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以蒲鲁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中的错误进行了批判,揭露了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误解,揭示了他对历史的误解以及这种误解产生的根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以蒲鲁东为代表的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这两部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847年《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写成的一部论战性著作。立足于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分析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过程中,解读出了马克思主要针对蒲鲁东颠倒地理解经济范畴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形而上学地理解辩证法的实质、唯心主义地理解社会发展动力三个方面的批判。从马克思对蒲鲁东这三个方面的批判过程中,进而可以看到《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与政治经济理论的分界点。这个分界点就是马克思不仅对自己刚刚创立的新唯物史观的验证运用和丰富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在刚刚创立的新唯物史观指导下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批判历程。因此,《哲学的贫困》也就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起点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运用已经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但是对经验事实的描述只能驳倒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不足以动摇其内在逻辑.历史唯物主义要真正超越历史唯心主义,必须说明现实历史的意义.此时的马克思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滞后,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无法从现实的物质生产中揭示出人类解放的意义,不足以彻底驳倒蒲鲁东的内在逻辑,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仍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4.
蒲鲁东和马克思的争论是马哲史上著名的一段公案。马克思与蒲鲁东从相识到关系破裂,这期间二者思想相互影响,逐渐对对方思想实质认清,直到论战的爆发,各自以《贫困的哲学》与《哲学的贫困》作为思想堡垒,针锋相对。二者的分歧究竟在哪里?解读《经济学的矛盾体系,或贫困的哲学》和《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两个文本中的思想,从哲学上理清二者分裂的关键所在,同时把握马克思此时的思想脉络,对于我们全面理解蒲鲁东和马克思的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有对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研究还有深入拓展的必要,宜在无政府主义的语境中定位蒲鲁东及其思想,并在更广阔的启蒙政治哲学和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总体语境中来理解两人的关系。马克思对蒲鲁东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批判体现在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等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和空论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立场与小资产阶级立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人类社会”与自由社会等的区分。这种定位和理解有助于把握蒲鲁东的整个思想及其基本性质,也更有助于反过来证明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从而为21世纪的人类解放道路提供原则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从批判宗教对人的异化入手,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对落后的德国社会的批判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客观历史出发的态度;最后对产生于德国社会的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完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彻底的清算,也从理论上将人的本质又重新赋予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从批判宗教对人的异化入手,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对落后的德国社会的批判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客观历史出发的态度;最后对产生于德国社会的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完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彻底的清算,也从理论上将人的本质又重新赋予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8.
《太原大学学报》2021,(3):28-36
恩格斯与蒲鲁东与其说是盟友,不如说是论敌。和马克思一样,他从哲学、经济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对蒲鲁东学说展开了全面深刻的考究和诘问。恩格斯对蒲鲁东的态度经历了从肯定到批判性否定的转变,而这缘于他逐渐成形的、批判蒲鲁东的立论根据,即透视到蒲鲁东考察社会问题内隐着的伪辩证法和唯心史观,揭露出蒲鲁东在经济学方面的拙劣造诣、形而上学的法学观和改良主义实质的革命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大体说来,《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探索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时期,是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初步建构阶段;《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基本确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特别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和冲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对社会冲突理论进行了深刻地论证,从而使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在当代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国19世纪思想家蒲鲁东写过一本书叫《贫困的哲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一种制造贫困的哲学。马克思针锋相对地写了一本书叫《哲学的贫困》,批判前书的唯心史观和改良主义思想。今天的哲学虽不再“贫困”.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似乎有些“冷酷”。  相似文献   

11.
蒲鲁东在面对人类社会的贫困问题时,在《贫困的哲学》中总结了十个方面的原因,最终将贫困的根源归结为所有权,他试图通过“构成价值”来实现平等交换,构建一个绝对平等的社会。然而,其反贫困理论却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根本缺陷:以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来推演人类社会;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机械化为简单的正题、反题、合题的公式;在摆脱贫困的现实路径中恐惧革命而崇尚“文火”。与之相反,马克思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从现实经济关系出发来分析人类社会的贫困问题,批判并解构了蒲鲁东唯心主义的经济范畴,初步阐明了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观点,指明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2.
李德顺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1):24-28,40
马克思相距14个年头先后写出的两个纲领性的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他对自己新的哲学思想的集中表述。通过对这两个文件的深入解读和思考,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和精神实质,在于它是一种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标志的全新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探索并深入研究了社会分产的理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对并化劳动理论的扬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分工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将被消灭,人们各自的自主活动将充分地凸显出来,从而达到从必然向自由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努力都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超越市民社会及其典型形态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反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哲学,从国家“下沉”到市民社会,主张从市民社会出发揭示市民社会的真实面目以及与国家的关系,进而把握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寻求超越市民社会的力量、途径与策略;在把视角降落到市民社会,以及发现了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缺陷后,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剖析和超越市民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上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病理学诊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矛盾,阐释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命运;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超越的革命路径,为人类从市民社会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著作,本文将就学界对这一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介绍和研究状况做一回顾,并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两文本为参照,就学界对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做一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16.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探讨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的研究过程,揭示了劳动的两个本质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对于准确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精读了衣俊卿教授的《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后,从如下方面讨论了斯大林主义与东欧人道主义化的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斯大林化”时代“斯大林主义”的“要害”和“恶果”;(2)斯大林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全面异化”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之的“人道主义批判”;(3)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哲学”,绝非“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4)“回到青年马克思”,为实现“国际人道主义”和“自由人联合体”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探讨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的研究过程,揭示了劳动的两个本质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对于准确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基础是以大工业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社会,近代对这个社会真正作出科学理解的是经济学,新哲学以经济学为基础实现二者的内在同一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蒲鲁东是第一个自觉地将哲学经济学化、经济学哲学化努力的思想家,他对马克思实现哲学的经济学转向具有重要启示和推动力。哲学和经济学的内在融合构成马克思真正实现总体性全方位的理论革命的基础。马克思哲学就是经济哲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四种形式表示存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从形成史角度看,青年恩格斯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1859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书评是起点,往后的思想进程情势大变,恩格斯的主观愿望是在捍卫、阐释和宣传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的哲学体系,即后人命名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恩格斯逝世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进而演化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哲学体系则是被忽略,消失于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黑洞之中,原因是没有表示存在的理论逻辑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