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美玉缀罗缨     
孔子曾说:“君子于玉比德。”他认为玉具有仁、知、义、忠、信等君子之风。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更是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在《诗经》中有很多以玉喻人的句子,例如《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一个男子赞美他将娶的妻子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有美玉一般的内心。但被比喻成玉人的人,并不都是女子,常常也被用来指男人。例如《世说新语》说嵇康:“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意思是他喝醉后,就像一…  相似文献   

2.
正玉自古就是权势的象征,是文人高士道德楷模,特别为中国封建正统文化——儒家文化所尊崇。无论是"五德说",还是"九德论",玉都由其纯自然属性而被社会化、人格化,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代表、一种象征。从诸如"君子必佩玉""洁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中,我们不难看出玉在中华文化中变身为高尚人格、高贵精神的象征。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对深受中华文化熏陶教化的、正直而敏感的作家曹雪芹,必然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影响。玉也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约有35篇涉及到玉描写。一方面,《诗经》中玉作为玉器玉饰,广泛应用于人们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以玉比容、以玉比德。研究这些玉描写,我们可从中一探诗经时代独特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6000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使用玉,到《诗经》时代,玉器的制造与使用已经趋于成熟,各种名目的玉在那时也已经出现。文章通过对玉的名目的梳理,厘清了各种玉器,还分析了《诗经》中“玉”物象繁多的原因,证明了当时人们重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玉含有的精多。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佩饰如繁星灿烂绚丽,数不胜数. 玉是最主要的佩饰, "古之君子必佩玉".玉贵为统治者专有,从而可以标志佩戴者的身份."温润而泽"的玉被用来象征戴者的"仁".玉的"缜密似栗"则象征着"智".佩玉者并非只佩一种玉,所以走起路来,玉石相撞发出叮咚之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佩饰如繁星灿烂绚丽,数不胜数。玉是最主要的佩饰,“古之君子必佩玉”。玉贵为统治者专有,从而可以标志佩戴者的身份。“温润而泽”的玉被用来象征戴者的“仁”。玉的“缜密似栗”则象征着“智”。佩玉者并非只佩一种玉,所以走起路来,玉石相撞发出叮咚之声。块也是佩玉中的一种,形状为环形,断开有一个缺口,故古人常以块寓决、断之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结     
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内涵。 古代人很重视玉,所谓“君子必佩玉”。人们用绳将玉器绞连佩戴,作为装饰,象征抽象的道德观念;在剑柄上装饰一个“法轮结”,含有弃恶扬善之意;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因为“蝴”与“福”谐音,预示福在眼前,福运迭至;端午时用五彩的线编成绳,扎在小孩脖子上辟邪,叫做“长命缕”。这些都来自于“结”的无声祝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塑造了众多的君子形象,在这些形象身上寄托着周人深挚的感情,体现着周人的人格追求。本文即从《诗经》中的君子形象入手,来探讨周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有三个以玉为名的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和妙玉。三人是作者最喜欢和用意最深的三个人物。作者沿用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视三人为书中仅有的君子。而君子之德却并非属于儒家传统的道德范畴,而是一种属于精神层面的对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个性追求。这就是"红楼三玉"身上所具有的深意。  相似文献   

10.
<正>天空中的那些鸟儿,个个都带着自己的故事,见证着世间沧桑变换。而这些天空中的精灵与入类离不开关系,可以说,这些鸟儿触动了人们的情感,丰富了诗词歌赋,诗歌也赋予了这些鸟儿文化底蕴:爱情的象征、亲情的符号、高尚的人格……那作为诗歌源头,《诗经》里的鸟儿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留在人们心中呢?  相似文献   

11.
以《说文》中与凤鸟文化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上古原始神话、氏族图腾徽征、华夏民族精神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凤鸟文化,发现其源于上古的原始神话,进而上升为氏族图腾徽征的符号标记,在华夏民族精神的伦理重塑下,最终凝铸了独具特色的风鸟文化。  相似文献   

12.
《诗经》兴象中的各种动植物具象,在其自然特性和视知觉特性背后,隐藏着丰富、复杂而神秘的原始宗教的观念内容,这些观念内容是诗经兴象争诗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重要纽带。透析这些内容既是整体解读诗经的关键,更是认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思维起源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体现出的爱是自然的、自由的、归一的和美好的,也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统一。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尤其是《诗经》中的《国风》很好地诠释了当时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前人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尽考释。本人对《诗经》有些词语的注释不敢苟同。现辑录几则,向通家问教。  相似文献   

15.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是《诗经》中具有人民性和健康审美情感的精华部分.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诗经》时代人民纯挚的爱情生活,由尔激励和警策现代人更深刻更广泛地去认识生活、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16.
<诗经>时代,"烝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继位的诸侯收娶亡父除生母外的妻妾叫"烝";再有一种是在旁系的亲属发生的叫"报"."同父异母婚"、"血族的内婚制"是当时世俗所允许的,主要流行于春秋初叶的楚、齐等蛮夷之国.  相似文献   

17.
闫建璋 《教育科学》2021,37(1):17-22
师德修养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如何提升新时代师德修养水平,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新时代师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升,经历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道德楷模阶段,师德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上,"社会"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社会角色安排下遵守职业道德规约;道德君子阶段,师德表现在内在道德品质上,"自我"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主体性意识的推动下获得内在道德品质;道德圣贤阶段,师德表现在高尚道德人格上,"他者"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实现人性完善。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必不可少,螺旋式上升,逐步达成师德修养提升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以《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中“凤”的形象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发现“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糅,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象征。  相似文献   

19.
以<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中"凤"的形象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发现"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糅,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象征.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伦理的精英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伦理有十分确定的适用性,它的主体定位是一种精英定位,即是古代社会中"士"以上阶层,或士大夫阶层,早期儒家创始性人物又将其叫做"君子"。这样一种伦理主要是关于如何培养与实现理想人格的,它在入门问题上持道义原则;在升华问题上持理想原则;在表现问题上持至善原则;在落实问题上持自律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