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50年代的作家基本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宗璞也不例外,她也没有跳出"革命+爱情"的枷锁。通过对《红豆》的文本细读,我们却发现作者的主体情感诉求与文本表征之间的裂隙,从而进一步感受到"革命"话语与"个人"话语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爱情,人类生存中希望的花朵,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英国作家艾米莉于1847年出版的《呼啸山庄》,比起她的姐姐夏洛蒂同时出版的《简·爱》的境遇,简直有天壤之别。《简·爱》一出版便声名鹊起,《呼啸山庄》面世却遭到冷遇,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严厉指责:这部"可怕"、"恐怖"的作品简直可以叫"枯萎山庄",哪里有美好爱情的描写呢?  相似文献   

3.
焦窈瑶 《文教资料》2012,(32):161-165
同样以盲女的爱情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春琴抄》和《盲恋》分别体现了信奉"艺术至上"的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和中国作家徐訏在各自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对"美"与"爱"的执着追求。作为名正言顺的日本"唯美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谷崎润一郎在"转型期"创作的《春琴抄》既烙上了其早期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残留的"恶魔主义"印记,又有"阴翳之美"的超越。而长期被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边缘化的"鬼才"徐訏在20世纪50年代漂泊在"独立于海峡两岸文学格局之外"的香港,始终坚持自由主义的创作立场,延续对生命爱情的哲学探索,《盲恋》中的梦放、微翠和《春琴抄》中的佐助、春琴同样经受了视觉对爱情的考验,佐助自毁双目使春琴的"美"和两人的爱情得以重生,梦放为微翠的"献身"和微翠复明后的自我毁灭带有神秘的宗教救赎色彩,表现了探索"心灵与肉体的消长,精神与物质的矛盾,内心与外界的冲突"的"唯美主义者"徐訏内心的痛楚。  相似文献   

4.
丁玲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主动使自己的创作能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意义。她试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来完成一种"革命话语"的表达,但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文本创作之间产生了裂隙,使得丁玲的爱情与革命的书写方式与其他作家的革命+恋爱小说相异:她以细腻的笔触描述爱情,追求爱情,始终坚持爱情书写并在其中表达她对爱情与革命的双重诉求,而爱情与革命的互动更使爱情有了辩证的思索过程,也有了生命的意义。这种书写因作家对爱情在生命中最美妙情感的体验与感受而情深意浓,也因之使作家的"爱情话语"悄然淹没于"革命话语"中并成为早期爱情书写范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惟妙惟肖的爱情》是方方的中篇小说,具有丰厚的象征和隐喻色彩。"惟妙惟肖的爱情"之题名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象征爱情的"惟妙惟肖",即虚假性;二是喻指"爱情"背后蕴含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三是喻指时代的"惟妙惟肖"。象征和隐喻既是内容与题旨,也是小说结构所要表达的目的之一。题旨与结构的融合互动,推动作品多层主旨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6.
霍小玉是按照男权意识形态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出身、容貌、品性、言行无不体现男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但霍小玉形象在被男性作家"理想化"的同时其实也在被"空洞化",作者蒋防从男性中心主义出发,在有意无意间漠视霍小玉的自主意识和生命意志,把其塑造成为甘愿为男性牺牲一切的爱情奴隶。霍小玉形象表面的理想性与深层的空洞性一体两面,或许均源于男性作家对女性群体的无知和想象。  相似文献   

7.
在十七年宏大叙事的小说中,茹志鹃的《百合花》堪称别开生面。作家巧妙借助战争题材,不仅反映了解放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而且包含了更多的内蕴,即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的人、人情和人性,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相似文献   

8.
"伤痕文学"中的爱情叙事打破了"文革"文学的禁区,拓展了文学题材的范围,体现出作者对于爱情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批判,但同时也深受当时时代语境的制约。从爱情叙事角度切入,既可以看到"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也可以认识到"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摽有梅》是一首著名的问题诗。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对梅子,从文字学的角度对s字,从语法学的角度对"求我庶士"等问题进行探讨,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是一首表现女子对爱情迫切追求的诗。  相似文献   

10.
举目海南文坛,我们惊喜地发现,海南本土作家及作品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势头,一些新人新作陆续涌现。海南土生土长的青年作家林尤超随着作品集《模拟爱情》的问世,展示了他迈向文学宫殿的坚实基础。他以自有的独特的创作视角,触动了年轻一代读者的心灵,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在当代海南本土作家中尤其是海南作家"新生代"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阿兰?德波顿是深受欧美广大读者喜爱的英国青年学者型作家。他的小说轻情节重分析,视角独特写法新颖,被誉为“德波顿式”的新型小说艺术。本文以《爱情笔记》为例,从他对爱情哲理的睿智遐想、调侃式细节描写、图表式的理性分析三方面探讨他的独特小说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碑”列为一种独特的文体,与同属祭文的诔相区别。承载着文章的“碑”同时也是实物,能否看作文体,后世一直存在着争论。东汉蔡邕在碑文方面的杰出表现确立了这一文体的地位,谀墓的文风也反映他的人品上的缺陷,华而不实的碑文因此完成了纪念逝者到美文的功能转变,人们关注的焦点由墓主转向作者。中国古代文人知识结构的泛文学化致使审美性向所有文字领域渗透,致使几乎所有的应用文体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包括“碑”这样的准文体。  相似文献   

13.
路遥是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作品大多取材于陕西黄土地,作品中透出的那种对那片热土的钟爱深深打动了读者.路遥的小说主要从宏大又激昂的苦难和创作手法上用客观现实与主观情绪的结合两方面进行阐述,把路遥对家乡的那份浓浓乡情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4.
路遥是活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代文坛的作家,他以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毅力进行创作。路遥的小说无可避免地带有他个人经历的色彩和影子,童年的过继让他对感情世界充满芥蒂,而初恋的挫折进一步奠定了他的虚无缥缈的人生观;两性之爱追求的破灭源于他婚姻生活的坎坷,因此他极力推崇母性之爱;路遥笔下理想爱情的命运也遭到真实存在性的质疑,无法在他的作品中拥有一席之地。爱情婚姻生活是他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他小说创作极其宝贵的素材,锁链着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王蒙是一位敢为天下先的作家,他历尽沧桑和磨难,但始终不改赤子之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大胆地运用意识流等多元化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又身体力行,借助多元化的艺术手法表现多样化的真实,使其艺术作品富有了多彩的艺术品貌,独树一帜地显示出怡心养性的消闲理念和一种斑驳陆离的“杂色”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和恨,但他不滥用爱和恨,他好像是一位守门员,从各个角度接过生活的球,他从各个方面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评价更加具有历史感。所以,王蒙的创作起到一个先锋的开拓作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林夕歌词的雅化主要表现在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内容上表现为多重主题的表达,有都市的书写、禅宗佛理、爱情百态等;技巧上则表现为娴熟运用典故、意识流、意象等。这都说明林夕作为一个流行歌曲的词作者巧妙地将俗文化和雅文学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对苦难的书写这一创作风格,通过一个灵魂寻找父亲的旅程,将社会新闻进行串烧,在爱与死亡的碰触中建构了实境、幻境和真境。作品有意识地将现实和阴间进行对比和互相穿插,体现作者对现实的焦虑、担忧以及企图通过"爱"对苦难的现实进行"突围",让灵魂在爱的浸润下获得升华。  相似文献   

18.
蔡伸一生干犯权贵,以致仕途蹭蹬,加之身处大厦将倾、追亡逐北的动荡年代,足迹遍及吴、楚,阅历深厚,因此,其词作涉及的题材较广,包括怀人、羁旅行役、壮志难酬、咏物、闺情、滑稽戏谑、唱和等方方面面,有《友古词》一卷传世。蔡伸词作不但题材广泛,而且创作手法上亦能独辟蹊径,因而独具风格。  相似文献   

19.
In these lines, Lord Tennyson might well have been writing of himself, and the title of the poem from which they are taken, “The Poet of Love,” readily applies to him, for he sang always “a song of undying love, multiplying truth on truth.” That he considered love the all-pervading influence of life is easily deduced from the fact that poem after poem of his has for its theme the immortality of love and its power “to shape or shatter a life till the life shall have fled.” To question whether or not he was the type of writer to deal adequately with the subject is hardly worthwhile since his poems bear silent witness to his artistic ability. Tennyson could have written “as one who loved his fellowmen” since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 such as he has shown in treating with the subject of love are qualities of one whose heart and mind were mellowed by the emotion itself. Love is, as Tennyson himself said in a poem, a more ideal artist than all.  相似文献   

20.
乔伊斯最初是一位爱国主义者,积极参加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从1904年开始,他对祖国由爱转向憎,偏重于揭示国人精神上的病疾,并自愿离开爱尔兰,流亡他国。后来,乔伊斯只是作为作家来观察和研究爱尔兰,了解故乡的人事变迁,是为收集写作素材。剖析他与爱尔兰的关系,可以让我们窥测乔伊斯的心路历程,更深入地了解乔伊斯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