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育以“教”为出发点来定义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尊严的维护,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师塑造的对象。所以师道尊严有时候异化成一种以等级、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本文试以“学”为出发点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助学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作为教师应淡化“学生纯粹是受教育者”的心态,自觉履行“助学者”角色。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传统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如果把知识比作食物,那么课堂师生关系就像“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营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师生关系现状的分析,从人性假设的视角提出教师应更多的去关注"人",主动改造人性;并根据传统师生关系中两种主要的范式,思考教师在构建师生关系上应采取的人性假设取向,以期使学校教育真正具有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教师的个人素养中.对师生关系的构建和走向影响最大的当属教师的价值信仰。而在这种价值信仰的诸种元素之中,“人性”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是最大的。换句话说,教师是否具备人性情怀,是否能够将人性的光辉投射到学生的身上,是否能够用人性的温情体恤学生,就决定着师生关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出现,决定着师生之间情感的距离,从而也就决定着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得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彭波 《江西教育》2006,(11):23-24
一、师生关系问题的历史渊源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自从有了教育这种现象,有了专司教的教师和专司学的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某种关系便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稳定下来。往往,师生关系是由一定的教育思想所主宰的,同时,它又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从极端而言,师生关系有两极,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二是以学生为中心。下面我们将从这关系的两极来考察师生关系的历史。中国古代,由于教学方法多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往往起到的是点拨、指导作用,因而师生关系的重点相对侧重…  相似文献   

6.
胡弼成教授有关教育学的论述始终围绕“人的幸福”这一价值取向,努力尝试从教育学理论的多个方面解读教育的“幸福”所在,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教育学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包括:人性假设基础上的教育本质观;立足学生“现有”基础面向“待完成性”的发展指向的课程观;以学习为主的师生共通活动的教学过程观;师生关系的“一体两面”观;以精神活动为主的教育投入观;以个体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7.
由来之久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这种观念如今依然存在于国人的心中。尊重教师、尊重知识传播虽无可非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观念往往会导致畸形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使学生视老师为“神明”,而所有违背教师“教导”的行为则往往被无端扼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以往“认知-行为主义”下的教师中心框架已不再适用。相反,却需要构建一个以教师、学生双方为主体,沟通互补为桥梁的和谐师生关系模式。同时还需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引下,使新的课程思想、课程内容在一个对应的“软环境”中…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建立新的学生观,而新的学生观需要对人有更全面的理解。本文从人性假设所包含的四个维度出发来探讨韩非子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认为韩非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提出了一个“法治人”的假设,这种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是以利为基础的,而对利的理性把握惟有法治;人原有经验是自利之“自为心”;教育中人获得最大价值是在法治前提下自利之“自为心”的满足;教育中人的最大需要是法治对个体的规范,个体是被动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这种人性假设的分析,来反思基础教育的学生观,希望对新学生观的建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一、建立以学生情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基础。我们要强调的是以学生的情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固有情感去感染学生,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本文针对中职生源的特点,提出中职教师要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民主、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长。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三个环节,即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辅导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从强调“双基”逐步向强调“学生的发展”的方向转变;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科知识”逐步向关注“各学科知识整合”的方向转变;教学过程从关注“教学任务”逐步向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的方向转变;教学策略从“教师中心”逐步向“师生交流与互动”的方向转变;教学手段从“传统方式”逐步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向转变。在肯定这些积极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随之而来的不和谐的现象和问题(本文列举了五种常见的现象和问题)。我们把在以新课程理念为…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下,教育教学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新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能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必然,它也是关系着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新课程理念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充分发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3.
“学生评教”意欲何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评教本应体现学校民主、以学生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在学校普遍实施的“学生评教”实践中,却并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本,而是以管理为本。管理主义单独以效率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仅影响教育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管理主义中的人性假设与教育中的人性假设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学生评教”应走出这种管理主义的误区,充分体现出高校管理的本质是为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6,(73):141-142
在全球性学校教育课程改革中,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在教育中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潜能,弥补人性的缺陷,优化人性的表现,追求人的本性和全面发展,俨然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最强音。但是当今部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作者认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其影响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从高职高专思政教育中教师如何将人性化教育理念运用于指导思政教育教学方面,对高职高专学生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2011年施行新课改以来,高效课堂作为对新课改理念的实践表达,在重建教学关系(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重建师生关系(即变“师中心”为“生中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在一节课中,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而相应的,原来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节奏也要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学习节奏。如何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节奏呢?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中学生须有十种姿态:思、受、辩、奇、痴、静、竞、恒、疑、协,学生的这些基本素质需要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逐渐培养起来。服务教育理念下的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并塑造其素质,但诸多不利因素阻碍着良性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原因在于师生行为互动造成的恶性博弈。为此需要创新管理策略以达到服务学生的目的:强化教师绝对权威;同等重视师德与知识;提拔“正异端”教师为管理者。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正从“知识中心”转向“人本中心”,它使教育更关注学生个性充分自由自主全面发展和教师本人的行为修养及其对学生的态度·在这种观念下,对当今初中数学新课程的目标定位,教材内容的编选,教与学的模式,师生关系定位等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一、师生关系研究范式与回顾其一,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亦可称之为“教师中心”模式。此种观点将教育理解为一种纯粹对象性的活动。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两者是改造与被改造、影响与被影响的主——客关系。由此构成了一种典型的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其二,学生中心说,亦可称之为“学生中心”模式。这是针对“教师中心”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观点。在师生关系中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责任是在学生学习中给予帮助,并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三,教师、学生双重主体说,复合主客体说亦可称…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可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事实上,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常以权威者自居,以长者自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在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教师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会向学生敞开心扉,这样的结果是:  相似文献   

20.
卢梭颂扬人性“善”,批判社会“恶”。“善”的人性假设发展了教育上的“自然主义”倾向。但人性中的矛盾使“至善”变成“虚伪”,成为束缚人的囹固。对“善”的理论假设以及现实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理念的“虚假”;误导出一大批与现实分裂的“人”,延长了这些人的社会化过程;而这个漫长过程是以“人”的巨大痛苦为代价的。当今教育应从卢梭的“矛盾”中吸取教训,以减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