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纲要》规定地方和学校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一起统筹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和学校可以用某些地方课程来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分割给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而是可以从内容上、活动方式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技术上进行有效地加以整合。随着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增多,如何实现有机整合,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非本校本课程,以其现实性、生成性、丰富性的鲜明特点,实现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实施,在课程设置、人员安排、时间利用上进行统筹规划,有利于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有利于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它非常追求时空的开放性,“大时空”教学要求与我们常规的课堂教学产生了较大的矛盾。本文“以课程理念为指引,以课型研究为出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探索,设计了“技能性”、“研究性”、“社会实践性”三种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课型,将有利于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其实践基础又是什么,等等。对这些问题,人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只有这样,才可能对之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主动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主性、实践性、生活性、整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突破了传统教育评价只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更强调发展性、整体性、多元化;全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样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举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样态特征是: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自律性、课程内容选择的生活性,综合性、课程实施方式的自主性,探索性,教学组织形式的个性性、个别性,课程实施环境的开放性、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进入实施的重要阶段。各个实验学校都结合地区和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扎扎实实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也以其独特的课程价值、课程形态以及独有的实践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征而被广大教师认可。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深切感受到了探究和实践的乐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7.
叶淑洪 《广西教育》2005,(7A):43-4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笔者进行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8.
语文综合性学习,顾名思义,一是要体现语文的学科性特点,它应主要以语言学习实践活动为主体.文道兼顾.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切实要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既要开展语言学习活动,又要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品德教育,熏陶渐染。  相似文献   

9.
丁月 《教育革新》2007,(4):15-15
综合实践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是一门融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为一体的新型的活动课。它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经验可借鉴,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紧密联系.让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并与学生的生活、社会文化、科技等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上、课堂里,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索、交流、参与和解决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曹根娣 《教育现代化》2005,(11):116-1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随着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及教育改革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显得突出。但由于教师习惯于学科教学,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因而都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好上”、“难教”,在它面前有些束手无策。我校几位教师近两年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与学科课程相比,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教材,强调的是学生亲身经历和实践,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地方性特点。要采取有行政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管理措施和评价体系配套的"弹性课时制"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集中时间来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具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通过身体力行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体验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为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的教师。就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研究课题,并通过有效的策略使得实施趋向便利,让学生在活动中研究,在实践中提升。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校把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念融合在课程设置之中,确立学校课程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目标,构建培养学生文化基础与实践能力并重的课程模式,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课程设计,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美国高校课程设置理念与策略对我们的启示: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使课程设置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实践课程的分量,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课程资源与课程实施有着密切地联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形态独立而又特殊的课程更需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围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对如何有效地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进行了探讨,为更好地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思路。对教师的多级和多元培训、激励机制的建立、多层次和交互式管理库的建设、社会网络系统的形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旨在寻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Hidden curriculum in the univers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contains the results of two research projects in the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 of th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into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do experience something like a hidde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y study. The article first goes into the question what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y is and what extra things are learnt in addition to the official curriculum. Then a second aspect of these projects is examined: that of study motivation and study attitude. There appears to be a tendency among students to study not only for the sake of a diploma (exchange value), but also to make the study more practicable in their personal lives and find a link with their own everyday experience (practical value). The latter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ppears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minimize the effect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so to do more justice to the official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前面临的尴尬地位与处境,固然有课程设计上的先天原因,而课程需求的不足、课程开发与实施效益的低下、课程评价的滞后却是更关键的因素。因此,走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困境,必须解决需求问题、质量问题、效益问题,改进课程的评价机制,并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课程。它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主动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明确该课程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征是课程实施的先行条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努力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寻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望获得实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一种新类型,它的开设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此应正确认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实质和特点,优化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设计,重视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日本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是典型的实践性课程,重视体验和过程,与中国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有共同之处。日本爱知县绪川小学开展的“大家一起守卫的一个地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典型代表,环境教育主题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实地考察、发现思考、担当行动”三环节有机结合,实现了使课程关乎儿童幸福生活的教育理念。其对中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启示为:因地制宜,多元化整合课程资源;合理指导,助力活动顺利进行;秉承理念,灌注课程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20.
Taking the increasing implementation and practice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s the background to the current reform, the paper outlines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over the last 25 years. It offers a brief review of a few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projects which have had some influence on the 2003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It describes: three basic principles behind this new curriculum, focusing on the developing lives of students;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with ideological, humanistic, practical and integrative dimensions; and the objectives of developing feelings, attitude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competencies and knowledge. The curriculum is illustrated by four textbook and class‐based examples of respect for parents, self‐esteem,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being a responsible citizen, which offer some insights into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he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of its ongoing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