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11月,浙江省作出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为突破口,"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两年多来,通过"五水共治",治出了秀水美景,治出了发展后劲,治出了法治意识,治出了干部作风,治出了百姓口碑,为浙江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厦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已成为全面建  相似文献   

2.
"五水共治",保护生态环境,温州进行了积极探索,使温州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温州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基础。温州"五水共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可给予其他城市带来一些启示:做好顶层设计,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善于借鉴他国环境保护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 “治”,古水名。《说文·水部》曰:“治,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从水,台声。”治水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上游即今山西、河北境内的桑干河。下游东流入渤海。 “治”古写作“乿”,义为治理、整理。《集韵·至部》:“治、乿,理也。古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云浮市设立的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是农村治理的实践新探索。秉承着协同共治的新理念,云浮市以乡贤理事会为创新基点,开创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农村社会组织为补充,村民广泛参与,协同共治的农村治理新格局。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结合实际并分析乡贤理事会这一新型农村社会组织,深入探讨它的背景和起因、做法和经验、成效和意义以及问题和对策,对于推进我国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农转居社区是一种特殊的社区形式,其社区治理也有特殊性。本文以X社区为个案,探索农转居社区治理方式,坚持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为目标导向,在实践中总结农转居社区治理的“五个一”模式和坚持“三个相结合”(即坚持社会工作者主导性和社区居民主体性相结合,坚持专业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为社区治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经验,为农转居社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提供一定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201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路,让水和人和谐相处。而目前面多量广的农村生(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工作活污水的存在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效果不理要求,提倡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想,也成为当前宁波市(以下简称"我市")农村地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在解决多元共治、权力共享、约束制衡等方面存在五重困境,即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困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困境、二级管理的落实困境、治理过程的透明化困境、治理文化的熔铸困境、治理能力的提升困境。破解这些治理困境,亟须全方位推进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建立由“五位一体”内部治理结构、“一章八制”制度体系、“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度化”内部控制体系、“数据化”治理平台构成的内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略论武汉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武汉市水资源水环境现状,指出其存在江河水质下降,湖泊富营养化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武汉市水资源水环境利用与保护的主要对策措施.文章认为,严禁填占湖泊,利用湿地生态工程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江湖连通、以水治水,节约用水以及加快汉江武汉段的治理等是实现武汉水资源持续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学理性案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治理是多元主体对乡村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协同共治的过程。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方式的协同性、治理内容的公共性、治理目标的综合性,最终目标就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一要衡量现行政策与体制是不是使农民减负增收;二要衡量乡村社会的公平分配状况;三要衡量农民公共参与水平及其权威认同;四要分析乡村社会秩序是否满足村民安居乐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当下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向度,有效的家校合作则是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传统的家校合作以“共育”为基础,存在认知、价值、层次、能力四个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制约了家校合作的成效。教育治理理念为新时代家校合作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思路,从“共治”视角创新家校合作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浙江省舟山市注重通过家校合作创新实践,推动学校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总结形成了“依托制度建设,强化学校的家校共治意识;依托机构创新,保障家长的学校治理权利;依托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共治能力;依托课程共建,深化家长的治理参与程度;依托教育研究,梳理家校共治的校本经验”等维度的教育治理经验——“舟山经验”。  相似文献   

11.
大学内部治理面临“班长”与“校长”、“人治”与“法制”、“个治”与“共治”的困惑,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混淆失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导致了大学治理权力失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发挥“制度”、“机制”作用,对大学权力进行有效制衡,在权力约束权力中,促进大学内部权力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民众在地方水资源治理中形成的互动关系是中国社会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理解政府治理变迁的关键切入点。明清以来,中国地方社会围绕“治水”形成了政府督导下的以地方社会为主的“官督民办”模式,而现代的“河长制”则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官督官办+民办”的模式。虽然现代的“河长制”延续了地方水资源治理的传统并进行了适应现今体制的调适,而在治水的激励方面,“环保一票否决”指标也冲淡和平衡了以往的激励机制,并且现代的地方治水通过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但“河长制”下的民众对于水污染治理的参与、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协作,以及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都是在纵向行政发包制的拉动下实现的,缺乏相对主动的参与意识。因而,如何吸纳传统治水中地方社会主动参与的要素,推动地方政府与当地精英、污染企业和民众的协作治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两父子治水——鲧和禹。父亲鲧治水几十年没有结果,而其子禹则只用几年就使洪水驯服,治理卓有成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二人治理方法不同。水看似柔弱实则刚猛,鲧用“堵”只能使洪水平静一时,而不能治其本,最终还带来更大的灾难。而禹深入了解水的本性,对症下药,疏而不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治水大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大学“共治”管理理念述评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辨析“共治”概念的基础上,认为美国大学管理的“共治”理念有别于教授治校和大学自治。是指大学各类成员共同参与大学治理。论文全面介绍了“共治”理念在美国大学的发展、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我国大学管理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彝族水文化是彝族在千百年来世代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传承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总和,是彝族传统文化中以水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综合体。彝族水文化有“逐水而徙”“、缘水而生”“、崇水而敬”“、取水而净”“、治水用水”与“因水而治”等主要内涵。彝族水文化极富现代生态价值,在水环境恶化、水问题频出的今天,应加强多学科协作,全面挖掘、整理和传承彝族水文化精髓,以早日建成边疆民族地区生态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而“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治理有效”要求的重要方式。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中国乡村治理实践,提炼政党领导、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的分析框架,立足鄂西W村“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地方实践,研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与未来路向:发现“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为乡村社会资本再造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条件,即基层党组织是“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的领导者,乡村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关系网络分别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基本前提、治理规则、厘定治理主体与治理内容。未来促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提质增效,需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与行动提升乡村社会信任,以产业发展为主要载体创建互惠规范,以产业发展为主要依托构建致密、健康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7.
参与式政治一直强调“参与”的作用价值,比起自由主义式民主,参与式民主理论探讨了积极有序的公民参与的价值基础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参与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中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着非常强的契合性,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定要实施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思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平台。在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下,以研究我国参与式治理制度框架下民众的治理观念为切入点,从脱贫攻坚、农家书屋、农村医疗保险等角度出发,对参与式治理的热度与效能做出判断,并在农村基层党建的引领下指导后续的参与式治理模式框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乡村治理实践中仍面临着主体作用弱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不足、“三治”未能实现完全统一,以及乡村治理“信息化”滞后的现实困境,要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格局,运用各种措施提升多元主体的共治能力,实现自治、德治、法治的融合统一,提升“智治”水平,以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蒋旭华 《教学月刊》2014,(12):59-61
“生活中的水”主题复习课是笔者上的一堂公开课,本课以“识水、辨水、探水、治水、节水”这“五水”为问题链贯穿整堂课,使学生不仅建构了知识,而且获得了能力。“以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帮助学生内化知识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了复习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彰显科学复习课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滹沱河是华北平原重要的河流之一,以善淤、善徙、善冲及泥沙多而著称,历史上人们视其为“决不可以人力治者”。民国时期,华北水利委员会与沿岸各地对滹沱河进行全面治理与开发,主要集中在水利测量、河道与堤防治理、农田水利开发等方面。运用西方科学治水理念,引进先进治水技术,政府与地方积极协调,减少滹沱河灾患的发生,增加引水灌溉面积,也推动了华北水利事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