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诗教学,介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非常重要,这对于学生理解古诗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简介作者”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为最佳呢?笔者不禁想起了曾经阅读过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江雪》的案例。王老师先带领学生读懂了《江雪》的诗文内容。这时,有学生质疑……  相似文献   

2.
在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指导下,根据教材文本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实现教材文本与课外资源的有效互动,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视点。然而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时髦,片面、肤浅、狭隘地开发课程资源,导致舍本逐末,异化、背离了课外资源开发的价值目标,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以古诗《示儿》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先引导学生读一遍《示儿》,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思考、理解古诗意思。集体交流后,进入以下拓展、延伸阶段:1.师出示《题临江邸》,简介诗的历史背景。学生诵读古诗。2.师出示宋朝历史版图,介绍历史:当年的皇帝为了贪图享受…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苏轼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是怎么回事? 答:毛主席在1941年作的《关于农村调查》的重要讲话中有一段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见《红旗》杂志1979年第1期,第5页)"八面受敌"一词见于苏轼(东坡):《又答王庠书》(载《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六  相似文献   

4.
一、揭题导读,渗透学法(一)轻松背诗。1.出题背诗。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好不好?(1)出示诗题《赠汪伦》,学生背诵。(2)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2.提高难度。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那就更厉害了,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1)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2)先个别背,再集体诵读。(3)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二)寻找规律。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2.师: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 ,作者凭借柳树赞美了春天 ,赞美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诗作清新自然 ,通俗易懂。教学中 ,我们舍弃了逐词逐句的讲解分析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与效果。一、初步感知1.简介作者后 ,板书课题 ,由题发问 :“咏”是什么意思 ?“咏柳”怎样理解 ?(课前布置了预习 ,就要检查 ,强化习惯的养成。诗题是全诗的概括 ,抓住了诗题就可以了解全诗主要内容。)2 .听老师范读全诗后学生自读古诗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3 .指名朗读 ,强调读出古诗的韵律来。(充分地读 ,自由地读 ,在读中咬准字音 ,识记字…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案例与策略解析]一、一比送别诗,提炼相同点1.出示古诗背诵单元目录,锁定学习内容。2.指导学生读正确整首古诗,并读出一定的节奏。3.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诗,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并随机出示:《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4.讨论并发现送别诗的共同点:送什么人、怎么送、到哪里去、看到什么景物、抒发诗人的什么情感。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送别诗的一般特点:送别诗一般都包括人、景、情,并附以板书。6.聚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1)指导学生联系课题、作者,明确送别的人物。(2)出示前两句诗,抓住"夜"  相似文献   

7.
大纲明确指出低年级的古诗教学 ,重点应放在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上 ,在理解上不提要求。针对这点 ,我认为在教学古诗时 ,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和背 ,才能使学生快懂乐学 ,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用心感受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古诗《草》时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1.出示小草实物图 ,问 :这是大家都经常见的小草 ,你们知道小草的生长特点是怎样的吗 ?学习一首古诗以后你们就知道了。2 .揭题 ,板书 ,齐读 ,简介作者白居易。3 .口述学习任务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草》。二、初读课文 ,感受意…  相似文献   

8.
古诗教学,介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非常重要,这对于学生理解古诗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简介作者"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为最佳呢?笔者不禁想起了曾经阅读过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  相似文献   

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题西林壁》富有哲理地道出了观察视角的不同,观察结果会迥异,教学亦然.在黄平英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总能看到她用新的视角观察教材、观察学生,她立足数学课堂,放眼生活大课堂,以全新的教学演绎,给学生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0.
王慧 《教育文汇》2010,(5):37-37
前段时间,我参加市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张珍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张老师结合本课内容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语文学科资源,创设情境,巧妙导入,一下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上课伊始,张老师出示了北宋诗人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11.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有论者解作"二十四联”,以否定传统谓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通检《苏东坡全集》,其诗题中另有"作诗二十四韵”一例,与上面书跋语中的宾语结构关系不同,意义因之有别:诗题中"二十四韵”无修饰语,指一首诗的韵脚数,当解作"二十四个韵脚”(即"二十四联”);而书跋中"二十四韵”,前有定语"其诗”,与后面"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在意义上有关系,当解作"二十四首诗”,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12.
苏轼到湖州,据《苏东坡集》(七集)诗文所载,参以其他资料,算起来,不下五次.第一次,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熙宁四年十一月,苏武通判杭州.次年十二月,受转运司差遣,赴湖相度堤岸利害.这在《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画鱼歌》、《吴中田妇叹》、《和邵同年戏赠票收秀才三首》、《游道场山何山》、《赠孙莘老七绝》等诗及《墨妙亭记》中均有所反映.据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记载,在赴湖后,“是岁又作送杜子方诗,及腊月游孤山访惠思二僧有诗”.从行文来看,似乎苏轼于“腊月”即返杭.但在《苏东坡集·前集》卷四和王十朋撰《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  相似文献   

13.
沈丽娜 《江西教育》2006,(12):39-40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在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和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程式化倾向。课标提倡“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活动视为宽松愉悦的“读诗交流会”,提供充裕的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老师、文本、作者、生活等多维度的对话互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教学过程:一、复习激情,穿针引线1.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元日》这首诗,谁来背一背?(生饱含喜庆的语气来背)老师从你的背诵中感受到了喜庆、吉祥与热闹。这也是作者在写这首诗时候的心情。诗,其实就是一种心情。我们可…  相似文献   

14.
一、以"境"唤起学习兴趣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走近文本.如在教学古诗<山行>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每句诗中表现的各种不同色彩,然后边交流每句诗边逐句用投影出示诗句所表现的情境,叠合成一幅深秋山间美图.  相似文献   

15.
一、苏学士错续菊花诗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故后人经常称之为苏东坡。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苏东坡续错王安石诗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却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相似文献   

16.
作者主要阐述自己对苏轼《题西林壁》的解读过程.以及在教学中采用与李白《望庐山瀑布》、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对照”教学,提出应让课堂成为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使学生获得精神觉醒,在感受和表达中得到思想与情感的升华的过程,即“解读文本”、“超越文本”.最终学生成就了“以点带面”式教学模式,“以点带面”式教学模式也引导着学生,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7.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学生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认为根据具体诗文可进行“四部曲”教学: (一)知诗人、解诗题。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有的诗题直接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独坐敬亭山》等。教学时可提供作者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体会诗歌的意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有节奏地朗读古诗。2.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3.运用想象画面、对比互补等方式体悟古诗的意境,走进古诗,走近陆游,体会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读题质疑,初读感知1.出示诗题,关注停顿从诗题中我们能读出时间、地点和事件。2.自由读诗,初读感知  相似文献   

19.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时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优美的情境无疑对学生的古诗阅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文本的鉴赏和感悟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对文本中所蕴含意境理解、把握和再现,教者在课前教学设计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环节.如何进行古诗教学的情境创设呢?  相似文献   

20.
古诗“译”画是我校近二年来实施拓展型课程开展“学古诗、画古诗”活动中总结出的新方法。课堂内,我们尝试着诗画结合,美术和语文学科教学整合;课堂外,我们给学生创设拓展的空间和探索实践的平台。这种方法既帮助了学生理解诗中含义、作者的情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绘画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