同时整体贯穿着文化认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转型时期教育公共需求增长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一方面,教育公共需求呈现多样性与扩张性特征;另一方面,教育有效供给明显不足,表现为公共供给主体的单一性、服务效率低下等。为此,推进教育公共服务系统化改革是解决教育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但是,“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日益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和我国相对单一的教育供给体制之间的深层次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本文从理论基础、教育需求和供给主体等角度论证了我国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新时代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要在前后矛盾对比中,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个方面,厘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具体变化,进而提出有效应对措施。破解新矛盾,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新思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优质教育资源、文化、住房、家政、养老、健康等需求日益强烈。如何满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以及如何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成为一个时代课题。面向学习需求侧的变化,改善供给侧势在必行,“互联网+教育”、智慧学习等给出了有效、灵活的解决方案,厘清新时代的智慧学习测评的逻辑起点和本质内涵有助于更好地做好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本文总结了实践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对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