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我们俩原来都是医院外科的主治医生,生我儿子1岁多一点的时候,院里有一个到日本学习的名额,本来按资历是我去的,可是考虑到孩子还小,我主动向院方请求让丈夫去,后来,他便去了日本。 在日本一呆就是4年,日期到了他却没有回来,他让我带着儿子也到日本去,我们去了。 到了那儿我才发现,我的丈夫已经是一家商社老板女儿的准未婚夫了。丈夫躲着不见我,每天让个会说话的日本女人给我做思想工作,我觉得一日夫妻百日恩呢,我丈夫这么做也有点太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2007,(4):29-29
春节期间去了日本,距离很近的旅行,起初是没放在心上的。但没想到,短短几日的日本旅行,虽只是浮光掠影的走马观花,但却在我内心慢慢有了个显性的轮廓,在这里就漫谈几句。我肯定是说不清道不明“日本”这么大的题材的,只求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3.
杨杰 《图书馆学刊》1995,17(3):60-62
札幌图书馆巡杨杰(沈阳市图书馆)我有幸于一九九二年五月去日本探亲,并在那里居住二年。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者,我特别关注日本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二年来我经常去当地的札幌市图书馆参观学习,感想颇深。现将我所见到和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介绍给图书馆界同行。(一)札幌...  相似文献   

4.
读《读卖新闻》随记蓝鸿文95年夏天去日本探亲,在女儿家住了50天。女儿订了一份《读卖新闻》,这是我每天必读的报纸。读后有一些感触,虽是一鳞半爪,但也觉新鲜,于是随手记下,现在整理成此文,算是东渡扶桑的一个收获吧。一、日本第一大报日本有三大报:《读卖新...  相似文献   

5.
赵蘅 《中国档案》2006,(3):63-63
在日本兵闯入天津租界前,外婆和姨妈随七叔公的中国银行一行,悄然离开了天津。我的舅舅从牛津大学毕业,携他的英国未婚妻戴乃迭回国,本来打算去延安,但地下党徐冰叫他们去后方工作,他预测建立新中国的时候已经不远了。他们也来到了重庆。  相似文献   

6.
吃素酒     
二十多岁时,我在日本结识了一个留学生,崇明人黄涵秋。此人爱吃酒,富有闲情逸致。我二人常常共饮。有一天风和日暖,我们乘小火车到江之岛去游玩。这岛临海的一面,有一片平地,芳草如茵,柳阴如盖,中间设着许多矮榻,榻上铺着红毡毯,和环境作成强烈的对比。我们两人踞坐一榻,就有柬红带的女子来招待。“两瓶正宗,两个壶烧。”正宗是日本的黄酒,色香味都不亚于绍兴酒。[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静嘉堂随想     
初见静嘉堂说得夸张一点,初访静嘉堂已是上一世纪的事情了。 几年前到日本做访问学者,日本汉学家山根幸夫先生知道我的专业,一见到我,就力劝我去静嘉堂看看,还热情为我准备好了给静嘉堂文库长的介绍信。访问静嘉堂,对我可谓是与专业有关的唯一夙愿。我早就知道:日本静嘉堂与清季藏书家陆心源的(?)宋楼有着一段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归不归     
从来日本的年数,或从对日语的掌握程度来看,我算得是“老日本”。我曾经坚定地以为日本将是我终老的地方,直至最近。 最近我回了一次国,与我家乡的亲人家常而愉悦地相处。—个念头从朦胧至清晰,不依不饶缠着我——如果我回国生活,是否会更快乐一些?  相似文献   

9.
日本国内政治的变化.使得我们不能不去重新认识,当今管理着日本的是一批怎样的人物,支配着日本的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思潮.认真思考如何跟新一代日本政治家和新一代日本国民打交道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访日琐记     
参加了一次新闻学年会去年11月,我应邀去日本作短期访问。到达后的第三天,正值日本新闻学会在东京附近开年会,听说我在东京,特请我去列席。我也正想了解一下日本新闻学界活动的情况,就欣然同意了。所谓年会,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宣读和研讨会,日本新闻学界称之为研究发表会。这种会起始于1951年。此后,除特殊情况外,一年开两次。春季的一次多数在东京市区内开,秋季的一次则多数安排在东京郊区开。这一次召开的是秋季年会,会场设在神奈川县湘南台的文教大学,地处东京都的南缘,虽然距离市区较远,但因交通方便,从新宿坐一个小时的国铁,再换乘20分钟的公共汽  相似文献   

11.
当我说要去仙台转转,周围的朋友哦了一声,说那可以去看看鲁迅了。仙台就是这么个地方,这个位于日本东北宫城县的首府城市,并不如它的近邻北海道那般对游客充满诱惑。当我问仙台的出租车司机,仙台有什么名胜古迹,他想了半天,告诉我仙台不是个观光城市,但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传统日本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赵蘅 《中国档案》2006,(6):63-63
做下面这件事时,我们之间尚没有越过纯洁的同学关系。一天,下完晚自习他又约我去四楼。看来他是有准备的。他带来他的父亲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匕首,说现在加勒比海危机,美帝侵略古巴,我们作为团员该做点什么。我和他在一起从来是只会点头、摇头,在我心里他的主张总是对的。这会儿,他率先做出榜样,先往自己的左手背卜划一血口。我随即,也是长这么大第一回勇敢地拿起了匕首。  相似文献   

13.
<正>1982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邀请我去东京大学进行为期14个月的学术研究。这是我第二次在这个繁华城市作长期停留。第一次是在我国驻日使馆工作了5年。  相似文献   

14.
“八一三”战起,日寇的魔爪伸到了上海,上海成了“孤岛”。有一天,我去徐家汇附近,看见法租界以外的一条马路上,日本兵要我们同胞经过他们岗位时,行利致敬,一不服从,就拳打脚踢。我心中非常愤恨,决定进内地去打日本鬼子。恰好这时候,我接到陈良从武汉寄来的一封信,说陈诚要他转告我,数年前我在南京同他会晤时,他曾请我到他那边帮忙。当时,我曾答应:你们一旦距日本人打起仗来,我就一定去同你们一起打鬼子。陈诚问我是否还记得这句诺言,并希望我马上去武汉和他们一道抗战。与此同时,北平研究院因北平沦陷已无形解散,我们不…  相似文献   

15.
从日本旅行回来,颇有收获。这是我第三次去日本,有幸遇上一位颇有见解的华侨导游,一路上分享着他对日本的经验与感受。 导游打趣说,他家的窗户从来不关,因为邻居都关窗,他开窗也就等同于关窗。后来我坐地铁也发现,日本人在车厢里决没有中国地铁里那种轻松自然的气氛,似乎所有的人都沉默无语。  相似文献   

16.
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  相似文献   

17.
订报     
日本的“订报”是很有特色的。这对日本人来说,也许习以为常;可是对我们来说,感到很新鲜。去年,我们在日本进修时,想订一份报纸,以便了解日本社会情况。由于我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到那儿去订呢?正当我们为此事发愁时,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那天晚上七点左右,我们正在看电视,忽听到门外一阵敲门声,我开了门,只见来客是一位四十上下的中年人,手里抱着一个大盒子,很有礼貌地向我问好,并自我介绍说:“我是《读卖新闻》  相似文献   

18.
1937年,日寇侵占北京后,齐白石毅然辞去北平艺专的职务,宁愿在家过着清苦的生活,不愿为敌伪政权服务。一天上午,两个日寇带着一个翻译,来到齐白石的寓所,以买画为名,妄图诱使他到日本去定居加入日本国籍。齐白石一听,火冒三丈,愤怒地说:“我是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要齐璜(齐白石的名),可以把齐璜的脑袋拿去!”那两个日寇和狗汉奸碰了壁,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走了。  相似文献   

19.
陈喜儒 《传媒》2002,(6):57-58
藤山纯一先生邀我去喝酒,我虽然滴酒不入,但还是答应了。 藤山先生是经营日本和中国书画的老板,与我本来相隔如山,是野间宏先生介绍我们认识的。 野间宏先生是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真空地带》、《阴暗的图画》、《脸上的红月亮》都有中文译本。野间先生对中国友好,远在中日建交之前的1960年,就率日本文学家代表团访华,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当年是这个团中最年轻  相似文献   

20.
去年3月,我因公差路过春城昆明,利用转车之机去游石林公园。进公园不久,巧遇日本一个20多人的旅行团同行,我发现当日本人在景点留影时,有几个照相个体户乘机偷拍他们。这些个体户抢时间冲印照片,然后等候在日本人途经的路口,装出可怜巴巴的样子,把相片递给日本人,乞讨日元。有些日本人很傲慢,不肯要照片,可摄影者尾随死缠硬磨,丧尽了国格。我当夜写了《个体户偷拍照片乞讨日元,有辱国格》一稿。这篇稿件被《春城晚报》、《江南都市报》等报纸刊登,同时被《读者文摘》、《今晚报》等报刊转载。后来,一位朋友去石林公园游玩,回来告诉我,有关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