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格局的大调整。虽然“双减”政策内容聚焦于学校和学生,但是政策的落地离不开家长的协同配合。良好的家校协同共育体系和机制是落实好“双减”政策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在对10 185名义务教育学段公立中小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基于家长视角的当前“双减”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双减”后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提升、良好家庭教育生态的营造和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几方面提出了持续深入落实“双减”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家长参与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家长主义为考察家长参与提供了理论视角。家长是“双减”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家长响应对政策实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川渝地区21位家长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家长对“双减”政策判断、态度、效果的认知存在较大分歧,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的行为与政策期望有差距,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期待较多,对政府的诉求相对较少。为促进家长对“双减”的响应,应弥合认知分歧,达成普遍共识;加强家长教育,提升参与能力;回应家长关切,完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3.
家长教育焦虑已成为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的效果。目前,学业负担和培训负担并未让家长教育焦虑得到实质性缓解,究其根本,教育生态失衡、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知受限、学校育人水平参差不齐都是家长产生教育焦虑的主要成因。通过环境熏陶、机构指导、学校深耕等策略,重塑教育生态结构,回归教书育人本质,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缓解家长教育焦虑,推动“双减”政策卓有成效开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社会场域理论为基础比较“双减”背景下家长和学生教育焦虑的感知变化,采用半结构访谈对32对家长与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双减”政策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减少家长家庭教育投入,但家长的教育焦虑来源发生变化,甚至有家长感到更焦虑。家长和学生教育焦虑交织的主要根源是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需要政府为教育优质资源分配建立科学、公平的机制,需要学校与社会、家长协同合作,推进政策施行,从而减轻教育焦虑。  相似文献   

5.
“双减”政策下家长教育焦虑的发生方式存在个体差异性,通过访谈对政策了解程度、学历背景不同的家长,可以从中窥探其在“双减”政策冲击下衍生的焦虑,进而深入剖析其教育焦虑的发生方式。研究发现,家长教育焦虑可以分为原生性教育焦虑和继生性教育焦虑。原生性教育焦虑根植于家长教育经历、经验背景与过往教育实践,在“双减”政策实施下得以显现。继生性教育焦虑与政策执行相伴而生且反映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未来应立足具体,通过回应目标群体的利益诉求、凝聚多方共识等最大化缓解家长教育焦虑。  相似文献   

6.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如何落实好"双减"并形成多方联动育人机制,成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的课题。笔者结合本校实践,从学校、教师和家长三个层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学校层面:做好把关定向,发挥引领作用首先,学校要做好落实"双减"政策的导向引领工作,把"双减"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相结合,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短视行为,以此为前提,科学设计学校"双减"工作方案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双减”政策颁布后,家长教育焦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但部分家长仍感焦虑,主要表现为学业焦虑、家教焦虑与分流焦虑。追根溯源,家长教育焦虑主要受家长自身与家校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双减”背景下家长教育焦虑的化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素养与能力;促进家校合作,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实现减负不减质;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双减”政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家长的“双减”政策认知是政策实施顺利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20位城市中小学生家长进行深度访谈,经编码分析后发现,城市家长“双减”政策认知存在偏差,满意度较低,且教育焦虑扩散蔓延,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行为反应问题。上述认知问题可归因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个层面。应对这些问题,首先,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淡化功利性教育目标;其次,深化普职融通的人才培养改革;最后,提升家校沟通质量,厚植家校共育文化。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亟待解决,新时期出台的“双减”政策是我国针对基础教育中多年存在的顽疾打出的一记重拳,“双减”政策的逻辑体现在回归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反对内卷化竞争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双减”政策在直指教育顽疾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一是教育公平面临压力,二是标本兼治尚待努力,三是政策落实有待加强,四是家长因对政策不解而形成新的焦虑。为顺利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应在战略层面做到保障公平性条件、促进教育公共性构建;在主体层面做到多方协同合作,齐抓共管推进政策落地;在制度层面做到认清“标”与“本”,实现“标”“本”兼治;在路径层面做到积极探索,为落实政策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家长是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是“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一环。本研究采取Python爬虫技术抓取“家长帮”论坛中的讨论内容,利用扎根理论对其进行逐级编码,提炼相关范畴并建立隶属关系,从作业减负和校外培训减负两个方面探究“双减”政策效能家长感知路径。研究发现:对于作业减负家长存在复杂的矛盾心理,导致新老问题交织,并基于不同价值判断采取积极或消极的作业干预策略;对于校外培训减负,家长观念迥然但各具清晰的“故事线”。为了联合家长力量促进“双减”政策效能发挥,需要构建平等沟通平台,倾听家长心声,纾解教育困扰;构筑家长共同体,实现教育主体之间制衡,提升家长教育参与质量;多措并举,提升学校教育水平,重塑家长信任。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提出后,各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时,应对“减负增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该政策的落实也为家长、学校、教师与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景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除了要缓解学生压力和缩减家长监督时间,更要禁止学生在节假日休息期间参与各种课外辅导班。由此可见,这一系列的相关文件最终目的是让学校拿回教育主阵地,并且学校也要做到辅助学生减轻课业压力和提高学习成效。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双减”政策下,艺术教育生命力发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双减”是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善治之举。本研究借助柯克·爱默生的公共政策实施协同治理综合分析框架,构建“双减”政策有效实施的协同治理分析框架来探究其有效实施的逻辑、困境与路径。政策实施需学校、家庭与校外培训机构协作动态的驱动力,政府与学校协同治理制度的成长力,政府与社会系统情境的生命力。从政策实施看,虽已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协作动态输出的执行动力偏弱、协同制度供给的持续能量偏少、系统情境构建的实效稳态较差的问题。为此,推动“双减”政策有效实施需激发协作动态活力以提升多元协同动力,健全协同制度以驱动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再造系统情境以重塑基础教育发展生态,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丁亚平 《江西教育》2023,(23):16-17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和贯彻实施,部分家长在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时感到焦虑和不适应。针对家长的这种焦虑心态,本文提出了“双知”的应对策略:从知“己”的角度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家长自身的认知水平;从知“彼”的角度出发,让家长有更多机会了解课堂、参与课堂,提升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4.
学生家庭反应是影响“双减”政策实施的关键因素。基于对四川省3个市5所学校的148位乡村学生家长的调查发现,当前乡村学生家长群体对于“双减”政策的反应多样,学生家庭反应对于学校减负工作的实施、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公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推动“双减”政策在乡村地区有效落实,需要以乡村学校为主导,多路径寻求家校共育,推动“双减”政策落实;优化学校各级管理,提升“双减”实效。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的落实需要家校合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双减”的紧迫性,坚信“双减”内外兼治能够推动“减负”目标的实现。学校要正视家长的困惑,明确指出效用假象,并引导家长正确理解“双减”政策。学校要积极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服务家长落实“双减”政策。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提升农村学校“双减”质效?根据对农村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展调查问卷,并实地走访、深入研究和开展系列探索实践,我们认为,推动“双减”政策在农村学校落实落地,必须做到以下“三个一”。一、连成质量提升“一条心”“双减”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实“双减”政策的根本是向课堂要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从“学习时代”与文化再生产视角对内卷的产生逻辑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是社会分化导致教育内卷的心理反映与行为表征。其致因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在宏观上,源于职业教育价值尚未得到家长的认同;在中观上,是“双减”政策下参考群体内的结构性竞争的结果 ;在微观上,是由于家长教育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消解,不仅是国家教育政策的目标导向,而且需要扭转“唯学历论”的社会风气,认同职业教育价值;家长应坚持具有独特个性的家庭教育目标,拒绝同辈群体标准化;学校应勇担责任,提升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相似文献   

18.
“双减”聚焦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和要求,努力适应国际人才竞争、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素质教育体系。“双减”是一项系统改革,涉及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政府等教育系统内部与教育系统外部相关主体和要素的价值需求、利益关联等。“双减”改革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家长的教育短视焦虑、教师的减负提质实效、学校的教育服务供给、社会的教育改革期望、政府的监管推进机制等客观存在实践困点,彰显出“双减”的艰巨性、必要性和长期性。深化“双减”改革应进一步统一认识,增强“双减”内动力;深化系统改革,营造“双减”大环境;强化家庭教育,凝聚家校协同合力;健全配套机制,保障学生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9.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为探讨复杂矛盾提供了方法论。“双减”是促进教育公平、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政策,“双减”政策执行中存在着七对辩证矛盾,通过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政策顶层设计,营造全面发展教育生态;形成学校改进的中国范式,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大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智慧教育督导;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解决对策,以实现“双减”政策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旨在重构教育教学新格局,呼唤学校教育大变革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乡村学校教育应结合实际,主动求变,科学应变,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