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重德传统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以其独具的气质、性格和文化特征而著称于世。经过岁月的淘洗,其中的诸多观念如民为本、尚仁爱、驾情谊、重教化、倡礼让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遗产,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借鉴作用。因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对企业的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所以,努力发掘中华重德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实力,无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限于篇幅,兹择要论述之。一、民为本中华传统社会极重道德,在社会组织结构、文化结构和精神信仰中,无一不…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与民族凝聚力王小盾所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个中华多元一体结构的生命力。中华多元一体结构的生命力是得到了历史的证明的。大统一始终是呈现于中国民族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种趋势。我仍可以儿件多角度解锋中半多元一休结杓的基袖,比如解释力各...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创意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1999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彭年教授的新著《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一书,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从书的一个项目,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原则,不仅探讨了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起源、发展轨迹、历史特点和构成机制,而且对秦汉统一国家、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从汉族的形成、封建制的确立和伦理型文化的建构等方面,论证了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地位。全书20万字,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言简意…  相似文献   

4.
秦汉大一统国家及其制度和文化的建立和形成,是自春秋战国以降数百年间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发展的结果。考察以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柱石的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创立及其制度和文化构成,对我们今天“振兴中华,统一祖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学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赵吉惠儒学在中华二千年发展史上,成为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文化,对于巩固中华民族的团结,起了巨大的历史积极作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它仍是团结海峡两岸各民族的精神力量与文化纽带。儒学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生命力?第一,儒学结构本身具有比...  相似文献   

6.
“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为政以德”反映了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传统,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是执政、治民的指导方针。所谓德治就是道德政治,是把道德运用于政治领域的一种学说,是以道德作为规范君主行为、治理国家社稷、管理庶民百姓的一种学说,是以道德教化作为一种主要的治国手段,运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以达到社会稳定的一种学说。回顾古老的“德治”观念,追溯其渊源,解剖其意蕴,分析其价值,不仅极富理论学术意义,更有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章通过对“中华传统明”、“近现代中华明”、“当代中华明”的回顾、阐述,指出:中华明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形成了“多样的统一”的中华传统明。这种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明,经历了近现代困境中的更新充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明,这种新型的中华明已在当代崛起,并将在21世纪得到全面振兴。(本为作1997年参加莫斯科“国际汉学家大会”所提交论,后作修改)  相似文献   

8.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张岱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以"弘扬中华文《以光大民族美德,繁荣学术研究,促进社会文明"为宗旨的《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经过多方努力,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海内外...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地震灾区出现了感恩奋进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以传统感恩文化为文化根源、以灾后救援和援建表现出来的无疆大爱为前因,以灾民心理和情感需求为基础,在党委政府组织引导下得以不断丰富发展。感恩奋进文化现象对弘扬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感恩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灾区精神家园重建提供文化支撑,加深"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解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伦理在人类伦理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和面貌。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中,中国传统伦理可以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张岱年先生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中表现了两个特点,一个是坚强的凝聚力,打不烂;第二个是同化力,能够团结同化所常接近的其他民族,在文化传统上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他说:“一个凝聚力,一个同化力,都不是…  相似文献   

11.
巍峨华夏有5000年的文明史,她不仅卓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令人艳羡堪惊的贡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其绚丽多姿而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不竭源泉。不管民族命运如何兴衰荣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学总是滚滚向前,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万马奔腾的壮丽景观,特别是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百花齐放,空前繁荣,令炎黄子孙欢欣鼓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举世掀起“华文热潮”,可谓“中土文化海外花,万紫千红发奇葩”。不难预测,21世纪将是华文文学新世纪,前程似锦。海外华文文学与母…  相似文献   

12.
张群 《文化市场》2001,(2):23-26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强调“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一立国宏观的思想提出.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具有时代和现实意义。它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创造性,反映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有着全新的伦理思想目标.体现了党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它有着宣传文化阵地责任的要求,体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现在图书馆的实践要求现代价值观念和现代伦理精神的支撑,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黄帝陵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继往开来的庄严圣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缅怀黄帝功德,发掘黄帝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人文精神,承传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正君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儿女奋进向上的道德风貌,它在铸就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君子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它体现了中华文化重人文教化、强调"学以成人"的重要特点。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努力向善  相似文献   

15.
中华道学与企业文化研讨会综述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中华道学文化研究中心与厂长经理日报社为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大民族美德,使之与中国社会的现实相结合,以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于1996年元月10日,联合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大楼会议室召开了"...  相似文献   

16.
《华夏文化》2013,(4):1-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和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应“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7.
正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炎黄文化的研究日渐深入,涌现出一大批学术成果。2019年8月,高强著《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一书(以下简称《炎黄文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将炎黄文化的嬗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考察,通过梳理炎黄文化的起源、流变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厘清了炎黄文化与中华民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诗词折射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即使在现代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华传统诗词也依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强烈的艺术进力,在文学殿堂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中国各个省(市)、地区,中华诗词学会数以百计,从事业余吟作传统诗词的爱好者更是万计、超万计。事实证明,中华传统诗词的花果年年都在争奇斗艳,展示芳香与丰硕。为弘扬中华诗词文化,各地公开与内部出版的中华诗词书刊可谓难计其数,并发挥着广交各地吟友、共襄华夏诗业的作用。众多中华诗词爱好者不满足于零散的吟诵交流活动,企盼着能有一册在手…  相似文献   

19.
《尚书》中有大量尧、舜及夏、商、周时代统治阶级关于如何治国牧民见解的记述,以德治国、实施德教是其中的主要内容。根据他们对“德”的理解,提出了实现此种治国方略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作为德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刑法上,强调要“慎刑”。总结了桀、纣丧乱败德导致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观与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观与民族关系冉光荣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民族关系,特别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讨论甚为炽烈,领导标新,精见纷呈。如对现有论著简单归纳,中华民族凝聚力至少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我国现今56个民族已历史地融合为统一的、复合的中华民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