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风云激荡的20世纪,许多名师完全放下架子,视学生为亲人,待学生同子女,或乐善好施,或因材施教,或慧眼识珠,谱写了一段段动人的师生佳话。1920年春,顾颉刚在胡适的帮助下,任职于北大图书馆,但是,薪酬较低,入不敷出,导致顾颉刚忧心忡忡。为了摆脱顾颉刚的窘境,胡适安排他标点《古今伪书考》,自己每月贴上三十元。顾颉刚在致胡适的信中写道:"我的职事,承先生安排,使我求学与奉职,融合为一,感不可言。薪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作者顾颉刚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所写的《怀疑与学问》也必然地提及了一些历史知识。我们不得不承认,本文论点显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是议论文中典范。其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更是安排得恰到好处。本文历史知识的运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用历史知识引出论点本文的论点出现在开头,他引用了两句名言。读者看到这两句话时,一定会去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  相似文献   

3.
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4.
1931年的一天,顾颉刚为学生们讲《尧典》,当讲到《尧典》里的十二州是起源于汉武帝时代的制度时,有个叫谭其骧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讲错了!”然后便指出了错误所在.顾颉刚丝毫没有生气,而是嘱咐谭其骧把不同意见写成书面材料交给自己.谭其骧课后查阅了大量资料交给顾颉刚,顾颉刚看完后,说有哪几条说服了我,哪几条没说服我,于是谭其骧又找了些资料来论证.这样反复几次,最后,顾颉刚把讨论的这些内容写在了讲义上,在课堂上说:“谭其骧同学对我的帮助很大,帮我纠正了很多错误;但他的意见也有我不同意的,这些都让我非常感谢.”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是"一条小鱼"。时代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我们现在到底怎么做教师呢?我以为做教师难也不难,只要你用一颗爱心和责任心,以及广博的知识和适合你的学生的教学方法,你一定可以做好教师,一定是一位好老师。引用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断章取义:我们现在怎样做教师?现在孩子太难管了,不能打,不能骂,那  相似文献   

6.
正策划人语:在《古史辨自序》中,现代历史学、民俗学巨擘顾颉刚特别谈到了自己对京剧的嗜好。在长篇的剖析中,他坦言了观看京剧对他的历史研究有"旁敲侧击"的作用。顾颉刚说,他对上古史的质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观看京剧过程中的思考,从而提出"古史层累说",开创了"古史辨派"。可以说,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兴趣",很有可能对个人的研究、教学等有影响。观之在前,思之在后。这启示我们:虽然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专业性很强,需要  相似文献   

7.
“学者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是顾颉刚先生在他的《怀疑与学问》一文的开头引用的两位先哲的话,意在说明学习过程中“会疑”“须疑”的重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  相似文献   

8.
杨宽是继顾颉刚后古史辨派中最重要的生力军,但他并不一开始就是古史辨的同盟军,而是以批评的姿态首先站在了古史辨的对立面。后来与古史辨派核心人物顾颉刚、童书业等人的联系逐渐紧密,尤其是参与编著《古史辨》第七册后,才逐渐进入古史辨派的阵营。杨宽是继顾颉刚以后集"疑古史学"之大成者,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古史态度、引用书目上采取了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9.
近日来,读了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一文;收获颇丰。在这篇自传性的长序里,顾颉刚先生畅言自己之所以有"层累造就历史"这一观点的原因以及其独特的古史研究方法;清晰地阐述了顾颉刚先生应别人所求,向读者介绍"古史辨运动"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体现先生对历史的敏感、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对"真"的一种执着。性格上,作者是桀骜不驯、历史兴味极重、好奇心极发达的人,敢于怀疑古书古史而对它做深入的研究,敢于推翻数千年的偶像而不吝惜,敢于在向来不发生问题的地方发生出问题而不丧气于他人的攻击。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中告诉我们要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顾先生先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下来的3、4两段论述怎样对待传说;第5段论述怎样对待书本和学问: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  相似文献   

11.
195 3年 ,中国科学院请顾颉刚到建立不久的历史研究所工作 ,所里负责人尹达、刘大年询问顾氏在上海收入多少 ,顾答以 :“各项相加 ,每月约为 5 0 0万元”(相当于后来的 5 0 0元 )。很可能 ,尹、刘两位把这当成顾颉刚的“要价” ,这个数目超出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工资 ,不是随便可以答应的。其实 ,顾颉刚在解放初期处境不利 ,他感叹“社会关系日少” ,过去一天接十多封信 ,而今一月才三十来封 ,“宴会则更稀” ,很有失落感 ,哪里有勇气要高价 ?在 195 2年一次中央会议上 ,上海市长陈毅谈到知识分子安置 ,说顾颉刚生活困难 ,不顺心。毛泽东主席…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应同》保存了稷下学者邹衍的五德终始思想。对《吕氏春秋·应同》篇中为何仍作"代火者必将水",顾颉刚猜测:"《吕氏春秋》钞录《邹子终始》之文,未加润色";与《吕氏春秋》编撰时代人们的"天子"观念有关。顾颉刚的第一个猜测是合理的,《吕氏春秋》保留了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原貌,而李善《文选》注对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理解存在误差。顾颉刚的另一个猜测则有欠妥当。基于对顾颉刚"两个猜测"的考察,可见他认为邹衍的学术思想对《吕氏春秋》的编撰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学典、孙延杰的《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从顾颉刚的史学成就及与其弟子们的学术传承、私情交往等方面,对顾颉刚及其弟子们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介绍。本文即是从这些内容时该书进行了深入的评介。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1927年2月为厦门青年作过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就是《怎样读书》。他在演讲中说:"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识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管我们的思想。所以读书的时候,要随处生疑。换句话说,就是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以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  相似文献   

15.
从顾颉刚1933年参加燕京大学教职员学生抗日会,成立"三户书社"(后改为通信读物编刊社)算起,至1948年《民众周刊》停刊,是年7月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止。十五年间,顾颉刚以创办刊物、编写手册、组建学会、基层实践、边地调研、讲演鼓吹等形式对民众教育事业进行了长期的关注与探索,并深入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与实践,逐渐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民众教育思想。笔者通过梳理和研究《顾颉刚全集》当中的相关内容,试对抗战时期顾颉刚的民众教育思想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6.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是顾颉刚先生在1933年任教燕大"秦汉史"课程时使用的教案,1935年刊印出书,原名《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全书体裁通俗,文笔流畅,深入浅出。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叙述史学大师顾颉刚著名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点的历史书,在中国辨伪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熊孩子"一词使用频繁。该词来自北方方言,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怯懦;能力低下的孩子。如:(1)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竞尿在教室里。他很生气,骂道:"你这熊孩子,怎么能随地小便呢?"我哭着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莫言《超越故乡》2005年)二、不守规矩、能惹事的孩子。如:(2)我刚把手表放到耳边,还没来得及听到什么,手腕子就被麻叔攥住了。麻叔将手表夺回去,顺手在我的头上扇了一巴掌。"你这熊孩子怎么能这样呢?"麻叔恼怒地骂道:"你怎么这么招人烦呢?"(莫言《牛》1998  相似文献   

18.
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9.
清初诗经研究学者姚际恒的《诗经通论》风格独特,他主张"独立说诗",从《诗经》的本文中探求诗的意旨,不依傍遵从经典。崔述、方玉润在精神上继承了其疑古作风,姚氏说诗的内容与方法为方玉润借鉴甚至引用多次,尤其是"以文学说诗";姚氏《诗经通论》中的古史考辨对民国时期的顾颉刚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荣华 《上海教育》2010,(20):37-37
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报告会”上,81岁高龄的于老师花了不少时间谈自己从教59年来的失误与遗憾。她又一次谈到了“骂学生”事件:“虽然我骂他骂得很有‘艺术’,用的也是反诘句式,但没想到有好几位同学在周记里对我提出了批评。有位同学写道:‘我们都听得出,你是在骂那个学生,你还像不像个教师?还配不配做教师?”’对这件事情,于老师在79岁时写的回忆录《岁月如歌》中这样说:“我记了一辈子,教训深刻,不断叩问自己的灵魂,要努力提升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