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网络媒体的风靡使得童年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成人化的儿童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实,近期风靡的电视剧"小戏骨版白蛇传"正是童年消逝现象的突出表现,同时以童星作为娱乐工具的风潮会进一步促使儿童走向成人化.本文以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童年正在逐渐消逝"为基础,分析网络媒体如何加速童年的消逝,并通过事例"小戏骨版白蛇传"分析将对童年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童年的消逝>,与<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起,构成其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享誉世界.<童年的消逝>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童年,把童年看做一种社会产物来探寻其发明以及消逝.  相似文献   

3.
晓蓓 《编辑学刊》2008,(3):45-49
面对当下丰富多彩的新媒体世界,以传统纸张印刷形式出现的童书正遭受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人们甚至怀疑,人类的童年是否还能保存?美国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教授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阐述的媒体生态变化对人的思维结构、生活形态,人类的理性和天性的动摇和制约,无疑是具有醒世意义的.然而,这本书出版后,却有一个戏剧性的小插曲: 不断有孩子反对波兹曼的看法,他们写信告诉他"童年没有消逝".谁知道呢,也许,孩子正以他们存在的本身捍卫和保存着童年.杨红樱作品的连续走俏,不正是一个例证吗?  相似文献   

4.
"童年":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儿童的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意义重大。西方有将儿童作为一种思想资源的传统,我们的典籍中也曾闪耀过关于“婴儿”、“赤子之心”的珍贵的思想火花;而到了今天,相对于西方,我国的儿童研究则要沉寂得多。下面讨论的两本著作,无论是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还是帕金翰的《童年之死》,都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电子传媒时代我们将要和已经丧失的不仅是孩子欢乐的童年,还会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耳边不禁又响起了鲁迅的话:“救救孩子!”这恐怕要从“大人”的自省开始。王倩  相似文献   

5.
童年的消逝     
在西方颇有影响的美国传播学家波斯曼的《童年的消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现代社会的窗口,使我们吃惊地看到了现代儿童貌似幸福实际不幸的真象。在波斯曼看来,幸福童年的消逝首先要怪罪于电视。但是这篇译文不仅对研究电视文化有价值,而且对研究现代社会,现代教育都应当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会已经到来."童年"在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中被界定为社会结构化产物,其概念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童年"的概念产生于印刷媒介,消逝于电子媒介,现又被网络媒介刻上社会变迁的烙印,但网络社会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文章根据儿童的接受实况,提出家庭、学校和媒介等应努力营造儿童享受网络童年的度空间.  相似文献   

7.
许兴 《声屏世界》2008,(1):59-59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消逝的童年》中提出了两个相应的命题: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而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的消逝。  相似文献   

8.
波兹曼关于媒介、文化和童年的逻辑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的引言中对童年的概念开宗明义:童年并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它是一个社会性概念,是文化的产物,表现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在这个起点之上,他先向前追溯了童年概念的线索--希腊在不确定童年本质的状态下对教育的热衷和对"学校"的发明;罗马将童年与羞耻心相联系,发展出了童年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梳理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童年"来源,结合媒介变迁史,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体现,试图唤起人们对童年文化的危机意识;并就现代媒介技术带来的"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电视人"、"技术异化低龄化"等现象,给当下媒体、学校及家庭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学家尼尔·波兹曼所著《童年的消逝》是一部研究儿童文化的名著,该书从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角度审视了童年文化现象,为我们描述了童年概念的萌芽、形成和正在消失的过程。作者对正在泛滥的电子媒体吞噬人类童年的现状,表达了一种人文知识分子的深深忧虑。波兹曼的忧虑绝非杞人忧天,面对电子媒体日益浓厚的铜臭气味,面对色  相似文献   

11.
姚倩 《新闻爱好者》2012,(10):58-59
虽然现代媒介技术飞速发展,但是网络媒体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却没有质的提升,反而引起了儿童们"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虽然论述过在电视媒介横行的时代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但却错误地估计了电脑带给"童年"的影响。在网络媒体异常发达的今日,这种"童年的消逝"体现在少年儿童对网络媒介的接触与使用、网络对当今少年儿童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其在呈现少年儿童形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警示世人已进入了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当下这个全球化的、媒介融合的数字时代的确藏匿着"儿童"逐渐消逝的危机。如果以此视点审视当前国产动画则不难发现,要还原一个去成人化的、本真而纯洁的儿童世界实则不易。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的系列动画片《家有浆糊》却让我们感受到这种难得的气息。该片以淘气机灵的小学生浆糊为中心人物,为观众展示了以他的家庭和校园生活为主线的一连串喜剧生活场景,让人看到了一个并没有完全消逝的快乐童年。近年来,中国动画界始终在思考:如何秉持传统而又  相似文献   

13.
高红红 《东南传播》2016,(10):124-126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电视的普及使得所有的信息都能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共同传播,"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童年"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电视广告作为电视媒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生动的形象、动听的音乐、精美的制作吸引着儿童的目光,同时,电视广告也将商业、消费、交易这些属于成人世界的概念过早地渗透到儿童的世界,儿童被迫提早进入成人的世界,"童年"逐渐消逝。本文通过分析电视广告对"童年"的消解,就当代电视广告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媒介使用与青少年闲暇生活--"离网离视"活动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代初,美国佩恩基金会开始着手于媒介与青少年研究。在讨论媒介究竟向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态度、情绪、道德行为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时,青少年的媒介使用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施拉姆提出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集中探寻了年龄、家庭关系、社会规范和青少年娱乐与社交需要等对其电视收视行为的影响。"!在众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当中,尼尔·波兹曼将童年这个概念与大众媒介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印刷媒介有效地隔离开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让儿童得以享有身心健康的童年,而电视则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导致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15.
太快了!太快了!我们几乎来不及与2015好好说会儿话,甚至来不及与它郑重地说声“再见”,它已经不见了身影. 新闻人每天与时间赛跑,光阴飞快地消逝在一条条新闻的追赶、采写、编辑和传播中,消逝在一期期报纸飘散的墨香里!时间、生命、忙碌,构成了我们的2015,也必将构成我们的2016.您可能要问,2016你们将忙点啥?这也是我们在此想向您报告的.  相似文献   

16.
技术是现代传媒的一个重要属性,媒介技术一方面形塑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造就了现代传媒帝国的霸权.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他一直努力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文化带来的希望和灾难.  相似文献   

17.
对于少儿类影视文化作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认清作品背后的本质。随着少儿版《白蛇传》的热播,其引发的争议也很多,有支持也有反对的声音。本研究以少儿版《白蛇传》为例,通过文本分析法,旨在揭示其争议背后蕴含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童年观念,即"童年消逝说"与"童年建构论"的对立。研究发现,"童年建构论"忽视了童年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于媒介伦理的批判。因此,本研究认为,为了给少儿类影视文化作品的创作提供良好的媒介环境,一方面需要媒介行业自身加强伦理规范,同时,受众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周豪 《传媒》2017,(2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那些乡情满满的方言、充满童年记忆的戏曲小调和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习俗等传统文化印记都逐渐被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印记是大众传媒的自觉担当和职责使命.近年来,广播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如河北广播的《燕赵传奇》、陕西广播的《文化三秦》、广东广播的《林兆明的艺术人生》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以下简称《印记》)等.这些节目正在自觉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以听觉魅力传递感人故事,为新时期的广播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其中,尤以《印记》最具有代表性.截至2017年7月,《印记》系列广播节目已经播出了11个专题,共55期节目,内容涵盖了地方方言、地方戏曲、地名介绍、工匠文化、生态自然等方面.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受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并在《中国之声》《文艺之声》等各大频道的联动传播下,掀起了新闻回归文化本位的浪潮.  相似文献   

19.
短视频时代儿童影像广泛传播,儿童网红大量涌现,短视频平台呈现出儿童"异化"的各种影像奇观:具有"成人美"的身体奇观;不健全成人价值观的话语奇观;凸显儿童主体性的创作奇观;成人视角下的观赏奇观.影像中的儿童虽然体现了成人化、商品化的特点,但在儿童影像他者建构的悖论中,不应意味着"童年的消逝",而是儿童话语权的回归与童年影像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尼尔·波斯曼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尼尔·波斯曼作为北美传播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以及《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是媒介环境学的重要著作。这三本书都一以贯之地呈现出波斯曼对技术的谨慎、担忧和批判的态度。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中,他对技术垄断所形成的社会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透彻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