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南地区的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弱,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界定.苏南地区应被划为优化开发区。苏南地区要尽快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区域。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现有开发密度、未来发展潜力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具有系统性、层次性、阶段性、针对性等特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增强区域宏观调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区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鄂州市为例,对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现有开发密度、未来发展潜力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具有系统性、层次性、阶段性、针对性等特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增强区域宏观调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区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鄂州市为例,对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原经济区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农业发展(即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在明确其主体功能区的地域范围、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给出财政、投资、土地、人口、环境、产业等各领域的政策建议,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走出一条"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基本思想.文章以黑龙江省九大主体功能区块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全国人口普查五、六普数据以及2000年、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对我省人口分布和经济产业布局状况从多角度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各主体功能区的人口与经济协调系数与协调发展系数,从不同角度揭示出我省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状况、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和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与状况,参照各功能区内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立黑龙江省人口与经济问的和谐关系,研究对于推进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2010年底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当前的财政转移支付目标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显得不匹配,建立适合我国区域政策目标实现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要想取得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加强生态建设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工作重点之一,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存在着人口急剧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和不均衡发展等尖锐问题和矛盾。严重的现实促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和速度,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战略思想。因此,在进行矿山资源开发时,需要将区域的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机理、预测其发展趋势、制定不同类型工矿区资源优化开发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规划,并进行科学管理和调控。而现代空间信息科学、测绘科学和矿业工程科技的发展,给测量工程(主要是…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制度环境,这决定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同时,有关区域发展的政策立法、管理模式、政府能力和治理结构、区域政策的公共效应以及区域民众的政治参与等政治资源都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和政治的整合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才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多年延续的是以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从根本上扭转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章不仅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而且对环境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进行计量,目的是将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到经济决策中去,即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并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目标协调起来,实现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中见物不见人的单纯经济增长,急功近利的财富聚集,扩大差距的区域分化,一时繁荣的包装和显示是肤浅发展的具体表现。造成这种“肤浅经济”的直接或主要原因是资源开发主体、时序和层次上的错位。其他资源的有效开发,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先开发,为此,惟有树立深度发展的理念,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实现以人为目的的全面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安徽经济发展状况、经济转型期变化特点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对安徽制造业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机遇进行了分析。根据地区间经济基础、资源环境、转型发展等不同特点,本着产业相对集聚、人口相对集中、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思路,划分城市联动及制造业发展、粮食能源化工发展、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等三大区域,并从战略的高度抓住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定位每个区域的主体功能。从而实现国土资源和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促进安徽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经济活动的飞速发展,对环境产生的负荷也在同步增长,同时资源的有限性更明显、更迫切地显现出来。在经历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发展阶段,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目前面临着泡沫经济崩溃后持续10年的经济停滞状态,同时承受着环境和资源的制约。鉴于此,日本政府提出“要创造出经济与环境的新关系——通过大量消耗资源来支撑的经济增长已经结束,今后的增长要靠资源循环利用来支持”。  相似文献   

15.
论循环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传统增长模式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因此必须将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代价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并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指向进行重新梳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目前,我国企业自身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产品供大于求,需求不足;技术装备落后,新增设备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大: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经济效益不佳,负债率偏高.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基础管理薄弱。由此导致了我国大量中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难以自觉地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相似文献   

17.
10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计划这一综合开发机制在8个重点领域开展了近一百个项目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互补性发展是开展次区域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激发动力;次区域各国政府加强联系扩大合作的意愿是开展次区域合作的主要驱动力。加强次区域合作,可大大缓解各方现有国土币积对规模经济的制约作用。我国参与次区域合作的对策包括: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生态发展模式;坚持以项目为主导,实行多目标协同开发。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管理水平,建立涵盖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2010年安徽省统计数据,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雷达图进行相关分析与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因素、资源因素与承载能力相关性高,经济发达程度和资源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承载力高,资源型城市承载力较低.这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主要有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城市科学工作者和经济学者。他们一方面引用国外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如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与网络开发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地域综合体理论、大推动理论、经济增长模型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到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经济区域的划分,资源开发等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丰富了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为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开辟了绿色通道。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资源作为一种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市场竞争的主体,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效益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