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毅 《中国文化》2013,(2):53-63
童书业对《左传》的研究,无疑是现代《左传》研究中最富有价值和启发性的部分。在他的研究中,对古史传说的考证占有相当的比重(若将《春秋左传研究》与《春秋左传札记》合而观之,约占两书全部篇幅的十分之一),内容覆盖三皇五帝直至夏、商两代,下与西周的历史考证相衔接。从这部分卓越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左传》所载古史材料的学术价值,也不难看出童先生对其价值的了解和重视。但是,如果通读《春秋左传研究》及《春秋左传札记》,难免会觉得,他对这些古史材料的态度,略存一丝矛盾。在《春秋左传札记》"春秋时之学问"条,他谈到当时典籍之稀少:  相似文献   

2.
考古学研究与“夏商周断代工程”李伯谦关于夏、商、周年代的研究,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长期处在迷茫之中。直到本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使我国古史研究开始跳出狭小的文献考证的圈子,才开拓了广阔的新领域。特别是新...  相似文献   

3.
清儒谭沄精通舆地,撰有《国语释地》三卷,专释《国语》所涉八语历史源流、地名沿革及山川水道变迁。其考证方法以征引旧说、辨方析理为主,并将梳理古今地名沿革作为重点,承继和发展了前贤学者在《国语》地理方面的考释成果,对《国语》韦注有一定的补阙之功。  相似文献   

4.
清代《庄子》考证是庄学史上的重要内容。其考证材料非常丰富,考证成就十分突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成就主要表现在:考证内容量大面广、形式多样;考证方法新颖灵活、科学合理;考证程度巨细无遗、细致深入。其中虽也出现了某些不足,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40年代,民国学人大规模地讨论中国文化起源问题,涵盖了有关中国传说古史的论辩、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起源、中国文化多地起源等领域。在推广中国文化起源研究的过程中,民国期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表现为:学者办刊,引领学术发展;运用多种传播方式,以论辩推动研究深入;及时刊发,加快传播速度等。民国期刊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和拓展,还促进了科学史观在中国文化起源研究领域的广泛运用,推广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但不少民国期刊存续时间过短,对于中国文化起源研究的传播往往昙花一现,没能为推动本领域的学术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中国民间祭祀求雨舞蹈商羊舞研究的日益深入,对商羊鸟的生物种类以及艺术形象的考证和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代到底有没有商羊鸟这一物种,如果有的话它的形状及习性如何,它和祭祀求雨的仪式到底是什么关系?商羊鸟是雨神,还是雨应、雨祥?进一步考证、梳理、研究中国历代古典文献典籍记载,破解商羊鸟的生物种类及艺术之谜,对于研究商羊舞在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的起源、发展及流变,以及推动中国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学学术研究,若从其基础上看,可以说就是学资料的研究。因为自古以来,我们的学研究就是建立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的。这种学术传统,最初来自我国古代的训诂、校勘和资料搜集中的考据方法,它早在汉初人缀辑编《尔雅》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后来这种方法又逐渐进入了学研究领域。这种重在资料考据的学术研究方法在清代乾隆、嘉庆时进入了鼎盛时期,乾嘉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考据方法获得了在学术研究中的基础和正宗地位。所以清代姚鼐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章、考证三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显然,这里所说的义理、章和考证都关涉着学术研究中的资料与方法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考证是搜集资料、辨别资料的一种方法;义理是在搜集、考辨资料的基础上,对可信的资料进行整合和条理发明;而章则意味着形成学术成果的论、作的采。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我们的学术传统中,资料研究是一切学术研究赖以展开的基础,而考据则是所有学术方法中最为根本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不少先哲前贤着力探求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古史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提出,也是近代以来学界实行的重要历史研究方法之一。徐中舒先生在继承这种研究方法的同时,对这一研究方法做出了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古史三重证"的观点,并使用多学科、多途径知识和资料进行研究,实是一种综合研究法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9.
向野 《中华文化论坛》2023,(4):145-159+191
自20世纪疑古运动兴起以来,围绕古蜀历史的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古史辨派带来的挑战进行了回应,其中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尽合理之处。本文就学者对“古史辨”的回应进行了梳理,取其有代表性的论述,从方法上加以探讨。最终,经由对学术史的回顾,提出古蜀历史的重建,离不开对材料的主观诠释;学者应继承“古史辨”的成果,充分利用新材料,从而继续推进古蜀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识别和交往,赋予一定地理位置个体实体而共同约定的名称.研究一个地区的地名出现和变化,可以对该地区历史和社会演变有所了解,对促进地区发展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作为滇西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下关,对地名研究远远不够.笔者生于下关,长于下关,对下关地名历史掌故略知一、二,其中不乏有一些奇闻趣事.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要吸取人类以往的全部文化──在"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胡绳顾颉刚先生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开始从事学术活动,他孜孜不倦地工作,直到他逝世的1980年。他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学者、历史学家,在古史考订、古文献考订、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12.
刘咸炘继承考信求实的传统,又受民俗学影响,关注史事传说的传播衍化,与近代疑古思潮产生了交集。但他的精气鬼神信仰与富于进化色彩的近代神话观念相冲突;他区分史流、小说,强调古史简册与儒家经典一脉相承、理性征实的特质,淡化了儒家重塑古史的问题;他采用传统的理性化思路解释远古传说,带有较强的保守倾向。他在古史研究领域有选择地吸收考古学、民族学成果,借以维护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未能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互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宋祁是北宋初年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文学作品语言生动、颇具个性;与欧阳修合撰的《新唐书》为二十五史之一,较《旧唐书》亦各有特色。对其早年交游进行考证、梳理,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学角度来看,对推动宋祁研究、丰富和补充中古文、史学研究都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1979年至1986年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苏州地名普查结束后,成立了苏州市地名委员会,下设地名办公室,办公地点在苏州市民政局内。笔者参与了2014年7月以来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从事的也是苏州市姑苏区地名普查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证嘉靖《汉阳府志》和万历《汉阳府志》中"上零残"和"下零残"地名的来历,并与《海内孤本明万历〈汉阳府志〉点校心得》关于"零残"并非地名的观点进行商榷。指出"零残湖"是因生态环境变化,大湖变为零星小湖,而被当时当地人赋予的名称。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成都"的得名,历来有多种说法。本文通过对《山海经》等古史文献的研究,论述了岷山即古史传说中上帝及众神所居的"圣山"昆仑山(海内昆仑山)。昆仑山分三成(层、级),又名成山。"成都"得名源于"成山之顶的上帝下都",即天庭、天堂。成山下包括成都平原在内的"都广之野",为和谐欢乐的人间乐园。"成都"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即"天堂.圣山.乐园",是远远高于"伊甸园"、"香格里拉"的文化概念。开明氏五世蜀王迁都,为标榜蜀国上应天命,借用天堂之名作为新都城之名。  相似文献   

17.
国学运动在重庆时期的发展有外部的特殊的政治与文化的背景,而国学运动的内部亦有新的性质的变化,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研究方法是传统的考据学与科学方法的结合。研究方法的细密和精确,研究的问题的现实借鉴意义,是国学运动在重庆时期的较为突出的特点。从这段时期的考据风尚,更可证实国学是以科学考证方法研究中国文献与历史上若干狭小学术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18.
昙华林是武昌千年古城的根脉之一,关于"昙华林"名称的由来,存在着不同解释。作者综合众说,探赜索隐,对"望文生义"、"听音生义"等附会之说进行了释疑,并从文献资料入手,正本清源,考证出昙华林本为佛教寺院,昙华林作为地名亦因寺名而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接受汉籍"大夏"就是西文"Tochari(吐火罗)"的观点的前提下,论证了中亚大夏(吐火罗)源自中国晋南,并辨析了几种非晋南说。同时也考证了晋南的"虞"、"虞氏"等语汇所代表的部族也是吐火罗人,其所示地名则因"地从族名"而来。在上述基础上,本文详细考订了晋南的吐火罗人(大夏、虞氏)西迁中亚的路线和时间。随后也探讨了大夏、虞氏与尧、舜、禹诸部族的关系,批驳了"古代中国欧罗巴种人假说"和"夏朝与‘大夏’完全无涉,同名纯属巧合"这两种偏颇的说法。文章最后指出了还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获得答案。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了大量的上古神话传说以补上古史资料的缺失,神话传说的采用与历史真实性的矛盾不可避免.总体看来,汉代初期的时代背景是取舍上古神话传说的客观原因,司马迁丰富而独特的个人经历及"爱奇"的情感倾向是其主观原因,而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总原则及主旨则是取舍的指导思想.在这种多元互动的情形下,司马迁在对上古神话传说的取舍中不失其"实录"精神,在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同时,首次勾勒出上古史的优美画卷,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