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尧天同学提出的问题,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小镇的路口坐着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一辆搬家的车停了下来,一个人走下车来问老人:“这个小镇怎么样?”老人问:“你来的地方怎么样?”那人回答:“那个地方糟透了!人们自私、尖刻、互相利用、不懂得帮助与尊重别人、没有同情心,我一天也不想在那里待下去了。”老人平静地回答:“这里和你们那里差不多。”又一辆搬家的车停了下来,一个人走下车来问老人:“这个小镇怎么样?”老人问:“你来的地方怎么样?”那人回答:“那个地方好极了!人们相亲相爱,互相关心,互相尊重,每天欢…  相似文献   

2.
高辉 《青年教师》2005,(12):46-48
我给学生讲过“智子疑邻”的故事。有一年高考作,也曾涉及“智子疑邻”的故事,我给学生辅导时,也讲得头头是道。其实“智子疑邻”的故事也曾真实地发生在我的生活中,不过,怀疑别人的不是“智子”而是我。被怀疑的不是邻里,而是我的学生,说确切些就是我曾怀疑我的一个学生偷了我的手表。多年来,我在许许多多的场合,讲师生间的互相尊重,但是我决不提及那件事情。因为事情的结局证明,是我冤枉了那个学生。  相似文献   

3.
<正>关于家校关系,有笼统的说法是“不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那么和谐了,那个时候家长、教师互相信任,家校纠纷很少,现在家长动不动就指责甚至投诉学校或教师,不少教师由此产生了焦虑感,对家校关系感到沮丧”。那么,“当下”的家校关系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  相似文献   

4.
面前的那个人就是我自己——一个克隆人。他简直和我太像了,一举一动都十分相似,就连我的父母亲都分辨不出来,最可恨的是在他的眼中,我倒成了一个“复制品”,他的记忆、思维,甚至情感都和我一模一样,连我都开始怀疑自己和他到底谁才是那个克隆人。我和他站在一起,就像是一秒钟前的我和现在的我突然出现在同一个空间里,彼此都显得不知所措。站在一旁的凯特博士笑呵呵地说:“哈哈,现在连我也分辨不出来了。”我听了很生气,脱口而出:“可两个美猴王中只有一个是真的!”那个克隆人顺口说:“你就是那个妖怪变来的!”“什么,你竟…  相似文献   

5.
草帽     
她说 :“我等待了这么多年 ,到底是把你等来了。”他说 :“我好像从一生下来就开始找你 ,找得我已经有点信心不足了 ,却忽然找到了你。”她说 :“我简直不敢相信命运之神会把你赐给我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会这样幸福。”他说 :“我们真是应该感谢命运之神 ,那天要不是他点拨了我们 ,我们肯定又互相错过了 ,很可能互相再也找不到了。”她说 :“真的 ,真是多亏了那个老人 ,多亏他那天戴了一顶草帽 ,多亏了那阵风。”那阵风已经不存在了 ,他们决定去谢谢那个老人。那个老人在黄昏的时候总是独自坐在湖边 ,望那片大湖 ,望远处的树林和天空。那…  相似文献   

6.
在我小时候。那个讲究“腰板挺直。把手背到椅子后面听课”的年代,“爱说话”绝对不是什么好词儿。因为它代表了不守纪律、淘气、贪玩儿……  相似文献   

7.
<正>我的阅读启蒙相当晚。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被大学录取就捧稳了金饭碗。可我居然从大学退学了,迷茫的青春弄不懂自己无名的冲动。那个年代万象更新,空气中弥漫着理想、诗歌与荷尔蒙相混合的气息。改革伊始,国门微启,世界突然变得不可思议。海风吹拂,人性苏醒,商品经济开始繁荣。那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年代,一个不知“内卷”为何物的年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那个年代的信念;自由创造,野蛮生长是那个年代的特征。我的启蒙老师是一名火车司机。他向我讲解卢梭的爱弥儿、尼采的超人、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令我头晕目眩震惊不已。于是20岁的我决定通过阅读,去安顿那颗“驿动的心”。  相似文献   

8.
《英格力士》是近年出版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它通过孩子的眼光对边地的文革进行了另类描述,在成长的主题下包含了“我”审视一切、追求“优雅”的少年心态,而“优雅”正是那个年代所缺失的东西,也是这个年代我们正在拼命追求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没有功利的阅读是幸福的从1982年师专毕业到1990年我的第一篇很不像样的论文《中学文言词“以形索义”举例》在刊物上发表,这一时间跨度是整整8年。8年间,我没有思考或者说不会思考,当然谈不上有什么思想……回想起来,那是一个充满了激情和变革的年代,一个拥有梦想、少有喧嚣和物欲的年代。我至今对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引领过我的人和书心存感激。我清晰地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徐庆桢老师无意间经过我的课堂。课后他对我说:“你教《周处》一文时,‘其(乡人)更相庆’中的‘更’字没讲好。‘更’是‘不断’的意思,乡…  相似文献   

10.
健忘     
怀特先生是个健忘的人。一天在去城镇的路上,他叫住一个男士问道:“你为什么不和我打招呼,我的朋友?”这使那个男士感到十分惊奇,他回答道:“可我并不认识你呀,先生。”“你不认识我吗?”怀特先生惊讶地说,“你多么健忘呀!我们互相认  相似文献   

11.
梁承新 《广西教育》2005,(1C):35-35
你是否也有像“我”那样的经历呢?那个“漫不经心地打量着别人”“带着一种清高的眼神看人”的“我”,在那个“脸上总带着微笑”的农村女孩面前,把高傲、自私、任性的坏脾气的躯壳给脱掉了。有些时候,学会放弃真的很美!通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有“我”和“她”的对比,也有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的对比,构思颇妙!  相似文献   

12.
王文军 《师道》2008,(11):27-27
最近,我班出现了令人烦恼的现象:学生特别喜欢打小报告,一会儿这个气呼呼地说“某某不好”、“某某犯错误了”,一会儿那个气急败坏地说“某某欺负我”……可详细一调查:学生检举揭发的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小焦和小谢同学,他们更是互相找茬,当一方受到批评时,另一方就会露出胜利者的笑容。面对班级迅速蔓延的这股“不正”之风,我一直在思索、找寻着教育的良方。  相似文献   

13.
贤小璐 《音乐世界》2014,(4):118-119
为了纪念前辈歌手金光石诞辰50周年,以“在记忆中最灿烂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音乐剧《December》,融合了金光石的自创曲与数首当年他最爱自々歌曲所组成,其中更是包含了2首从未发表的歌曲。对于八九十年度过青春的很多人而言,金光石是值得怀念的名字,可是对于1990年代初仅只有五岁的俊秀来说,在初期并不能理解多少蕴含那个年代歌曲中的情愫。但他却通过公开彩排日那天的趣事,逐渐了解到了金光石前辈所带来的影响力“有一群阿姨来到休息室时,妆几乎全都哭花了。因未曾活在那个年代中,我错失了许多部分,而阿姨们却一一告诉我了。我这才感觉到,原来我所无法体验的感受,都彻底渗透到剧中的每个角落了。”  相似文献   

14.
我的香港印象●张浩音︵留学美国︶大约小学三四年级的光景,我的一个同学家里来了个“香港阿叔”。那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香港阿叔”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喇叭裤,很是时髦。我们都羡慕那个同学,包括他不肯拿出来的“阿叔”从香港带来的玩具。这是我对香...  相似文献   

15.
暑假里,一个三年未曾谋面的学生突然找到了我的办公桌前,为了手里的那张本科录取通知书对我说声谢谢。闲聊中,那个曾经的“后进生”纯真地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当了教导?”我一楞,随即意味深长地笑了,“你进步了,老师也在进步呀。我与你们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学会享受     
一个时代的逝去,是另一个时代的诞生。我们祖辈、父辈生活过的那个年代在渐渐老去,随之老去的还有那个时代的荣耀——艰苦朴素。我们再也听不到“我要与贫穷为友,与朴素为伴”的声音,那个声音已经属于逝去的时光,它成为了一种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17.
<正>(接上期)“我毕生都在收集故事,所以我了解故事,只要你诚心寻找你想要的那个,它就会认你为主,毕竟只有找到了主人的故事,才能拥有生命。人们和故事互相寻找,互相成就。”龙扶着自己不断下滑的眼镜,“所以,故事不仅仅是故事,还会是真实的生活。”陡崖上有无数条错综分叉的小径,闪着银色的光,好像流动的时间,通向无数个不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信封里的秘密“铃……”,随着清脆的铃声我走进了教室,还没等我开口说“上课”两个字,讲桌上一个大大的信封跃入了我的眼帘,它的上面画着一幅五颜六色的精美的图案,还有两个互相交织的爱心!一种好奇使我禁不住伸手摸了摸那个自制的信封,“好硬啊!是学生用火柴盒制...  相似文献   

19.
一、多读多背,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我是1967年初中毕业生。学生时代,数学、外语是我的强项,而我的老师却让我喜欢上了读书,养成了多读多背的好习惯。那个年代,我没钱买很多的书,就用笔抄写,我抄写过鲁迅、郑振铎、臧克家、泰戈尔、普希金、海涅等几十名中外著名文学家的精美诗文达12个笔记本。我喜欢它们,常常翻来覆去地读,我虽然没有刻意地去背,却能流畅地背诵许多。“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就是在这些至理名言的滋养中长大成人的。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还要感谢我的老师,感…  相似文献   

20.
学会享受     
一个时代的逝去,是另一个时代的诞生。我们祖辈、父辈生活过的那个年代在渐渐老去,随之老去的还有那个时代的荣耀———艰苦朴素。我们再也听不到“我要与贫穷为友,与朴素为伴”的声音,那个声音已经属于逝去的时光,它成为了一种美好的回忆。回忆是美丽的。无数青年曾经为了“艰苦朴素”而热血沸腾,那个时代,“上山下乡”与“艰苦朴素”是等同的,也许,如果生活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我们同样会义无反顾地追求“艰苦朴素”。然而,创新和竞争的时代是无法用“艰苦朴素”去诠释的,我们需要勤劳,更需要聪慧,我们需要朴素,却更需要及时地享受美好的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