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岁月的流失,也难将珍贵的记忆忘却;历史的变迁,总是将自信的文化弘扬。洱海流域的大理坝子地区,气候温暖、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是一片较早发展起来的人类聚居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创造了许多灿烂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许多少数民族节日。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节日的传统仪式被人逐渐简化或者淡忘,有些节日甚至逐渐淡出了  相似文献   

2.
沈海滨 《寻根》2013,(6):32-36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全世界现存传世铜鼓2400多面,广西河池市境内就保存了1400多面,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铜鼓之乡”。历史上河池市红水河流域群众有在节日庆典、喜丧仪式中使用铜鼓的习俗,创造了独特的铜鼓文化。一直到现在,在一些村寨仍然保留着重大节日敲打铜鼓的习惯,每逢春节和当地的重大节庆,他们就会把铜鼓“请”出来敲打一番,以示庆贺。  相似文献   

3.
呈现多元文化形态的"原生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描绘绚烂的少数民族"族群记忆"。"原生态"既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俗意象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创作策略。在与"他"民族的文化对视中,少数民族文化往往陷入"被想象"和失语状态,试图穿越"银幕之镜"寻找恰当的身份认同,以消解文化冲突和文化焦虑。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视域,在电影《尔玛的婚礼》的文本中,解读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现象,发掘文明表象下的现代性危机和民族精神重构。  相似文献   

4.
<正>由国家文化部、内蒙古人民政府主办,内蒙古文化厅、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承办,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协办的"记忆·传承——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于2010年8月8日至8月18日,在鄂尔多斯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5.
《寻根》2020,(4)
正苗族作为无文字民族,长期通过古歌、仪式、苗绣、器物等方式传承族群的历史记忆。古歌的讲唱作为口传叙事、仪式的展演作为仪式叙事、刺绣的图案作为图像叙事、圣物的传承作为物的叙事,共同叙说着苗族的族群历史,而苗族的文字叙事在这一过程中长期"缺席"。在苗族文字缺席的过程中,苗族的文字神话却一直保持着"在场"状态。神话观念决定论的观点认为,神话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少数民族电影纳入到美学研究的范畴之中,试图探讨新世纪前十年少数民族电影与以往相比所体现出的审美转向。本文试将新世纪前十年的少数民族电影审美转向大体上归结为三种:从"典型"的风光掠影到"真实"的生态纪实、从"传奇"的史诗模式到"诗意"的现实表达、从"崇高"的政治追求到"平凡"的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7.
《寻根》2016,(1)
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盛的民间节日。对于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来说,同样有个十分重要的"年",他们把这个隆重的节日叫作"藏历新年"。因为"藏历新年"蕴含着深厚而悠久的藏族传统文化,2010年5月18日,文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将其作为民俗项目类别而正式列入。  相似文献   

8.
卢鹏 《寻根》2012,(6):88-96
哈尼族是人数超百万的跨国民族,分布在中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国.中国境内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哀牢山和蒙乐山的中间地区,其中尤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为集中.这一地区哈尼族主要从事梯田稻作农耕,遵循农作物自然生长周期过传统的节日.哈尼族有"昂玛突"(祭祀寨神)、"苦扎扎"、"十月年"(过新年)三大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9.
正在乌江流域沿河土家族群社区内,人们在过年期间会举行一些简单的仪式增添节日的喜庆,这些简单的仪式往往会带着宗教的色彩,其目的都是祈愿新年丰收、顺利,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其中,在正月十四日举行的"爆虼蚤""焰毛虫"活动,近似一种简单的除害仪式,也是乌江流域土家族群社区内流传久远的民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白族诗人何永飞的新诗集《穿过一小块人间》,是列入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精品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的作品集(作家出版社2020年12版).也是诗人继他出版的《茶马古道记》《神性滇西》等诗集后,又一部重要的诗集.这之前,诗人的《茶马古道记》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鲁藜诗歌大奖和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等重要奖项,他是被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的"白州文化名家",云南十大励志榜样人物之一.就白族诗歌创作来看,他是继著名白族诗人晓雪、张长、袁冬苇之后,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又一位诗人.他的这部诗集《穿过一小块人间》不少作品发表在《诗刊》《民族文学》《边疆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获广泛好评,新著列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出版,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1.
《大理文化》2013,(3):I0001-I0003
1月25日,洱源县邓川镇文化广场上彩带飞舞、喜气洋洋。由州委、州政府主办,州委宣传部牵头的全州201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当地的上万名农民群众在邓川镇享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科技卫生服务。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王以志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洱源  相似文献   

12.
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者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13.
石子健 《寻根》2022,(2):63-65
湘、黔、桂交界地区的三江同乐七团村侗族,至今还存在着一种古老节日——"拉牛上树"节.主要是当地民众通过以"拉牛上树"仪式报答在明末飞山公(杨再思)对七团村侗族所做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黄河"作为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符号,在参与影像叙事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东流去》以河流符号与地理空间进行历史事件的灾难叙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家国集体记忆的升华。《黄土地》中"黄河"成为积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明的内在价值符号。《黄河绝恋》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故事,建构了历史语境中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空间。《百鸟朝凤》将故事设置在黄河岸边传统农耕文明的地理范畴,凸显了故事中的艺术性、民族性与现代性。"以家喻国、家国同构"的创作理念是《黄河喜事》的最大特点,影像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文化记忆和价值理念的总结与提炼。这五部影视剧在叙事话语层面实现了民族文化符号与集体记忆的融合;在叙事主题层面实现黄河故事与家国书写的融合;在叙事结构层面实现了叙事话语与时代需求的融合,完成了民族文化符号视野下黄河记忆与影像话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民族对春天均情有独钟,各有迎接春天的不同方式。在欧洲第三古国保加利亚,迎春时要举行一个古朴而隆重的节日,即“三月节”。这一节日不仅独一无二且历史久远,可上溯至五六千年前。  相似文献   

16.
玻利维亚一些偏僻的乡村地区盛行着一种古老的仪式——“斗殴节”。在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里,人们饮酒狂欢,载歌载舞,互相斗殴,血流满地,甚至造成死亡。当地人将这种仪式称为“tinku”,在南美印第安人的语言中是“遭遇战”的意思。“斗殴节”是玻利维亚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每年农业收成之后的一种收获感恩节日。  相似文献   

17.
每年4月中旬有三天时间,泰国举国欢庆以泼水为重要形式的宋干节。这一传统节日是印度教和佛教奇妙结合的产物。人们在节日期间洗掉过去一年污秽的东西,佛像被集中在佛塔外,举行清洗仪式,每个人都要向佛陀表达敬意。人们向僧侣施舍,往长者手上撒水,为他们祈福。僧侣们也给每个人撒水。青年在节日里更是十分活跃,他们往往藏在篱笆后等着,向过路人身上泼水。  相似文献   

18.
春节与圣诞节,同为这个世界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二者的性质迥然不同。春节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根据农事历法记年而设立的民俗节日,圣诞节则由西方基督教发展而来的宗教节日。两大节日分别浓缩了东方与西方民族的文化,是东西方文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正1月12日,由州委、州政府主办,州委宣传部牵头的201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活动启动仪式在剑川阿鹏文化广场隆重举行。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在简洁而又热烈的气氛中为当地群众送去了觉和政府的温暖。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张剑萍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剑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启动仪式。大理州文联对"三下乡"活动的开展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活  相似文献   

20.
魏红珊  魏宏欢  周君 《中华文化论坛》2023,(4):21-29+187-188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中民族主体意识日益凸显,这期间的作品与其说是民族自我意识的文学书写,不如说是由特定时代语境下民族主体的文学建构。本文在主体性与认同的理论视野下,探讨少数民族文学中创作主体从被言说到自我言说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的认同嬗变,探究“多元一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独特呈现,以及少数民族作家民族叙事与民族主体的认同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