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重臣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上,为改变甘肃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从遍设义学,普及教育;大办书院,广育人才;刊发书籍,传播学术;陕甘分闱。拓宽士路;创办企业,选育技工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振兴和开发甘肃教育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甘肃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科举社会产生了一个中坚群体,支撑着政治的运转和学术的传播.举人是科举群体最基础的部分,解元群体是举人中最优秀的集合.明代江西是科举实力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西解元人才辈出,可考87名解元在会试中表现优秀,考中进士56人,考中庶吉士18人、会元1名、状元3名、榜眼2名、探花2名.江西科举实力强大,其内部科举实力又有分层,吉安府、南昌府是江西科举实力强大的主要基础.江西解元多仕途显赫,且致力于著书立言,为明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南北分闱"以前,湖南士人要历洞庭湖之风险赴武昌乡试,既误时又危险。郭远等人最早向偏沅巡抚上"南北分闱"的呈文,用生动的材料论述了分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经过赵申乔、潘宗洛、李发甲等三届巡抚和御史吕谦恒的努力,终于使分闱得以实现。南北分闱的实现,为近代湖南人才辈出,从制度上创造了条件。郭远等人在这方面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  相似文献   

4.
清代湖广“南北分闱”是逐步实现的。康熙三年(1664),湖广省分设湖南、湖北,偏沅巡抚与湖广巡抚划分辖区,是分闱的第一步。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抚赵申乔呈请南北分卷;此后潘宗洛、李发甲相继呈请分闱,引起朝廷的重视,是湖广分闱的第二步。雍正元年(1723),雍正采纳吕谦恒的意见,下诏分闱;次年湖南举行乡试,剧标志着湖广“南北分闱”的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5.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  相似文献   

6.
高考制度作为一种大规模选拔人才的制度,动辄关涉到数百万人乃至上千万人的前途和命运,高考制度中出现的任何不同等的待遇,都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指责。因此,本文针对高考制度中的政策倾斜现象,借用晚清科举史上的"陕甘分闱"事件,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和探讨,以史为鉴,进一步明晰在当前特定的社会阶段高考制度的价值诉求问题,从而为高考制度改革提供价值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左宗棠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致力于开发经营西北的事业,驻甘期间在甘肃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包括兴办义学和书院、刊印书籍、在甘分闱乡试、分设学政、培养科技人才等,这些措施在改变近代甘肃教育落后面貌,维护甘肃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武山自北宋至民国元年称宁远,教育文化一直比较落后,直接影响了文学、学术的发展.光绪元年陕甘分闱,举人名额大幅增加,极大激发了学子参加科举的热情,读书风气日炽,促进了文学文化尤其是诗歌创作的繁荣,产生了闻名省内的诗人陈青选、李克明等,以及现代文学作家李江辉等.他们的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往往以甘肃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反映社会现实,描写山川胜景,抒写个人情怀,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丰富的社会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9.
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中对获得最高层考试取录者的称呼,清时期,童生经过县(府)试及格者称秀才一第一名称案首;秀才通过在各省城举行的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第一名称解元;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由贡士通过皇帝亲发策问的殿试一被取录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三等,统称三甲,前一、二、三名  相似文献   

10.
清代科场案接二连三,对清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顺天乡试案在清代科场案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相对于其他省闱的乡试案,顺天乡试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很值得大家关注。另外,顺天府地处京畿地区,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属于直隶省的一个府,因而对于顺天乡试案的研究是河北科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清道光十七年,张之洞出生在父亲张瑛的任所——贵州兴义府的知府衙门里。张之洞天资聪颖,在父亲、塾师的严格督促下发愤读书,十三岁便一举考取了秀才。十六岁参加乡试高中第一名,成为少年解元,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相似文献   

12.
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继宋以后,进一步将儒学普及到地方府州县的重要历史阶段。元代西北陕甘两个行中书省的官学、书院教育亦很普及,并具有区域性特点和独特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代云南科举从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止,共开97科乡试,产生了97位解元。清代云南解元群体存在着自身的特性:首先是云南解元群体分布的地域集中性和中试时段的时间集中性,其次是解元群体仕途差异性,最后是解元群体呈现科举家族特性。这些特性使云南解元群体有别于其他省份。有清一代,云南产生了如萨纶锡、谷际岐、窦垿和周钟岳等著名解元。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阳商业的兴起约在康熙年间,清代中叶达到鼎盛。它不仅是河南府的商业中心,也是陕甘地区与中原及南方各省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嘉道年间汇聚于洛阳的行商、坐贾当有千家,年经营额估计可达四五百万两。  相似文献   

15.
陕甘川省际边缘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特困连片地区,也是省会城市经济辐射的盲区,有必要通过发展本区域中心城市培育经济增长极,实现对边缘区的经济拉动和辐射。从经济基础、地理位置、接受辐射和扶贫攻坚等角度对陕甘川六大城市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汉中市作为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增长极城市,具有经济优势、地理优势、空间优势和效应优势,并提出对策建议,一是争取成为国家贫困区率先发展试点城市,二是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是积极创造条件接受周边省会城市经济辐射,四是着眼未来重新规划拉大城市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16.
从明代湖南乡试的中举人数在时间分布来看,明代前期和中期湖南地区中举人数所占合闱乡试的湖广省的一半左右,后期则相对减少了很多;从空间分布来看,湖南各府的中举人数基本均衡,但是各县内举人数额则差异较大。在与湖北的举人和进士数额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明代湖南科举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17.
借闱是科举学术语之一.这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指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出现时,封建政府借用异地科场集中办理乡试或会试的科举现象,以保障科举制度的实行和杰出人才的选拔.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苏、皖二省大乱,江南乡试停滞.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咸丰九年苏、皖二省向清廷中央提议借浙闱举办江南乡试.而后,众官员从借闱的必要性、可行性、安全性、公平性、保障性等五个维度出发,对此提议展开激烈讨论,赞成者多从教育公平、社会影响等角度分析优势,反对者则从考场承载力、考场安全等方面质疑其实际可操作性.三个多月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最终清政府决定苏、皖二省借浙闱举行己未恩科乡试,同时补带乙卯正科.观古鉴今,清代借闱对高考制度的完善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汝宁分府考     
你知道汝宁府,知道汝宁分府吗?汝宁分府,是清王朝由盛转衰时期,设置在正阳县汝南埠镇的一个派出机构。虽文字记载不多,但与分府同时期的建筑遗址尚存:分府遗址:在今汝南埠乡政府院内;马场,在分府左侧关岳庙,吕祖阁以东,直抵城墙(今汝河沿),南起朝阳观,北至温家巷,方园近100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19.
墓志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通过对保留至今的明代西安府地区墓志铭的考察,可以更好地了解此时期民间借贷活动相关情况。总结了明代西安府民间借贷活动具有的特点:借贷活动活跃,社会阶层广泛参与;受宗法观念明显影响;富蕴关中地域文化特征等。  相似文献   

20.
"乡闱"一词是指科举时代士人应乡试的考场,即各省所设的贡院。河北省的考生主要在顺天乡闱内考试。作为科举考试中乡试的物质承载体,清代十六个乡闱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相对固定的空间布局。另外,政府还规定了一些相关政策法令,事实上,在乡闱内部还往往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和仪式,这些惯例和仪式在约束考官和考生方面有时候比国家明文法令更为有效。清代顺天乡闱的空间布局和仪式在时人的心理层面起到特殊的社会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