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众资源是传媒从事传播活动的重要社会资源之一,也是传媒产品生产实现其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基本前提。对受众资源的有效管理作为实现传媒各项资源间价值转化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媒体受众资源的认知,即把握受众的数量、质量,了解媒体受众资源的规模与结构;受众资源的调整,即优化现实受众结构,拓展现有受众的规模,使现实受众与目标受众趋向一致化;通过人际传播等其它传播渠道或开发传媒产品链等形式,发掘受众资源或其它相关媒介资源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我国数字图书馆网络资源侵权案入手,在分析我国近年法院受理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网络传播侵权行为案件的基础上,对侵权案件的特征、侵权方式以及侵权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数字图书馆资源版权保障机制和规避侵权行为的可行性解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网络传播存在诸多问题,网络侵权一直是网络信息传播的最大隐患。文章主要从法律与受众角度分析我国网络侵权的表现和原因,并探讨当前环境下有效治理我国网络侵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刘丹凌 《今传媒》2016,(10):31-31
主持人语:媒介批评主要指的是基于人的传播活动对媒介现象进行的价值评判和反思性活动。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的多元化、传播的多渠道、传媒的市场化等引起了网络的娱乐泛化,甚至是娱乐过度化,这种现象正在消解新闻传播中的文化深层意义。在这样的媒介时代是需要批评的,我们要立足媒介批评的理论来看传媒的角色以及传媒现象,这样才能促进媒介文化的进一步积累。本期栏目作者梅珊珊以里约奥运会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竞技体育传播的过度娱乐化问题,并对竞技体育传播提出合理化建议;覃秋媛以武汉高校学生为访谈对象分析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旨在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姜成坤则分析党报在媒体融合中的批判与解构问题,以促使党报在媒体融合中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这些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也映射出各自领域的问题。本期“媒介批评“栏目从国际、国内以及理论、现实的维度对媒介融合时代的各种现象进行研判和分析,以加深大众对当今媒体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运用,也促使媒体在接受批评的同时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赵强 《新闻记者》2000,(3):44-46
1999年的几起网络官司,使得网上著作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999年 的4月28日和9月9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分别审理了个人网站诉《电脑商情报》侵权案和北京瑞得公司诉四川东方公司主页侵权案。前者是国内第一起网上著作权官司,后者则被称为“中国网络主页侵权第一案”。这两起案件均以原告胜诉而告终。1999年9月18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王蒙等六作家状告北京在线网站侵权案又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起轰动一时的网站侵权案最终又以原告胜诉而尘埃落定。 同样是与网络有关的侵权案,上述的三…  相似文献   

6.
童菲 《新闻采编》2002,(4):46-47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者受传者。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根据传播学家克劳斯的观点,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特定国家和地区内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如在我国的电视覆盖区  相似文献   

7.
"艳照门"事件让人们再一次把目光聚集到网络名誉权保护的问题上,网络时代的名誉侵权案具有区别于传统侵权案件的特殊性.面对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公民的名誉权保护遭遇新的挑战.网络侵权案件的责任如何认定以及网民如何避免侵权等都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胡雪瑾 《东南传播》2024,(2):137-139
视觉传播重构了网络传播语境,视觉引流成为支撑网络媒体盈利的主要途径,由网络视觉传播失范所带来的伦理失范、价值观冲突和文化休克,引发了视觉色情、视觉暴力、视觉欺诈、直播翻车、视频盗版、侵权等一系列问题。建构视觉媒介话语空间的网络伦理秩序是使网络社会溯本清源,进行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视觉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网络视觉化表达、传播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传播组织结构三个向度思考网络伦理的建构,提出受众逐渐从制度化约束向自觉化约束演进的网络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移动互联网及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传媒产业、受众以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媒介融合的新格局下,如何探求恰当的媒介定位、开发特色的媒介产品、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将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关键。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对传媒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预示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将相伴而生,并不断被应用,本期“传媒大讲坛”着重以互联网时代为研究背景,探讨新传播体态对社会的影响,以期对传媒发展产生积极意义。为此,栏目组特邀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许正林教授撰文《双微时代的“民意”误区与社会理性建构》,文章从微博微信作为政治言论空间的新形态,剖析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微妙的边界界定,重点辨析双微环境下对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的误解现象,从而对新体态民意与民主进行科学的定位,阐述网络民主对社会的作用。《高校网络群体事件干预中的类比策略讨论》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中的推断偏向因素及其干预策略研究”(13YJC840021)阶段性成果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了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比干预策略,提出构建预防体系、及时应对、正确决策,是高校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要重点把握的。本期栏目各学者观点鞭辟入里,论点独树一帜,论述严谨缜密,相信会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和社会建构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部分.网络有着许多其他传媒无法比拟的传播特性: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快捷、成本低、强烈的感官性等,由此它能迅速崛起,成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工具,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传媒时代.但是,网络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低下,色情暴力充斥的传播环境,也是造成一些网络使用者产生犯罪的一个诱因.目前,国内对网络与青少年犯罪以及网络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多有研究,而对网络与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几近空白.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第三次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冶理行动共办理网络侵权盗版案件1001件,是2005年、2006年两年办理案件总和的1.6倍,取得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净化了网络版权保护环境,有力地打击了网络违法分子的嚣张气焰,显示了政府打击网络侵权盗版活动、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观望期、公开期、问责期、沉寂期。突发事件网络传播呈现新特征,自媒体传播真实快速地引发受众关注,网络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辨识度增强。传播对网络谣言的形成有三点启示:事件本身的特点制约谣言散播,政府媒体信息即时公开消解谣言散播,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阻止谣言散播。  相似文献   

13.
面对21世纪大众传播媒介的竞争态势,期刊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媒介之一,不仅要与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争夺受众,而且还面临着因特网传播的更大挑战。网络传播的特征在于它的交互性,作为一种信息源,它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及。既然现在大家都意识到网络传播正在不可逆转地向我们走来,那么,对于期刊的编辑来说,即使还没有上网,但与自己未来工作相关的网络传播知识,还是掌握得越早就越主动。尽可能早些利用网络的传播特征及其提供的极其丰富的信息办好刊物,这本身也是现实的媒介竞争的内容,不可忽略。 一、认识网络传播的…  相似文献   

14.
羿克 《今传媒》2011,(4):22
<正>主持人语:本期传媒与法栏目选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责任分析》是由陕西省公安厅纪委办公室副主任陈伟撰文,文章首先提出了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同时概括了网络  相似文献   

15.
美国《全球媒介学刊》2011年秋季号技术与传媒是相伴而生的,新技术的出现对于传媒的生产、传播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数字化环境的出现反而加速了信息与联系的需求。媒介融合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知识传播的网络发生了巨变。  相似文献   

16.
虚拟空间的社会心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现实社会的社会心态,研究网络受众的心态变化,对于重塑健康的现实心态以及理性的舆论场而言是必要的。基于媒介社会化这一背景,通过分析近几年的热点舆情事件,可以发现网络受众的社会心态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媒介注意力、媒介情绪和社会思维等几个方面。培育健康的网络社会心态,可以从建立多个传播平台、拓宽表达平台、整合网络空间的价值规范等方面入手,为社会共识的达成,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王月明 《出版广角》2015,(14):82-83
在网络环境下,音乐作品著作权侵权案件存在损害赔偿的被诉主体难以确定、赔偿标准难以确定等困境.文章探讨了网络环境中音乐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诉讼问题,以期为网络环境下的音乐作品出版与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许林丽 《大观周刊》2011,(20):221-222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步覆盖了人们的生活。与此相伴而生的是网络侵权案件的层出不穷。在对网络侵权案件的法律救济问题上,解决管辖权的选择问题则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网络侵权案件,对各国的理论和特点的分析真确认识传统管辖原则面临的挑战同时给出了自己试图解决问题的观点。以期为我国的司法实践和立法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诚 《津图学刊》2003,(1):33-34,56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业的发展,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至关重要。对于未经许可任意将他人作品在网上传播将构成侵权,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端正网络观点,完善法规制度,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建立管理组织切实做好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媒介使用意味着被动、单向的接收过程,互联网时代受众则主动参与互联网传播。受众网络媒介的使用——网络搜索行为和舆论生成、群体性事件之间存在关联。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在线搜索工具产生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发现对"PX项目"的搜索峰值总是和具体的PX事件相关联。环境舆论的生成与受众媒介使用之间出现互动促动、渐为一体的特征。基于此提出受众媒介使用与网络舆论生成之间的框架、机制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