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降低了工作成效。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一般是在社会支持不良的情况下,由不切实际的社会期望、过高的职业和角色压力以及较低的工作自由度引起的。因此,只有全社会形成对教师职业的合理期待,提高教师管理参与度,提升教师素质,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积极作用,才能有效地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2.
针对地方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背景、发生机理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提出了地方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三个表现:工作缺乏积极性,承受众多压力,职业倦怠较重。四个产生原因是:更新知识的压力,承担家庭责任义务的压力,个人事业发展带来的压力,日常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四种应对策略是:建立积极有效激励机制,多方面给予教师社会支持,定期开展心理保健活动,做好自我心理调整工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出。为了培养出各类人才,各国都加大了教育的投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高校教师往往具有很大的压力。本文就如何缓解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提出了几点对策,旨在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创新继续教育模式,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大,社会支持少,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会降低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其厌生、厌教现象增多,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创新现有的继续教育的模式,满足高校教师的精神需要,帮助高校教师取得成功.创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应该做到:创新继续教育的目标,创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创新继续教育的形式,创新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继续教育的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师发展作为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现今的高校发展中愈发受到关注。而高校教师发展的支持机构作为保障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组织,在现今的高校、社会中也得到日益的发展壮大。文章通过对日本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支持机构的网站调研,分析日本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支持机构的层次、理念、活动形式等情况,以期提出对我国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支持机构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发展状况和特点,为改善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状态提供客观依据。结果表明部分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水平处于中度程度,女性教师压力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职业倦怠、工作压力的现状,采用总体工作幸福感量表、Maslach倦怠量表和教师职业压力量表对271名在职教师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目前高校教师总体工作幸福感不强,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高校教师的工作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呈负相关性,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呈正相关性,而且正负相关性都较强。通过进一步归因分析之后,进而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我国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对全国36所高校1 206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参与程度总体偏低;教师社会服务参与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和年龄)、个人工作特征(任教学科、职称和人才称号)和组织特征(院校类别和层次)上存在差异;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动机、能力、工作职责认知和感知到的组织支持会对不同类型的社会服务参与产生影响。为此,教师需自觉加强参与社会服务的思想觉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合理安排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耦合发展路径;高校需完善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制度化规范;政府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进行施测,在描述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社会支持对于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的积极作用。结果发现,重点高校教师存在较严重的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工作家庭冲突是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源;社会支持在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国8812名本科高校教师的调查数据,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框架分析环境支持对教学投入的影响,检验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对环境支持影响教学投入关系的单独和联合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环境支持显著正向预测教学投入;(2)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分别负向调节环境支持与教学投入的关系;(3)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联合调节环境支持与教学投入的关系。无论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高低如何,环境支持都是预测教学投入的主要因素。在相同环境支持下,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同低或同高的教师对教学的投入都高于两种压力一高一低的教师。研究结果揭示了环境支持和压力对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的复杂影响机制,支持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为提升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投入提供了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1.
高校辅导员与高校教师有着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是高校教师中具有特殊身份的特殊群体,会产生来自社会、组织、职业等方面的种种压力。高校组织应加大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协助辅导员提高自身压力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长期的职业压力所积累而形成的紧张心理状态。除教师的自我因素外,其形成主要包括社会原因、组织原因和职业原因。因此,通过改革教师队伍的组织和管理、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机制,以及加强教师自身的自我调节等措施,帮助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根源在于社会,包括:社会的深刻变化和社会对知识的需求、社会的信息化、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望、教育系统的改革、高校教师的多重社会角色、教师自身职业的不断社会化等。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师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中,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来自于自我认知、工作能力、人际交往、高等教育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及社会的期望和要求等六个方面,可从社会、学校和个人角度进行相应的调适。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是教学运作和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实践专业人员,如何强化其职业发展和学术产出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与此同时,新管理主义和学术资本主义在高校组织管理体制中的渗透、社会环境与科学技术的急速变迁,高校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院校组织内部的一系列变化,导致高校教师处于高度压力之下。本研究利用2007北京市高校教师调查数据,尝试从组织环境与个体特质两个层面,揭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与影响因素,探讨过度压力对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所形成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1)高校教师面临不同层次的教学、科研和经济压力。在教师职业生涯轨迹中,40岁以下为高压期,41~55岁为缓压期,56岁以后为低压期。(2)高校扩招、高校内部绩效评估机制的实施和教师的婚姻状态、薪酬水平、工作负荷、发展定位、职称等成为引发高校教师压力的重要因素。(3)压力的膨胀不仅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学术产出,相反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我国高校教师遭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职业压力。其压力主要来源于过高的社会期望和要求、教育改革带来的冲击、工资福利待遇偏低、不良的人际关系、教师自我发展要求和自我期望值过高等。因此,必须联系高等学校和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特点,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压力。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有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自身的不适应压力、健康压力,应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着手去调节。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会影响和谐校园构建,会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从建立合理教师评价机制、教师调节、建立多样化交流平台等方面改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对部分高校教师的的工作压力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高校教师群体中的压力状况、类型和特点,为改善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依据。采用《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部分高校教师职业压力进行调查分析。本地区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平均处于中度压力水平,不同职称、年龄和学历的教师所承受的压力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调查384名珠三角地区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中,感受职业压力中度以上的占78.12%;压力来源主要是科研压力、生活保障和职业声望,其次是职业发展和体制改革;60.8%的教师表示职业压力已对自己心理、生理和行为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国际竞争、社会转型和高校改革给高校教师的压力值得关注,排行榜首的科研压力问题呼唤高校健全考核评估制度,青年教师的全方位压力需要社会和学校的人文关怀,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负面影响问题需多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面临着比较大的职业压力。缓解职业压力需要分析压力的来源,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都是影响教师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只有学校和教师个人都做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做到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