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目前,国际上把上网成瘾称为“互联网成瘾症”。专家认为;从健康角度看,一旦上网成瘾,则与沉湎于赌博、吸毒等恶习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据统计,目前有62%的大学生经常在网上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网大学生有6%患有“互联网成瘾症”。其中多迷恋于网上游戏、聊天交友等。他们生活在虚拟世界不能自拔,造成了学业危机、身体憔悴、交往障碍、情感障碍、兴趣单一等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预防“互联网成瘾症”,首先要加强校内网络管理,  相似文献   

2.
当前,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网吧、家庭电脑数量的增多,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学生上网的机会日渐增多,有少数学生已上网成瘾,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更有甚者,由于经常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已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针对上网成瘾症,可以采用“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3.
周儒 《广西教育》2013,(18):1-1
近日,一份《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报告称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超六成10岁以前“触网”。同时,另一则新闻则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英国年龄最小的平板电脑成瘾症患者,仅仅4岁。  相似文献   

4.
论文摘编     
《“互联网成瘾症”的影响与预防对策》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王华邮编 :710072)目前 ,国际上把上网成瘾称为“互联网成瘾症”。专家认为 ;从健康角度看 ,一旦上网成瘾 ,则与沉湎于赌博、吸毒等恶习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据统计 ,目前有62%的大学生经常在网上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上网大学生有6 %患有“互联网成瘾症”。其中多迷恋于网上游戏、聊天交友等。他们生活在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造成了学业危机、身体憔悴、交往障碍、情感障碍、兴趣单一等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预防“互联网成瘾症” ,首先要加强校内网络管理 ,要落实网络实名注册…  相似文献   

5.
何谓“网络成瘾症”?据美国纽约一位神经科医师1995年提出的定义,是指“过度使用网络而在幸福感上有所欠缺”的一种网络综合症。由于“网络成瘾症”近两年蔓延之势迅速,专家发现,使用网络的民众一旦患上这一症状,就会难以自拔。为了达到自测和自我预防的目的,下面根据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设定的8项检测标准,同学们自己检测一下,看看自己是否患上了“网络成瘾症”。1.如果有一段时间不上网,你是否就会变得明显地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甚至做梦也是关于互联网?是(摇)摇摇否(摇)2.你是否原打算只上网15分钟,…  相似文献   

6.
一、大学生触网心理透视 1.从众心理。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精彩的网络世界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走进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今天你e了没有?”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口头禅,上网“冲浪”是他们的“新宠”。因为“同学都上网,所以我也要上网,否则就是落伍,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上网比例逐渐增加,网络成瘾症也走近了青少年.主要分析网络成瘾症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如何应对网络成瘾症.  相似文献   

8.
采用调查(走访)、壹阅文献资料等方式了解中小学生上网现象、“恋网”的原因以及调适“恋网”心理障碍的方法。结果显示,上网的中小学生95%以上的是在网上打游戏,另有5%左右是在网上聊天和看电影、网络小说。分析了导致中小学生形成“恋网”心理的七个方面原因,探讨了中小学生“恋网”心理的“五大”特征,提出了调适“恋网”心理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阵“上网”之风席卷大江南北后,人们很快意识到中学生“上网”带来的诸多弊端。一是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诱发的系列心理问题;二是“上网”带来的经济问题而引发的道德问题;三是“上网”造成中学生身心损伤;四是“上网”造成中学生学业荒废。以上问题又往往综合产生。2001年1月13日,乌鲁木齐某校学生小龙在家偷拿3900元钱后,坐出租车到35公里以外的昌吉市,在某网吧玩电脑游戏,并在网吧的沙发上留宿22天,偷拿的钱被挥霍一空,后被好心青年送回家中。同年2月27日浙江电视台以“少年网迷…  相似文献   

10.
网络成瘾症的基本特征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网络文化和网络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症的心理特性、类型和发生机理进行了探索,提出应该从小学开始进行网络文化的教育,加强网络立法和调动社会力量进行综合防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项网络成瘾症的防治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生社会网络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网络资本;二是以贫困生本人为中心的社会网络资本。教育是高校贫困生提升其社会网络资本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贫困生不断对自己的社会网络资本进行拓展与重构:一是扩大原有的社会网络;二是建立新的社会网络。新的社会网络资本的建立对高校贫困生职业地位获得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社会网与社会资本的定义存在明显差异,不利于学术的交流与对话。社会网分析侧重于微观社会网络以及关系的功能,社会资本则是社会网分析宏观转向的结果,侧重于分析中观或宏观层次的社会结构。充分发挥社会网分析架构宏观与微观的优势,要充实微观社会网络研究,将网络的形式分析与网路内流动的资源结合。  相似文献   

13.
辩证地对社会网络进行功能定位,以中国社会关系网运作对个体行动产生的限制为例分析社会网络结构。社会网络的结构观是一种在动态中谋求个人的理性选择与集体网的制约间建立沟通桥梁的互动过程。一方面个人在社会网中游刃有余地发挥个体能动性;另一方面个体又是嵌入社会结构中的,个人的自由余地受到人际关系网的制约,呈现一种"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可以利用社会网络的"桥"应对网络结构对个体的限制,在多重的网络关系中展现个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青少年线上积极自我呈现、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在自恋人格与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关系间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自恋人格问卷、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评估问卷、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问卷和社交网络使用强度问卷对180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自恋人格、线上积极自我呈现和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均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2)自恋人格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通过三条中介效应实现:线上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效应、社交网络使用强度的中介效应,以及线上积极自我呈现与社交网络使用强度的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的缺失是造成女性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贫困女性的社会资本的特点是社会网络规模相对狭小、社会网络差异小、社会资本存量匮乏、初始位置低。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对贫困女性的反贫困治理需从三方面着手,即:提高贫困女性的社会地位;扩大贫困女性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加贫困女性的社会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6.
社交网络具有真实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以社交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思政工作向"主体—主体"结构转型,弱化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的功利思想;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交际障碍、网络成瘾以及信息封闭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到积极深入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中培养意见领袖,掌握社交网络话语权,从而主导社交网络中的大学生交往行为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网络所带来了的问题的关注。本文主要从网络婚姻的现状入手,着重讨论不同人群对网络婚姻的不同看法,以及网络婚姻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最后探究网络婚姻产生的根源及其实质。只期从网络婚姻引起的社会反响之中,发现些许问题和它可能带来的社会整合与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8.
社交网站是帮助用户建立社交关系的一种新型社交媒体,由于具有社交真实化、关系价值化、活动圈子化、传播病毒化、空间个性化等媒体特性,它目前成为了互联网上一个重要的知识扩散互联网。本文在对知识扩散概念理解,以及对知识扩散机制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基于社交网络和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对社交网站中知识扩散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从网络结构、人际关系、个体认知三个维度归纳和论证了影响社交网站中知识扩散的七个因素,分别是网络连结、网络形态、信任、合作、互惠、专业能力、价值观念,这对于基于社交网站媒介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也为通过进一步量化研究社交网站的知识扩散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探讨社会网络嵌入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采用社会网络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威廉斯创造倾向测评量表、创业意向量表对大一到大四360名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1)社会网络嵌入与核心自我评价、创造倾向和大学生创业意向呈显著正相关;(2)社会网络嵌入显著正向预测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reviews studies which apply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ransfer of training. The theory behind social networks focuses on the interpersonal mechanisms and social structures that exist among interacting units such as people within an organization. A premise of this perspective is that individual’s behaviors and outcome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how that individual is tied into the larger web of social connections. With regard to transfer of train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social networks as a perspective can buil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ow social support aids in transfer of training.Three groups of studies using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are identified. A first group questions the role of the social network within the organisation for transfer of training. A second group of studies includes the network outside the organisation, hereby stretching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social support. A third group of studies sees the social network as an important outcome of itself. Through these studies,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for transfer of training research is identified and implications can be indic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