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约式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确定德育目标,自主选择德育内容,自主选择或设计德育活动方案,并与教师签订道德发展契约。学生围绕契约规定,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努力达成德育目标,获取契约赋予的相应奖励;教师在此过程中,按照契约的规定,主动引领学生发展。重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基础;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内容体系,让每位学生都有乐于选择的、个性化的德育活动内容,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必要支撑;引发学生签约内需,激发学生主动签约的兴趣与情感,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契约式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确定德育目标,自主选择德育内容,自主选择或设计德育活动方案,并与教师签订道德发展契约.学生围绕契约规定,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努力达成德育目标,获取契约赋予的相应奖励;教师在此过程中,按照契约的规定,主动引领学生发展.重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基础;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内容体系,让每位学生都有乐于选择的、个性化的德育活动内容,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必要支撑;引发学生签约内需,激发学生主动签约的兴趣与情感,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德育现代化要求师生应该建立起平等的契约关系。契约式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自主确定德育目标、载体和方案,并且平等地与教师签订发展契约,教师则按照契约要求引领学生朝着德育目标发展。从内涵上审视,它蕴含的是德育主体间的双向期待;从本质上拷问,它实质上是人本德育的真实显现;从逻辑上去探析,它彰显的是德育转型的现实需求;从价值上去追索,它体现的是人性关怀的本质要求,不仅促进了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了德育个体的心理发展需求,而且更是促进了德育师生关系的重构,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人本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来发生的群体事件中,青少年参与度较高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青少年参与群体事件主要是基于冲动心理、从众心理、责不罚众心理。从德育角度分析,学校德育的虚化、家庭德育的误区、社会德育的缺失是重要原因。这要求德育实践在理念上注重规范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内容上注重法治理念和心理咨询、责任主体上注重全员育人、场域上注重拓展和优化、方式上注重生活化和参与式;也要求德育理论作出回应,即树立新取向、关注新课题、注重学科对话。  相似文献   

5.
黄秀清 《中国德育》2006,1(7):47-50,90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诚信教育为培养公民道德奠定基础。青少年荣辱观教育要尊重青少年主体精神,使德育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内容上应将中华美德的传承性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色相结合;德育方法上应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与道德生活的互动性相统一,应综合运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变革与发展,青少年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引发的心理障碍不断增加,给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青少年心理疏导与德育是统一体,并相互渗透融合。心理疏导对青少年德育结构与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德育进一步优化心理疏导工作。因此,必须建立德育与心理疏导的互动机制,优化两者互动的综合效用。  相似文献   

7.
柯艳丽 《考试周刊》2011,(21):197-198
青少年德育工作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讲求艺术:善抓德育契机;抓心理巧谈话;融合多元艺术;广开德育渠道。  相似文献   

8.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国的社会转型,不仅是经济体制的转换,而且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场剧烈的文化冲突,人们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素质必然要重新构建.广州市“社会转型与德育改革”课题组自1985年以来,以社会大环境变化、社会文化变迁为背景,以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变化为依据,研究探讨转型期的德育改革工作,先后6次对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大型抽样调查(每次被调查者均达2000人以上).调查材料显示,转型期德育面临着种种危机和难题,诸如道德滑坡、心理失衡、价值迷失、德育实效差、德育负担重、社会负面文化冲击、教师威信失落、德育理论贫乏、德育评估体系不健全等.其中有三大难题最为突出,亟待研究解决.难题之一;价值迷失与核心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0.
德育导师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对于德育导师制,首先要准确掌握何为德育导师制、为何实行德育导师制及如何实行德育导师制的深刻内涵;其次要彰显德育导师制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的加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和教学与改革的互联互动等价值;最后在策略选择上应明确德育导师职责及合理确定导师、加强德育导师本职工作的培训和学习、制定对德育导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生命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中德育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德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而青少年生命教育正是这个时代的德育新课题。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德育要获得成功,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青少年的生命发展。生命教育正是为了青少年生命健康与和谐发展而进行的一项德育工作,也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善待生命,帮助青少年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德育与心理疏导的结合,促进了青少年德育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发展。青少年德育心理疏导功能具体呈现为:情感疏导方面的积极自我教育,需求疏导方面的人生价值教育,发展疏导方面的健康理想教育。促进青少年德育心理疏导功能的有效实现,可以采取三种途径:通过通畅宣泄渠道培育积极情绪,完善激励方法满足青少年需求,构建预警机制立足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将"心理弹性"与青少年品德教育相契合,创新青少年品德教育方法,是当代人才培育的有效路径。当前,我国青少年品德教育工作在教育取向、教育内容、教育重点和教育方式上尚存瑕疵。基于"心理弹性"理论,借鉴"德教为先"思想,培育德才兼备型人才,以"大德育观"为背景,统一显性德育和隐形德育,重视"三观"教育,承"困境"与"压力"之重和沟通家校联系,合力促使德育工作和谐发展,是创新青少年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心理教育热,许多心理教育活动如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陆续出现。一时间,心理教育在社会和教育部门的推动下也逐步走进了大学和中小学,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又一重要形式,对纠正我国长期以来只重视传统德育引起的部分德育误差以及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有少数教育者和学者误以为心理教育能解决学校传统德育问题或相反,从而不切实际地要求将心理教育和学校传统德育结合起来,即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相互融合。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有缺陷,它没有把握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之…  相似文献   

15.
心理疏导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疏导与道德教育各有其特点和擅长,整合二者的特色与方法,将心理疏导有机融入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专业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体谅模式、主体间性模式等是团体心理疏导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增强家庭育德功能,创设学校道德教育新情境,营造促进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确立团体心理疏导德育模式,是实现心理疏导融入道德教育的价值旨归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16.
论家庭德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德育不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也与青少年健康心理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失必然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我们应该构建良性的家庭德育模式来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份。在道德认识上,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且差异显著。在道德情感上,初中生的水平既低于小学生又低于高中生,说明初中期是青少年德育的关键期。在道德行为上,中学生水平低于小学生,而且在总体上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水平低于道德认识水平,提示加强青少年德育应根据年龄特点,在加强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应强化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8.
浅析青少年道德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青少年的心理困惑来看,许多问题都是由于人格障碍导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心理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依据,既是道德教育内化的基础,也是德育的目标。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现实生活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需求,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心理健康修养,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冲突与困惑。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在这个含义中,至少要理解三方面内容:教育者是谁?受教育者是谁,品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教育者是谁?可以是家庭、社会、国家、政党等,也可以是学校;受教育者是谁,可以是成人、普通公民、特定人群,也可以是青少年学生。品德包括哪些内容,可以是道德教育,还可以包括思想、政治、情感、心理、法律、礼仪等教育。德育的含义,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本文讨论的是中学的德育,是指中学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学德育有效性不高,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青少年获得知识,形成道德品质,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农村中学德育的现状谈起。德育虽然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摆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实际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在:①整齐划一,没有层次性,从小学到中学,德育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只是停留在表象上,没有层次性。②教育过程脱离青少年实际。把德育同政治课等同起来,只注重理论性的东西,忽视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甚至从未考虑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③注重理论宣讲,放松实际素质培养。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