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问题”不可以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否则就不成为问题了,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是学生通过探索能获得解决的,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像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也就是说,问题和情境的关系中,“问题”是核心的,“情景”是辅助的,“问题情景”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刨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相似文献   

2.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而借以解决包含在其中的问题的心理过程,则称做“问题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相似文献   

4.
“稚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状态.把熟悉的当成陌生的,把再次授课当成首次接触.设身处地揣摩切合初中学生心态的一种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探索者、引导者和领路人,同时教师还要能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考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会遇到什么问题。会想些什么,哪些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对哪些知识的学习会出现困难和疑惑,哪些问题便于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解决.哪些问题的提出将引起本节课的高潮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才能更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具备“稚化”艺术.就能使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之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稚化”的目的是求得与初中学生的思维“同步”,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5.
孟欣 《考试周刊》2011,(3):89-8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提出新问题一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发展过程的基本模式.而数学问题起源于情境。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变”是化学的主题,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化学知识的丰富多彩.“不变”又蕴含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掌握了“不变”,也就拥有了学习化学的一种必备思想,也就掌握了解决化学问题的一把“杀手锏”.下面仅从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几种守恒谈谈对“不变”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引入新课时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一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这里的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状态;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现在认知心理学表明,问题情境是指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学习者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对疑难问题产生了迫切想要解决的心理状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它实际上是“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动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生物课堂教学,举隅几例.  相似文献   

9.
肖九旺 《学周刊C版》2011,(11):178-178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新理念的普及.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地变革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完美的语文课教学就成了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完美”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相似文献   

10.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解题.”由此可见解题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怎样解题”和“怎样学会解题”早已是数学教育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不得不谈“迁移”二字.迁移在在教育心理中被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解题迁移就是先前解题学习对后继解题学习的  相似文献   

11.
一、构建“问题”的理论依托 有一位科学家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显重要.没有问题就不会去思考,就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最终归宿于“问题”萌生.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反复循环中,得以知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而“化学知识差错记录”的产生,正是试图解决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接收反馈信息,进行有效调控,使信息输出畅通无阻,使课堂教学处于最佳状态所进行的一种尝试。本文试就“化学知识差错记录”的产生、使用、作用等谈谈我们的作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数学问题解决,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参与的高级心理活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是在深层次的参与中,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结合教学实际,本文从课堂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从八十年代以来,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正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一些学者提出“问题解决就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倡“问题解决”,首先应认识什么是“问题”,什么是“习题”.关于“问题”说法纷纭,一般认为问题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人或团体要求去完成一个任务,对于这个任务他(们)没有解答方法和完全确定的法则.而数学问题,则是一种具有数学学科特点,根据个体或团体的现有知识情况,对自身的答案无确切的认识和解决法则状态,而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是必须满足三个特性:(Ⅰ)个体(团体)的接受性:个体(团体)必须对问题具有接受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过程.这就是说,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问题情境的创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奋进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问题表征是指解题者通过审题,认识和了解问题的结构,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经验,从而形成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种完整的印象.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常常依赖于对问题的适当表征.本文以“数列”这一章为例,通过对习题表述方法的特征分析,进而对解题思路联想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改进教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巧妙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在教育心理学上 ,“认知冲突”就是造成对某一个问题 ,学生想急于解决它 ,但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气氛。一旦造成这种心理气氛 ,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就能使学生产生一股主动探究的动力。同时 ,学生也处在注意最集中 ,思维最活跃的状态。在化学实验“认知冲突”情境产生后 ,我采取“两先两后”的教学方法 ,即 :教师“引导”在先 ,学生边看边想在先 ,教…  相似文献   

18.
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便形成了“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历史问题教学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活动情境,把学生引导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知识、领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的思维方法,最终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发展他们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什么是问题?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出现困难,新旧知识之间就会存在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难以理解新知识,从而提出“是什么”的问题;原有知识和理论已不足以解决新问题,产生困惑,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新情景相悖,产生疑惑,提出“是这样吗”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历…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及“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对问题的感受能力。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灌输式的教学引导下,许多人已经失去了问题意识。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者要么接受现成的知识,要么巩固这些知识,从来没有人提醒他们,“请注意一下,能不能从周围看出问题”。其结果是,很多人仅仅只能成为“知识的掌握者”,即能掌握大量的知识,却不能找到问题,我们无妨称之为“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