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健康”第一观念的普及 ,追求身心健康已成现代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势在必行 ,意义重大。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为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开设了“康复班”。其实“康复”与“保健”是两个概念 ,不能相提并论。为大学生开设“保健课”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需要 ,是医疗改革和普及健身科学的需要 ,是帮助人们树立现代健康观念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改革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而现行体育教学则很少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体育课练习密度普遍偏低,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也很难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改革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许多地方学校体育工作 ,管不得法 ,教不得法 ,尤其是体育课 ,给学生的多是压力与难受。学生不仅需要体育成绩 ,更需要享受体育的乐趣。“享受体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尽情享受到体育带给他们的种种人生体验。俱乐部课制、个性化的教学、多开设学生喜欢的选项课程、加强课外体育管理和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是创造“享受体育”氛围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京9所高校体育保健课现状的调查,发现南京市高等学校对体育保健课重视不够。22%的学校未开设体育保健课;已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门的运动场地和设施。建议高校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分别开设有针对性的体育保健课。  相似文献   

8.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在教育改革的理念来看体育教育已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一直以来,在人才的选拔上,学校都以考试为准则,体育作为考试内容的仅仅是那些以体育为专业的学生,而绝大多数的文化课考试,其被选拔与否与体育根本没有关系,这种现象从小学一直延伸到高考,由此造成的影响就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开设形同虚设,学生体育素质逐年下降,身体素质的发展与智力发展严重失调。现笔者就从现阶段农村体育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玉民 《考试周刊》2010,(2):132-134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一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力求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的体系.以适应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要求。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应有明确的角色定位.这样才能真正把改革的实效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0.
魏丽英 《考试周刊》2010,(19):145-146
学校教育改革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而现行体育教学则很少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体育课练习密度普遍偏低,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也很难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体会,我就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改革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除了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外,还强调要加强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小学体育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提供了优良的平台和环境条件,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体育课堂可以带给学生极大的益处,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巍 《西藏教育》2009,(2):32-33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一系列过程。在我区学校体育的发展还不容乐观,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还没有很好地结合地域和民族的特点,学校体育课程开发建设还没有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为使我区学校体育显现地方民族特色,笔者就西藏中学体育校本课程中引入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童利海 《考试周刊》2010,(22):158-159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提高教学效率是教育界永恒的追求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对于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学生形成体育学习的兴趣成了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作者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从课堂导入入手.以丰富多变的教学过程为手段.以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增强剂.以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为着力点的学生体育兴趣培养方略。  相似文献   

14.
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残疾体弱学生接受平等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和访谈法,对参加了体育保健课的高校残疾体弱学生与没有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生进行比较,并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目的、项目以及阻碍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高校;他们参与的最大目的是进行身体康复、增强体质;但是由于有限的时间、场地和项目以及自身的生理因素,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体育保健室的建立,为完善学校体育保健课提供了必要场所,为体弱的学生、病残的学生及健康的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提供了重要条件,不仅起到了健身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得到康复。本文根据体育健康学院体育保健室的现状,提出了实脸设备首先要在满足本院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的情况下,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充分发挥体育健康学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多年探索和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认为,改革最终目的是增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改革之出发点,通过探索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明确方向,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省高职学院体育师资队伍、体育场馆设施条件、体育课程的开设、体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改革,设置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特色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一、学生兴趣差异性是体育选修课的开设前提。根据学生的运动爱好和兴趣开设体育选修课.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有目的和方向地参与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也要符合素质教育对于教学工作的要求。本文以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为依据,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了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学校体育改革应当遵循的素质教育特征,最后阐述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很多高校已经初步建立了学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但大部分还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对广东省部分高校健身俱乐部开设现状的调查研究,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值得推广,而在项目开设的不完善、资金短缺、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缺陷上对体育健身俱乐部提出相应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