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8 毫秒
1.
中国文学现代部分主要讲授的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文学的发展情况。一、现代文学概述对于概述部分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春年》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和2月,在《新青年》上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中国现代文学以一九一七年发难的文学革命为开端。自此,中国古代文学终于被现代文学所取替,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把锐利的矛头直指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发出震聋发聩的战斗呼声,形式上也运用了现代文学的体式和手法,显示了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小说特征,宣告了一个崭新文学世纪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曹禺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属于当代文学的创作中,却留下了较多的遗憾。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到去世前几十年时间内只创作了3部剧本,且质量不高。本文对建国后曹禺戏剧创作的困惑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们为我们读者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向读者传递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显示出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20世纪前三、四十年中国社会的演进。  相似文献   

4.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5.
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史学形象麦石安前言前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掀起一场“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热烈反响.尔后,出现一批新的史学论著,显示着这场讨论的成果与回报。这些新论著力图改变以往文学史的庙疾,从写作内容到编写体例都作了一些有...  相似文献   

6.
最近,德国汉学家顾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的当代文学是垃圾,并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来,只有鲁迅写出了中国文学的个性。我们且不论顾彬讲话的正确与否,但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还是客观的。我所以为的个性就是鲁迅先生写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血性,写出了中国文学的男人味,写出了中国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中描绘了很多女性形象,关注女性命运的发展变迁。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所描绘的几个女性形象入手,透过女性形象性格、命运的变化,演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轨迹,体现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革命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一九七八年九月,一个W·J·F·詹纳尔的英国学者在柏林召开的一次关于中国文学的学术会议上作了题为“现代中国文学能否出现”的发言。不同于我们国内对“现代文学”的通常理解,他这里所说的文学的“现代”概念,指的是“欧洲人所谓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现代文学史撰写及现代文学评价中有意无意的以西方现代标准为参照的做法,形成了对民族文学、文化传统的价值遮蔽.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有必要讲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民族形式的合法性以及解放区文学的价值意义这样几个基本问题,以确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三十几年,但在这最壮丽最光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有才华的作家,向吉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一位已经被遗忘而不应该被遗忘的作家。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个性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那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品还主要停留在个性研究的层面上,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联系,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这个学科却不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由国家领导机关通过政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的是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的组织,是通过科学(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是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新性表现在:无"我"、无"理",而有"道"(整体性),体现了科学研究(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唐山师专学报》1994,(1):47-49
文采同志的名字,对现代文学研究界来说,已不是个陌生的名字。新时期以来,他先后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衬探》,《中国现代女作家论》、《高兰评传》等学术著作,最近又出版了《时代女性论稿》。同时在国内的报刊上,也常能见到他的论文发表。在女性文学的研究领域内,他是个有成就的学者。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填平雅俗鸿沟》首发式暨研讨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对一本书的评价,也超出了对范老师个人学术成就的评价。范老师这几年的学术成就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都摆在那里。从他文学史“多元共生”概念的提出,到现在的“填平雅俗鸿沟”,每一次他的重要著作的出版,对我们学术界都是一次冲击,我们作为后辈,都在他的这样一次次冲击下恍然大悟,感到境界又提升了一层。今天我们这个会上,严家炎老师、温儒敏老师两代现代文学学科带头人都亲自参加会议,对范老师的学术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我想这个会对我们现代文学学科的深入发展,以及整个方向都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术动态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我校中文系于今年十月上旬邀请北京大学教授王瑶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其庸来我校讲学。王瑶、冯其庸教授分别就中国现代文学和《红楼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作了学术报告,并与中文系有关教研室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了座谈。王瑶教授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论述了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碰到的几个难点、文艺运动和作家作品的关系以及如何进一步扩大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等问题。在《现代文学与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的报告中,他以大量丰富的材料,说明  相似文献   

15.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6-71
贾植芳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设思想散见于序、跋、讲稿等文献中,他的治史思想对当下的文学史写作仍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文章侧重于从现代文学的史料建设、学科性质和尊重历史的文学史书写三个方面来阐述贾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已逾“不惑”之年。我与王瑶同志之间,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有五分之三的时间,仅知其名,未见其人,只是他的著作的读者。到“四人帮”垮台,拨乱反正,我才约他为徐州师院编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写自传,但他实在谦逊,迟迟没有交稿。一直到1979年1月,教育部高教二司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学院三校的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协作编选的一套《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而召开的由二十多位教授参加的审稿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时,我才和他会面,在会议上共同发起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当时,我便重申前请,促使  相似文献   

17.
方修是马华新文学史研究的著名专家和前驱者,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成就,他最早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揭示了它的开放性,辐射力以及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的巨大影响,另外,他也收集,整理了大批中国现代作家在马华文坛的活动史料,使人们得以全面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原貌,他的研究成就,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历来只重视中国大陆的局限,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恢复了中国现代文学原本具有的开放性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无疑是创始人之一,同时他也是五四运动时期不可或缺的一位思想先行者。他倡导"自叙传"的写作方式,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本文主要从创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凸显孤独感、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以及以主人公的情感为创作主线这几个方面介绍了郁达夫《沉沦》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一、文学史研究热点透视 2005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百花争艳,硕果累累。与其它年份相比,2005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自己的特点:研究的问题相对集中,形成了几个明显的热点。尤其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U60周年”和“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两项活动,使抗战文学研究和《新青年》研究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热潮。本文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www.cnki.net)收录的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有关学术会议和论著,按照专题的形式,对2005年现代文学的研究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20.
【作家简介】他来自荒远偏僻而风景秀美的湘西,玲珑剔透的自然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了他柔顺多情的个性。他以朴实的文风、醇美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